手机版
1 1 1

河北沧州张小三:十年青春爱洒渔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刚刚荣获公安部边防局第三届“十大边防卫士”的时任沧州市公安边防支队歧口边防派出所所长张小三载誉归来后收到辖区群众的热烈欢迎。王小雪 摄

  张小三,男,汉族,1981年4月出生,1999年12月入伍,江苏铜山人,中共党员。现任河北公安边防总队沧州市支队歧口边防派出所所长兼黄骅市南排河镇歧口村党支部副书记,武警少校警衔。该同志自入伍以来,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标兵、优秀派出所警官、优秀共产党员,公安部边防局第三届“十大边防卫士”、河北省公安系统三基工程建设先进个人、河北十大杰出青年、沧州市第二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优秀警务区警官。

  作为河北公安边防总队下属边防派出所中第一个驻村民警,张小三在“三基工程”建设和公安边防部队开展的“三访四见”、“爱民固边”战略中脱颖而出,用真诚的服务和温暖的双手扶贫济困、化解社会矛盾,温暖了人心,巩固了边防,稳定了治安,逐步成长为基层民警融洽警民关系、共建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

  张小三,一个普通的基层民警,又是融入到辖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做群众工作当作快乐的事,坚持用心去做好每一件看似平凡和琐碎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被当地百姓誉为他们的“贴心”警官。辖区每一天的安定和谐,都有他积极的贡献。

  “面对组织对我的关怀,老百姓对我的信赖,家人对我的理解,我知道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他们。”

  张小三现任河北省公安边防总队沧州市支队歧口边防派出所所长,江苏铜山人,2003年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歧口边防派出所,扎根海堡渔村至今已经整整十个年头。

  张小三是个“80后”,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典型”,十年来,张小三凭借一双勤腿、一张甜嘴、一副笑脸、一股粘劲,为百姓排忧解难,走进了百姓心坎儿里。他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张小三工作法”在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和全省公安机关推广。2006年,他所在的警务室被命名为张小三警务室,成为全国公安边防系统第一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警务室。

  2009年1月,他荣获公安部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提名,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2011年6月,他光荣当选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第三届“十大边防卫士”。他去年参加全国公安系统英模表彰大会时受到胡锦涛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此外,他还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河北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名人”光环下的压力与动力

  笔者在黄骅见到张小三时,他刚在北京参加公安部边防局执法规范化讲师团选拔归来。

  说起这次执法规范化讲师团选拔,张小三坦言:“没有选上,原因一是普通话不过关,还有就是咱确实水平还有差距。”张小三惦记着所里的事务,他说:“我把这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没入选也并不遗憾。”

  “你来歧口多长时间了?”笔者问。“我从2003年7月12日到歧口边防派出所,现如今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张小三不无感慨地说。

  十年来,张小三从最初的水土不服,闻着海堡上的鱼腥味就恶心到扎根海堡渔村,他走街串户,每个辖区百姓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了自己的大事,用心为他们排忧解难;他用心为辖区百姓办实事,在歧口村安装了路灯,修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渔民之家”和小三广场,组建了乡村秧歌队……他走进了百姓心里,成了辖区百姓最爱戴的“贴心人”。

  也正因为此,张小三成为边防警官的楷模,获得了很多骄人的荣誉:“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十大边防卫士”……张小三成了“名人”。

  说起荣誉,张小三反复强调荣誉是辖区百姓给的,是组织给的,必须把全部的心血献给组织和百姓,才对得起他们。张小三说,荣誉不只是顶在头上的光环,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他需要努力再努力,在前进的道路上,他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歇。

  张小三告诉笔者:“我曾经两个多月接待了19个批次上千人的来访学习。说实话,光环多了,压力也很大,有时候我甚至想如果我还是没出名、最平凡的那个小三儿该多好,我真的不愿意背负着光环活着。”

  张小三说:“我原来很爱开玩笑,但成了‘名人’后,虽然有时也会和同事开开玩笑,和老百姓讲讲‘段子’,但现在就会有意识的克制一些,说话也要谨慎一些。”

  张小三说,荣誉代表着组织上的认可,它说明自己还能干点事,还能干成事,证明自己还算是一个称职的边防警察,从这个角度讲的确应该高兴。另一方面,面对荣誉,自己确实压力很大,担心如果工作干不好会辜负领导的期望,因此必须加倍努力。

  时任沧州市公安边防支队歧口边防派出所民警张小三到辖区水产育苗场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王小雪 摄

  十年,22本“民情日记”赢得百姓心

  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忙于找捷径的时候,张小三却坚持着自己的“笨”办法:挨家挨户走访,把自己的根扎进土里,不抱怨,不浮躁,坚持用一双腿、一张嘴走进一个个家庭,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小三是个土气的“80后”,不爱上网、不喜欢流行音乐,从来没去过什么娱乐场所。在走访和工作之余,小三坚持记录“民情日记”,十年来,小三的“民情日记”,已经写了满满22本。

  有的老百姓说:“小三的日记就是俺们歧口村的一部百科全书。”的确,在张小三的“民情日记”中,记载了歧口村的大事小情,翻开它,许多群众家哪一年哪一天发生了什么重要事情几乎都可以查到。

  老百姓托付办理的事情、为老百姓解决的事情、接出警、发案情况等等大事小情,小三都会记录下来,这个习惯从2003年一直坚持到现在。

  张小三说:“直到今天,我还会想到当初到派出所的时候曾经做过的英雄梦,我希望像电视上英雄警察那样,抓匪徒,破大案,保护一方平安。但是直到今天,大案没破过,主要都在管家长里短的一些小事。也就是在这一件件小事中,我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平时村里的大事小情,他们都愿意找我商量,别人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我出面,老百姓都特别给面子。”

  张小三认为,老百姓给他面子是最大的面子。做群众工作,张小三的确有一套。他的做法,被上级命名为“张小三工作法”,并在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和全省公安机关推广。

  时任沧州市公安边防支队歧口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张小三在春节期间走访慰问辖区群众。王小雪 摄

  带领全所官兵服务老百姓,为百姓小三曾“辞官”

  十年来,张小三从一名普通干事到警长到教导员再到所长,一步一个脚印。

  2012年5月4日,张小三正式成为歧口边防派出所所长。

  张小三就任所长后,他把自己的爱民情结传递给了全所官兵,他说:“我的家乡在苏北农村,自小家里很穷,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能深深体会到农村百姓的不易。”在歧口边防派出所,张小三总是对民警们说,老百姓的事儿没有小事,服务百姓要拿出200%的努力,如果办理证件一次能给百姓办好就坚决不让他们跑两趟。

  “张所长是一个踏实、亲民、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说这话的是张小三的同事王梓琛。王梓琛说:“就拿走访来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歧口村有常住人口8000多人,加上流动人口,足有上万人,张所长曾经挨家挨户走了几遍,平均每天都要走上十几户,那干劲儿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苏凯去年刚到歧口边防派出所,他说:“入警培训时,我就听说过张小三,那时他已经是名人了。来到所里,感觉他非常随和。现在,张所长总是对我们说要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对待老百姓要细心、要有耐心。”

  无论在什么岗位,张小三最看重的还是老百姓。他还有一次鲜为人知的辞官经历。2008年,组织任命张小三为歧口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张小三说:“开始我很高兴,觉得这样可以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可转过来我发现老百姓觉得我当官了,和我说话不像以前那么随便了。我的心里非常难受,这样的生活让我煎熬了3个月,最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向组织交了辞职书,在我的再三解释下,组织终于批准我辞去教导员职务。”

  时任沧州市公安边防支队歧口边防派出所所长张小三与辖区群众载歌载舞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王小雪 摄

  父亲的叮嘱:“不要忘了你来自老百姓”

  从2005年,张小三长期资助两名贫困生;“5·12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他带头捐款5000元……人们不知道,张小三自己的日子过得却紧紧巴巴。

  这些年,张小三一直把自己的工资分成四份,一份邮寄回家孝敬父母,一份抚养孩子,留下自己的生活费用,其余的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贫困学生、困难群众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张小三说:“2008年,我的孩子出生后,父母第一次来黄骅看我,在他们看来,我是我们村里走出来的最大的官,日子一定过得很好。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在外名声这么大的儿子,日子过得比老家强不了多少,那一次我看到老人家偷偷地流泪了。从那时起,每次给家里邮钱,父母总是不答应,让我留着照顾好妻子和孩子。如今我的父母不顾偌大年龄,在老家每天除了种好地,还要找一些零活做,说是要帮我减轻负担。”

  “妻子也非常理解我,给了我很大的支持。2008年3月份,正是我们支队规范化建设最为紧张的时候,我们所作为试点单位任务很重。那时候,我的妻子怀有身孕,即将生产,有许多生活上的困难,而我和战友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根本顾不上她,她却从来没有过半句埋怨。一个月后回家,妻子见到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才知道妻子已经感冒一个多星期了,当时还有一个星期的预产期,她怕影响孩子,不敢吃药,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煎熬。我陪她到医院,医生测量体温后说,怎么才来啊,你们再不住院孩子都要保不住了。妻子听完这句话吓得当场大哭了起来。入院第二天,我的儿子平安降生了。这件事至今想起来我还有些后怕。”张小三说。

  张小三现在和父亲通电话,父亲对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千万不要忘了你来自老百姓。”

  “所以,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自老百姓。面对组织对我的关怀,老百姓对我的信赖,家人对我的理解,我知道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他们。”张小三说。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9日 00:01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