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城市山庄今更艳——山西省市人大代表、长治县振兴新区党委书记牛扎根带领百姓走农村城镇化之路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牛扎根,人如其名,一位扎根农村40年的“老黄牛”。

  他带领山西省唯一的以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城镇化之路的试验区——长治县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兴企建村、兴业富民、并村建区”,走出了一条企业带动村域城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

  山西省劳动模范、省特级劳模、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如潮,他仍矢志不渝、痴心不改,扎根故土,创造新的辉煌。

  牛扎根,40年来,扎根基层,坚守农村,一心为民,始终坚持着党赋予他的崇高责任,在他的带领下,振兴新区从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山沟,发展成为了今天一个经济发达、别墅成群、功能完善的城镇化农村社区;特别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积极创新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大胆实施项目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企带村、以工补农、村企互动、和谐共建”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在他的带领下,振兴村先后荣获省级园林村、省级生态文明村、山西转型跨越第一村、中国特色村和中国幸福村等称号,进入了“中国名村300佳”,获得了亚太(国际)低碳乡村环境奖。

  牛扎根,这位扎根农村40年的 “老黄牛”,头上的光环也同样金光闪闪,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省特级劳模、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请跟随记者的笔尖走近牛扎根,走进他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之路,去倾听他非同寻常的创新脚步,搜寻他大气磅礴的内心路径,透视他丰富多彩的精神境界……

  不懈追求为村民谋幸福

  上个世纪50年代,牛扎根出生在长治县西火镇关家村 (现改名为长治县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振兴村),这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村里有“三难”:上学难、吃水难、出行难。

  14岁时牛扎根的父亲去世,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减轻奶奶、母亲的负担,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这个小学连蹦三级的优秀青年辍学了。辍学后,他打铁、放羊、上地、烧砖、编筐,当小工,在生产队里年龄最小,挣的公分却最多。少时的苦难让他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当上村干部,一定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17岁时,因为扎实肯干,他当上了村里的会计。24岁,又当上了关家村的副业主任,负责村里的编造业和开办小煤矿的准备工作。26岁那年,经过海选,他当选为村委主任。一上任,他就首先解决“三难”,开始带领村民修路、打井、建学校。短短几年,村里的羊肠小道被建成宽6米、坡度从65度降到18度的砂石路;孩子们离开了四处透风漏雨的关帝庙,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学校;村民家里接通了自来水,成为全县第一村。

  27岁那年,牛扎根担任村支部书记,他把村里小煤矿的生产能力翻了一番多,由2万吨提高到了5万吨。煤矿正式投产达效后,他又着手为百姓办了五件实事:一是免交电费,二是免交种子化肥费,三是免交学费,四是免交粮食加工费,五是给村民实行大病补助、药费报销。每一项举措在长治县都是首例。

  2004年,煤矿改制,有人开车将钱带到现场,想夺取控制权,但牛扎根凭多年的诚信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全村每家每户和煤矿员工都拿出股金入股,与他站在一起募集资金,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成功守护了煤矿。

  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牛扎根领导的振兴煤业公司已成立集团,发展成了集原煤、洗煤、建材、运输、商贸、养殖为一体,总资产达10.98亿元的现代化多元企业。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牛扎根实施“以企带村、兴业富民”的战略。企业解决村内及周边村剩余劳动力150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了15000元,职工人均收入达36900元。

  依靠企业,牛扎根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关家村坐落在落差100米的山坡与山沟里,村民生活不便,从八十年代开始牛扎根就琢磨着建一个新村,让村民搬到平地,住进整齐划一的房子里。2006年,他迎难而上,设计出了一个方案:集体企业占地,出资的钱群众统一分;群众盖房统一占的地村民统一摊;旧村复垦的土地村民统一分,一下统一了90%村民的思想。

  2007年3月2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关家村举行了新农村建设开工奠基仪式,牛扎根兴奋不已。随后的日子,他带领大家填沟扎岸、挖河改道、拆旧建新。为了说服小部分不理解搬迁、不愿搬离老屋的乡亲,他夜不能寐,主动上门沟通,经苦口婆心,种种努力,最终得到上级政府、父老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持不懈,最终投资2.2亿元,兴建别墅式住宅136套,标准化村民新居95套,关家村实现了整体搬迁、新建。

  变身后的村庄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振兴村。一座座别墅式的小洋楼整齐划一地出现在世人眼前,别墅里“不见砖,不见梁,真皮沙发弹簧床,做饭不烧煤,解手不出房”,“住房装修像宾馆,三人两个卫生间,一家两台大彩电,家中有了电影院”。

  2008年10月,乡亲们都笑逐颜开地搬进别墅,此时牛扎根却悄悄地哭了……近40年的锲而不舍,近40年的宿愿追求,终于梦圆了。

  倾心为民走出“振兴模式”

  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牛扎根一直思考: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从消化本村富余劳动力入手;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改变一家一户零散、落后的耕作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把“三农”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依据本村发展的特点,创建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态型、文化型农村经济发展综合体。在这种意识带动下,他走出了“村企互动、和谐发展”的路子,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长治县将关家村、郜则掌村、向阳村三个村党支部从西火镇党委中剥离出来,并入振兴集团党委,首先实现企业与村党组织领导的合并。2010年7月,长治县正式成立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纳入三个村,探索以企业优势带动新农村建设,以“中心村”示范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一改革正是牛扎根和关家村、郜则掌村、向阳村几代农民追求幸福生活梦想的体现。

  振兴区作为山西省目前唯一的以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城镇化之路的试验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按照“兴企建村、兴业富民、并村建区”的发展思路,在新区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企业带动村域城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

  “走进振兴区,那叫一个新,别墅新居楼堂管所,一座新型城!漫步林荫道,花开绿草坪,天蓝水秀景色美,如在图画中。高山流水下,碧瓦映墙红,天然景致休闲山庄,请到我们村!”振兴试验区在规划建设上引入生态新区、城乡共生等先进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势,依山就势,进行生态绿化改造,共绿化荒山2000余亩,绿地面积50余亩。在集约土地的基础上,将办公、商业、居住、文娱、游憩等公共服务设施合并在一起,建造出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生态优美且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中心村”示范区的特色,成为一处具有独特魅力的城镇化新区。新区内实现了“三化”,即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农户实现了“四供三通”,即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街道村口统一安装了监控,村内村外都安装了音箱等设施。

  通过探索、实践,振兴区进行了土地与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土地改革上,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来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2010年底,专门注册成立了山西上党振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组建了鑫源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每亩土地每年10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租赁过来,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成为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工人。土地流转既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生产要素,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就业率。目前,全区6331亩土地已全部流转,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柱。

  在群众生活水平“上楼”的同时,多措并举让群众的思想“上楼”。先后投资1750万元建起可容纳1300人,占地3000平方米的振兴会堂,让老百姓在农忙之余或者节假日有了自娱自乐的舞台。时不时还会请来有名的剧团演出,为群众提供文化食粮。2009年至今,试验区先后建起文体活动中心、休闲山庄等群众文化阵地,设立了文化广播站、电视转播台、监控录像台等。从图书阅览到资源共享,从琴棋书画到体育健身,从休闲娱乐到知识学习,振兴充盈着文化娱乐的氛围!为了使村民在文化娱乐中接受更多的革命传统教育,牛扎根还在村中建起了竖有毛泽东铜像的红色文化广场,广场内设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拾阶而上,不仅能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景,感受红色文化的庄严肃穆,还能让群众在小康建设征途中牢记和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每年的清明节、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振兴试验区党委、管委会都会组织学生、工人、农民、党员干部集会缅怀先烈,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大病看得起,小病不出村,医疗保障体系健全,目标定得清!免费上公交,共念致富经,新型城乡一体化,民生为根本。”在牛扎根的带领下,振兴试验区党委、管委会始终把民生工作放在首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就医、养老、救助制度,建设完善了老年活动中心、便民超市、卫生院、商业集贸市场、计生室、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振兴试验区成为设施先进、服务完善的文明和谐新区。振兴投资1600万元和300万元兴办了全日制全封闭寄宿制小学和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实现了小学儿童免费就读,考上大学的发放助学金,学费全包。青壮年全部就业,有残疾的全部纳入社会保障。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除国家的补贴外,还额外发放1200元养老金,并每年两次免费体检。

  短短数年时间,振兴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可谓找到了一条破解“三农”课题的现实途径。2010年9月25日,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研讨会在振兴试验区召开,振兴 “以企带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被称作 “振兴模式”,受到肯定。振兴新区的发展模式成为长治市城镇化建设的楷模,长治市将“振兴模式”作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示范在全市推广。

  未雨绸缪开拓新型绿色产业

  振兴的基础产业是煤,牛扎根一方面做好节能减排,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另一方面,牛扎根清醒地认识到,当地传统的采煤产业不能持续,通俗地说就是“煤挖完了,老百姓怎么活?”他要未雨绸缪,及早布局,推动振兴转型发展。

  牛扎根说:“生态绿化、文化旅游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惠民工程,应当紧紧抓住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把发展旅游产业和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紧紧结合起来,把经济意识、生态意识、社会意识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们的自然环境把振兴发展成为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他是个急脾气,说干就干,北京、太原、市里、县里来回跑,跑规划,学经验,实地看,忙得不亦乐乎。

  2012年4月9日,振兴试验区和县里有关部门共同规划的 “中国北方民俗文化产业园”、“大雄山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振兴起步区”两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奠基,成为市县两级的重点工程。特别是大雄山振兴起步区项目,规划面积10.17平方公里,投资预估为16.63亿元,以振兴集团投资为主,是大雄山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度假空间布局的重要门户。整个大雄山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著名的山地度假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度假示范区。

  赤子情深不悔人生选择

  当事业有成,功成名就,被人们公认为成功人士的时候,牛扎根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以博大的爱心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竭诚回报生养他的这片土地。

  他为周边农村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主导企业五年捐资3.6亿多元进行新村建设,让村民住上了别墅,过上了好日子,共享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成果。

  随着实力的增强,牛扎根把捐资助教和扶贫济困的举措辐射到更大的范围。近年来,先后从企业拿出近3000万元捐助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包括支援灾区、支援本县邻镇公益事业、支持西火镇公路建设以及支援郜则掌村、振兴村的小学建设等。每年的“六一”和“教师节”,企业都要给周边的8所小学、幼儿园、镇办中学的全部学生和全体教师买校服、西服,累计4000余套,价值500多万元。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在牛扎根的带动下,振兴集团捐款40多万元,他自己交纳 “特殊党费”5万元。除此之外,每年冬季企业都要给周边的村民、学校无偿供炭,10多年来,总额超过了10万多吨8000万元。

  谈到今后发展时,牛扎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省综改试验区为契机,以全市“五五”战略为动力,以全县“四个发展”为方向,围绕“就地进城、就地入学、就地就医、就地就业、就地养老”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小康”目标。争取到“十二五”末,振兴试验区人口达到2万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我们的目的就是一村带周边,一富带百富,和谐发展,共同富裕,把振兴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特色小城镇,为全省综改试验、全市“五五”战略、全县的“四个发展”争光添彩,不懈奋斗!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3日 01:29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