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阿坝军分区独立营党委:比雪山更纯洁的是忠诚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阿坝军分区独立营官兵行进在雪域高原。蒋辉 摄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笔触真情,因为我对我们的战友爱得深沉与真切!

  ——题记

  祖国西南的四川阿坝州,莽莽川西高原。而距州府马尔康244公里的阿坝县,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这里群山如阙,雪峰林立,平均海拔3200米,含氧量仅有内地的50%。在白雪皑皑、海拔4900米的莲宝叶则山脚下,活跃着一支迷彩绿队伍,在这被生物学家宣布是“生命禁区”、地质学家称为“冰冻层”之地,我们阿坝军分区独立营一茬又一茬的边防官兵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痛苦驻守在此,护卫在此,用忠诚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曲雪域高原的赞歌!

  走近高原,才发现高原的天空深远而空灵,高原的太阳很近也很远。面对如此浩瀚而凝重沉寂的高原,似乎可以触摸到生命的古老,岁月的漫长。

  越野车像只小虫,在高原蜿蜒的山路上蠕动。在这种时刻,你会觉得人是多么渺小,大自然以它无法抗拒的魔力,给人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让人真实地感到,在川西高原上,唯有生存才是验证生命的形式,而边防军人将这种形式执著地化为一种悲壮。当记者真实地站在这块几乎与尘世隔绝的坚实的土地上时,发现边防军人是高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生活被高原提纯和压缩,他们不变的身影,成了高原舞动而鲜亮的生命。这些生命与阳光下的雪山、蓝天上的白云是如此地契合,让人感动之余,更倾心于它的韧性和伟大。

阿坝军分区独立营党委班子。蒋辉 摄

  此刻,记者就真实地置身于川西高原的腹地阿坝县境内,来到了阿坝军分区独立营官兵之中。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有着64年的光荣与辉煌,这支部队曾经历了一次次战斗的洗礼,历经无数磨练,他们为捍卫和巩固国家的利益,参加过大小战役10多次,创造了很多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涌现出了众多的战斗英雄,为党、国家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支光荣的部队1989年11月进驻阿坝县后,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用钢铁般的决心和毅力,顶风雪,冒严寒,扎根高原,奉献高原,大力加强思想建设和军事训练,荣获了“英雄顽强模范营”、“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两个荣誉称号,涌现出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出色的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以良好的素质骄人的成绩,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光辉形象。

  然而在这里,一年中有5个多月是大雪纷飞的时间,平均覆盖一米多深。就是黄金季节,天气也象万花筒。早晚寒冷,白天一会儿是风,一会儿是雨,一会儿是太阳,一会儿是冰雹,在这变化无常的环境里,驻守在这里的独立营干部战士忍受着恶劣环境的严峻考验。每年全营官兵有70%的人患风湿关节炎,新兵入伍到来到这里,至少有90%的新战士有高山反应。今年9月,严寒刚刚封锁大地,15名新兵来到这里,刚下车,一个个就犯了高原病,有的流淌鼻血,有的头昏脑胀,有的心慌气喘。有一名新战士刚下车就晕倒在地上,三天后15名新兵10名病倒,3名住进医院,医院还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当时任营长的吴强急得捶胸顿脚,心如刀割,连夜守在3名新战士床边,再三要求医生一定要还给他这三名生龙活虎的小伙子。

  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蔬菜金贵,官兵们一年四季大多时候只能吃牛肉,吃干菜,身体缺乏维生素,眼睛发黄,指甲干瘪。因海拔高,气压低,饭菜也难做好,煮出来的饭菜不是泡浆,就是夹生,就连煮面条也得非用高压锅不可,还得掌握好火侯才行。从内地入伍的新战士,刚来时吃不进,咽不下,吃饭当吃药。前几年,由于燃料缺乏,煮饭取暖全烧牛粪,营里每年要利用九到十月适当时间上山拾牦牛粪备用。有的同志刚到部队不习惯,闻到那烟雾寥寥、臭气熏人的牦牛粪,喉咙就发痒,直想恶心、呕吐。

  曾有一位将军来独立营视察工作后感慨地说:“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呆着就是好同志,呆够三年都可以立功”,而独立营的官兵不但长年呆着,而且扎下了根。2010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来独立营拍摄“吉祥的彩云”DV短片在此实地采访录像,后获全军优秀军营DV展评一等奖。目睹官兵们的艰苦环境,剧组全体同志向官兵们题写了赠言:“雪有情,冰有情,山有情,边防男儿最有情;天作证,地作证,风作证,川西高原永作证。”这些朴实无华、感人肺腑的语言,是对独立营官兵的赞美。写到这里,我又想起独立营的歌谣:“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四季穿皮袄,饭菜蒸不熟,氧气吃不饱。”

  一首首歌谣,听来心焦。一首首歌谣,让人把泪掉。

阿坝军分区独立营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训练官兵。蒋辉 摄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海拔就是一种境界。”那么什么样的境界,便能陶冶出什么样的品格。不是说艰苦吗,似乎什么人都可以轻言艰苦,只有独立营的官兵不肯轻易说出这两个字,问他们苦不苦,他们说习惯了吃苦,自己心中不认为苦也就自然不苦了。站在高处、寒处,缺绿处、缺氧处,看苍凉落日,也就进入一种高远的境界,如果没有那种境界,那份艰苦便会苦得你叫一声苦的力气都没有。显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昂首挺胸地立于这个高度的。

  那么,独立营的官兵是怎样达到这一“高深”境界的?

  面对艰苦恶劣的环境,为了让干部战士摆正追求事业的方向,独立营党委从新兵下连队、干部调来的第一天起,就注意结合环境进行理想和传统教育,使官兵端正服役态度,激发大家“扎根高原作奉献,天寒地冻不怕苦”的热情。实践中,干部战士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统一起来,化苦为乐,热爱高原,安心服役。官兵不适应高原气候就组织大家无论是天晴下雨都要爬上4900米的莲宝叶则高山,进行登山、五公里越野等体能强化训练;不习惯高原食品,就把吃饭睡觉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不愿意闻燃烧的牛粪味,就有意跟自己过不去,面对燃烧的牛粪练呼吸换气。湖北籍战士杨政入伍前大专在读,学历比其他战士高,但是怕吃苦,再加上他身体比较胖,训练成绩一直上不去。连队干部多次找他谈心,效果不理想,几个干部都已经对他失去了信心。一次部队组织负重登山训练,他又一次掉了队,一屁股坐在雪地上哭着向营教导员刘清华求饶:“教导员,你饶了我吧,我实在是跑不动啦!”但刘清华并没有心软,他狠心的硬逼着杨政跟在队列的后面,杨政在前面哭着跑,刘清华也含泪花跟在后面。

阿坝军分区独立营官兵进行战地救护训练。蒋辉 摄

  “小杨,不逼着你跑行吗?高原卫士爬不上雪山,靠什么过日子?又靠什么来保卫祖国和人民?”收操归营后,刘清华主动和杨政交心,以自己当战士时的亲身经历勉励他加强训练,并且亲自帮他制定训练计划,陪他一起跑步。根据他学历比较高,擅长写作的特点,推荐他当连队的文书。在文书岗位上,杨政重新收获自信,训练成绩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去年年底考核中,杨政武装五公里跑出23分钟的好成绩,练就了一副高原“铁脚板”。

  一次战术训练中,由于刚刚下完大雨,地上有积水,战士们做战术动作时总是畏首畏尾。营长吴强看到这个情况后,勉励战士们:“同志们,我们军人要随时准备上战场,难道下雨就不打仗了吗,打仗时有水坑就不卧倒了吗?”说完,接过战士手中的枪,对着水坑,就是一个标准的卧倒。战士们被营长的言行深深触动,纷纷克服了畏难情绪,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

  捕擒技术、单兵战术等难度较大的训练科目,也要拉到山上去训练。由于高山缺氧,天寒地冻,每次训练下来,大家的脸都要脱层皮,手脚都要裂口,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有一次,三名新战士搞战术训练回营房后,不知道不能马上烤火,结果人人耳朵溃烂,疼得双手抱着头直想在地上打滚。

  好钢烈火淬,铁骨百炼成。独立营就是这样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技能,培养了严谨的战斗作风,每年接受上级军事考核验收,独立营的成绩都是优秀。

  有了过硬的本领,就不愁完不成维护共和国主权与尊严的光荣任务。官兵们时刻牢记卫士根本职能,站岗巡逻顶风雪、冒严寒,尤其是夜间站岗,毛皮鞋内要结冰。但他们恪尽职守,为千家万户送去和平与安宁。近年来,独立营共参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3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0余人,为群众挽回各类损失上亿元,先后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报表彰和嘉奖,营党委被总政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太阳钉在天空的时候,这儿是僵死的,就连风也不呼吸。暴风雪过后的清晨,这儿是凝固的,枯死的小草也就变成了雕塑。有人说这里的时间和空间停止了运动,那雪山、荒原永远是一派苍凉,但这里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它造就了伟大的士兵形象。

  独立营官兵在高原上作出的奉献,虽然没有战火纷飞的战场那么惊心动魄,也没有面对生死悠关的场景那么动人心魄,但是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官兵们无私奉献的青春和热血。

  “营长吴强是从独立营土生土长的老高原,1999年从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就一直扎根独立营,年迈的父母体弱多病,有几次父亲生病住院,吴营长只能在电话里通过姐姐,与父亲说几句关心的话……”采访中,营教导员刘清华刚要介绍这些情况,然而在坐的吴营长却几次打断他的话:“扎根高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责无旁贷,不要宣传我了,还是多宣扬一下你个人和我们的基层官兵吧!”

  于是,记者笨拙的笔下记下了一串朴实的名字,而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限于篇幅,记者只能用廖廖几笔以简录——

  刘清华,湖南衡东人,1997年12月入伍,,于2003年6月毕业于昆明陆军学院,历任战士、学员、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现任阿坝军分区独立营教导员。他扎根高原,安心基层,尽职尽责,在成都军区爱军精武比武和汶川“5.12抗震救灾”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在2007年成都军区爱军精武比武中,他坚持带领参赛队员每天进行两次8公里武装越野,射击队员每人每天不少于200发实弹射击,班进攻战斗演练每天不少于4次,单兵综合演练和应用射击每天不少于2次;连排军官每晚完成一个课题训练,炊事班每天不少于1次野炊训练。特别是在跪姿踞枪瞄准训练中,他要求每人每次踞枪瞄准至少半个小时,很多战士出现畏难情绪,刘清华以身作则,和战士一起训练,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地训练热情。由于训练量大,在比武前一天晚上,他的左膝旧伤发作,膝盖肿得像馒头一样,下地走路都困难。大家都劝他好好养病,但是作为时任连长的他,为了连队的荣誉,他毅然让队医给他打了一针封闭,用绷带死死缠住膝盖,坚持跑完了八公里全程。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感染了,全连八公里越野仅用时33分钟。通过严格的训练,连队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2人荣立二等功,6人荣立三等功,3人被省军区评为“神枪手”,1人被评为“爱军精武标兵”,连队被评为“先进连队”和“军事训练标兵连队”。

  在“5.12”抗震救灾中,刘清华多次主动请缨,带领突击队爬山涉水奔赴震中映秀参加抗震救灾。从都江堰到映秀镇的长途徒步奔袭中,带领官兵钻石缝、爬陡坡、过悬崖,吃咸菜、喝稀饭、啃干粮,经过塌方地段200多处,穿越悬崖峡谷300多处,经受了危险与生死的考验。到达映秀后,他迅速组织官兵抢救伤员、掩埋尸体,搬运物资、抢修道路。帮助威州镇海拔2000多米的秉里村和茨里村群众搬运帐篷42顶,帮助57户群众清理废墟、搭建板房。特别是在搜寻失事直升机中,刘清华又带领突击队员连续征战10余天,翻越了20多座大山,走遍了10余个乡镇后,不顾疲劳,连续奋战,采取托、背、扛、抬等多种办法,攀爬过数十处悬崖峭壁,克服种种困难,将5位烈士和6名遇难群众遗体装袋后与黑水民兵一起安全运送到映秀。

阿坝军分区独立营组织官兵战地政治学习。蒋辉 摄

  同时,刘清华作为一名从战士一步一步成长出来的基层干部,战士的一举一动都牢牢牵挂在其心。近两年来,他号召全营为家庭突发变故的湖北籍战士王海林和张珂(王海林的弟弟患白血病,张珂的母亲患皮肤癌)捐款共计8万余元。担任教导员期间,他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官兵克服了执行藏区维稳任务中产生的紧张心理和厌倦情绪,及时化解战士心理问题带来的矛盾20多起,让格桑花在官兵心中永远绽放。

  刘洋君,四川绵阳人,1983年12月出生,2006年6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12月参军。现任独立营三连指导员。其所带连队分别于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成都军区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并荣立集体二等功,2012年被四川省军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9月被总政评为“全军基层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他带领的三连,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以情带兵的思想,极力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文环境:利用小广播在每名战士生日时送上一首歌曲;建立了指导员之家和网络留言箱让战士们有地方“发气”;开设了“姜磊讲水浒”、“大帅评时势”等文化讲堂,让战士们走上讲台;开办了“镜头里的连队”摄影专栏,让战士们在屏幕上分辨“美”与“丑”;创造了“历史上的今天”系列评论,利用“苏联解体”谈“民主”,“日本海啸”讲“军魂”,“汶川地震”颂“党恩”等评论筑牢了大家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

阿坝军分区独立营组织官兵学藏语。蒋辉 摄

  他还利用自己会藏语的优势,广泛在连队开展“学藏语、学藏歌、学藏俗”活动,带领连队同志编印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单1000余份深入阿坝镇五、六、七村,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宣传活动,并与阿坝镇六村和卡西小学结成帮困帮扶对子,带领战士先后为6户特困户搭设活动板房500平方米,向卡西小学赠送图书100余册,连队大学生士兵胡联朋、姜峰被聘请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向同学们进行国防教育。

  多年以来的风餐雨宿、爬冰卧雪,使他的左腿常感疼痛,每到冬天他的左膝盖都会肿痛,严重时根本没法走路。今年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左膝髌骨陈旧性骨裂导致了骨质增生,医生劝其应立即做手术,但他说:“连长今年结婚,家属又生小孩,他休假了自己就不能休,连队不能没有主官,等等再说吧!”

  欧珠平措,西藏拉萨人。家中有一年迈的父亲和正在读大学的妹妹。他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继而考入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原昆明陆军学院),成为一名军校学员。从他开始领津贴起,90%的津贴都是寄回家去。2010年毕业后,他分配到独立营三连担任排长,今年6月任副连长。

  欧珠平措深知,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军官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一直说,我能有今天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他在独立营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去年6月的一天下午,连队正在进行场地训练。为了增强战士们的爆发力,他组织战士练习扛杠铃。如他平时一贯“看我的,跟我来”的作风,他首先给战士们做示范动作。那天刚下过雨,场地非常湿滑。在杠铃刚举过头顶的那一刻,他脚下突然一滑,沉重的杠铃狠狠的砸在颈椎上。当时的他并没有太在意,忍着疼痛带领战士们坚持完成了训练。操课完毕,才感觉到颈椎剧烈疼痛,经医院诊断,颈椎颈刺第六根断裂。经过治疗虽然避免了严重的后果,但是颈椎还会时常疼痛,但他总是说“轻伤不下火线”,一如故我地坚持完成训练。

  担任排长期间,有一个战士平时不爱说话,训练积极性也不高,每天愁眉苦脸的。欧珠平措发现这一情况后,多次与这名战士谈心,发现这名战士来自农村单亲家庭,性格比较内向和自卑。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格外关心这名战士,本来家庭条件不好的他还拿出工资的一部分,为这名战士过了在部队的第一个生日。渐渐地,这名战士心中的症结解开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训练成绩也明显提高了,还担任了副班长的职务。

  去年11月,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由于独立营所驻阿坝县为藏族聚居地,欧珠平措利用懂得汉藏语的优势,为当地藏民讲解十八大精神,让大家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党的政策方针,受到了的当地群众的极大欢迎。

  今年9月,新兵训练即将展开,谁会是新兵连连长的合适人选呢?大家议论纷纷。经过综合考量,最终营党委推荐已任副连长的欧珠平措担任,这也是军分区首次由副连长担任新兵连连长这一职务。

  干部的模范行为直接感染着战士,战土们也主动向干部看齐。为了扎根高原尽义务,他们总是把家庭和个人的牺牲与痛苦埋在心里,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前头。

阿坝军分区独立营组织官兵长途拉练。蒋辉 摄

  张宗平,独立营4级军士长,代理排长,在从军的13年里,从他手底下走出的军官就高达5人,全连的骨干有一半是他培养的。2007年全军组织“爱军精武”大比武,训练地点定在云南大板桥。为了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他每天负重30公斤,跑三次8公里,一天下来脚上全是水泡。艰辛的条件下他没有叫苦喊累,而是再次发扬了“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训练激情。为了在轻机枪射击比武中取得好成绩,他每天要打掉四百多发子弹,一个月下来耳朵早已失去了听觉,也正是凭着这股牛劲,他在比武中获轻机枪射击第一名,被四川省军区荣记三等功一次,并被评为“神枪手”。

  2006年,他因工作需要参加新兵集训,不得已从即将临盆的妻子身边赶回军营。去年,他妻子和女儿不幸煤气中毒,经老父亲发现及时赶搭老家的拖拉机送到县城医院抢救才转危为安,当家人为他打来紧急电话,他却正受命参加新兵集训走不开而没有回家。

  今年,妻子携7岁的女儿第一次赴高原来探亲,这位七尺汉子在相见妻儿的刹那,当着全营战友的面,一语未出,抱着她们就是一场痛哭……他对妻女说:“我愧对你娘俩的太多太多,这辈子也还不清。但是军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唯有等我退伍回家了再好好补偿你们!”

  罗枫,独立营重机班班长。2012年,他由于工作需要从文书职务调整为重机班班长。适逢部队刚配下新武器,对此武器全营并无一人涉足,加之教材缺乏,一时新武器成了一堆废铁。

  罗枫不信这个邪,主动请缨,带领本班成员钻心研究。他四处查阅书籍资料。每当周末休息时,他总是在营里的阅览室寻找书籍,上军网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光是从军网下载的资料就有几百页。他还向连队老班长、老士官请教老武器的操作、训练和射击。参照这些动作和自己的摸索,他对新配发的武器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训练场上他和全班成员一起讨论、训练。为让自己的武器操作更加熟练,他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操作,手上磨破了皮,鲜血直流,但是他总笑着说没关系。为了提高重机班的战斗力,他总是带领全班第一个来到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遇到重点难点问题,也总是亲自做示范,耐心讲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他终于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正规而又合理的战术训练动作,并和连长一同修订了重机教案,为连队正常开展专业训练贡献出了力量。

  无情未必真豪杰。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罗枫得知驻地周边一位藏族小姑娘卓玛顿珠因为父母的过世,不得已辍学回家。他找到卓玛顿珠,主动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去资助她上学,如今这位藏族女孩如愿的考上了大学。

坚守在碉堡山上的高原卫士。蒋辉 摄

  在军队服役的7年间,罗枫因为工作需要先后推迟婚期三次。每当家人和女友催促时,他总是做她们的思想工作:“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我只是推迟了婚期而已,再说,我们是真心相爱,而结婚只是一个仪式,只要心中有彼此,又何必急在一时?”而每当连队干部考虑让他休假结婚时,他又总是推让着说:“部队中还有比我年龄大的战友,更有已经结婚有子女的兄弟,休假机会让给他们吧,他们比我更需要回趟家。”

  姜磊,独立营班长,2003年入伍。他在参加2008年的“军警民联合军事演习”实弹射击中首发命中目标,被阿坝军分区首长称为“高原神炮手”并荣立三等功。随后,参加了2009年的“铁拳09军事演习”、2010年的“天府使命—阿坝”军警民联合军事演习。

  在独立营服役的十年中,他总是忘我的工作,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5次、“先进共产党员”4次,荣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可如此优秀的一名青年班长,终身大事却始终没有着落。不是身体有问题,也不是眼光太挑剔,原因很简单:一方是女友的强烈要求,一方是自己深爱的那门迫击炮。可他为了无声的“炮友”,先后交往4个女友4次与爱神擦肩而过。他自信地调侃地说:“军人自有军人爱,我坚信爱我的她,终究会到来!”

  ……

阿坝军分区独立营官兵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着共和国军人的忠诚。蒋辉 摄

  天,高远、湛蓝。锦锻般的大雪,倚着山势,勾勒出川西高原的明暗起伏,山塬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青色的光,除了偶尔有几只苍鹰在高空盘桓,掠过。

  在独立营,记者走近一名叫李世亮的新兵,今年18岁,从东北辽宁入伍,他说刚上山时,晚上睡不着,半夜偷偷起来打手电看书,心里有说不出的空落,真担心自己撑不住。当大风第一次揭走他头上军帽的时候,当寒流第一次冻肿他鼻子的时候,当在镜子里第一次看到高原本色就刻在自己脸上的时候……他是多么想念辽宁的山,辽河的水。他曾经憎恶,诅咒这山、这风,也为它哭过鼻子,只是偷偷的流下眼泪,又悄悄地擦掉了。

  “想不想家?”记者轻轻地问他。

  “当然想了,这种感觉在每晚熄灯睡觉的时候最难受,每个人眼里都噙满了泪水。”

  “父母知不知道你当兵的地方?”

  “知道,他们都很高兴,还来信鼓励我好好干!”

  “在这儿呆着,感觉寂寞吗?”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说老实话,寂寞,很寂寞……”

  “今后有什么打算?”记者的声音比他还小,怕惊吓了他。

  “在干好工作的同时,抓紧时间学习文化,争取考军校,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他坦诚地告诉记者。

  记者心中纳闷了,难道这里还不够偏远,还不够艰苦吗?

  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成名,是因为我站在了世人的肩膀上。”记者想说,我可爱的战友之所以普通伟大,因为他站在了雪域高原上。

  记者的两眼湿润了,沉重的心还能说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不恋闹市钻山沟,远离欢乐不言愁,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困难,在这里生活战斗,这种精神比多彩的语言更令人情迷!

  在独立营,记者看到一个个战士被那岁月的烟尘和紫外线熏烤的面色显得更加黑暗,他们成了脸膛黑紫的“山神爷”。有的战友手上裂了几公分长的口子,有的脸上泛着块块白皮,一个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脸上不适宜地布满了褐色斑块,形成了永不褪色的精神光泽,虽然高原的光照和雪域的风霜毫不留情地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沧桑印记,但他们心中涌动的生活激情却更加奔腾。

  战士严喜的母亲,在给儿子寄来一包土特产时,还惊奇地问:“你们在什么地方,邮费怎么比其它地方都高,时间也长”。

  战士的心中是明白的,为了消除母亲心中的忧虑,他选择了最美的地方照了一张照片给母亲寄去,但仍然没有骗过自己的母亲,流火的七月,他站在雪峰上,怎能让母亲相信。

阿坝军分区独立营组织官兵进行高原机动训练。蒋辉 摄

  一名老兵在日记中写道这样一句话:“上了碉堡山,可以摸一摸天”,多么壮美的诗篇。碉堡山哨班的生活确实是这样,寂寞时,班长就对他们说:“走,我们一块到外边面对雪山喊几声去。”战士们那种渴望陌生的感觉,是常人无法相比的,那怕只是一句祝愿的话,也会使他们激动很久很久。

  碉堡山哨所,距离独立营营部仅仅三公里,海拔就由阿坝县城的3500米上升到了4500 米的高度,显得更加高拔、寒冷。

  雪峰间,哨所前,风很大,刮得像撕裂一般,阳光锋芒如剑,让人难以忍受。强烈的阳光下,哨所写有的“提高警惕,维护稳定”、“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标语显得分外贴切,一个士兵在那端枪站哨,哨所内还有三位战士,十几分钟后他们相互轮岗。

  走进哨所内,物品摆放有序,被子棱角分明,让人在雪山之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军营气息。但严格的生活和恶劣的环境显得极不协调,这就是碉堡山哨所的官兵,他们长年驻守在与春、夏、秋无缘的雪域地带,寂寞地消磨着永无穷尽的岁月。

  见到记者的到来,手脚冻得麻木,嘴唇冻的说不出话来的他们却努力调动脸部的肌肉想笑一笑,想让记者看到他们愉快的表情。看着这几张“微笑”着的娃娃脸,记者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笑脸,这是一群有过特殊人生历程的士兵,在这雪域高原上,他们就是唯一的参天大树。

  哨所内,带队的排长普措旺堆告诉记者,一天下午,他突然听到哨所外传来一阵凄凉的歌声:“久别的人在外想念您,亲爱的妈妈……”

  顺着歌声,普措旺堆看到班长杨家雄坐在被大风刮掉头的雪人身上继续再唱。看到站在自己身后的排长,他转过身来,上下嘴唇上裂着几道又宽又深的口子,排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用舌尖添了添自己的嘴唇上裂了好几天的口子。

  不哭,独立营的兵永远不哭!谁能知道,那天就是战友21岁的生日。

  走进高原,也许会找到理想。走进高原,也许会看到天堂。

  高原,对外来者,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境,一种风暴。

  对离去者,是种留恋,一种思念,一种回味。

  对独立营的战友,是一种现实,一种生活,一种精神。

  有这么一句话:“躺在高原就是奉献”。但他们不是躺着,而是站着,那里的海拔确实高,但他们没有因为海拔高就降低工作的标准,没有因为高原缺氧就缩短工作的尺寸,没有因为冰山不化而冻结献身的热情。

  这是一种与冰山一样博大的责任感!

  这是一种与高原一样磅礴厚重的豪气!

  这是独立营人“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气骨!

  它将与蓝天共舞,与高原共舞!

  然而,在2006年以前,独立营当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单位,然而到了2008年后,便彻底翻身,荣誉光环一个个接踵而来。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与独立营现任营长吴强和教导员刘清华等营党委“一班人”所付出的心血分不开。

茫茫雪域高原磨砺出独立营这支铁军。蒋辉 摄

  吴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从他的身上透出一股股强干精明之气。他在高原上战斗了19个年头,他有过牛郎织女的生活,有过女儿把他当叔叔的故事,也有在短短一二年的时间把一个受人质疑的英雄部队变成一个众口皆缄当之无愧的先进部队的动人故事。

  吴强是在独立营从战士一步步起来的营长。他常说这句话:“村看村,户看户,战士看干部。”深深懂得“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和“强兵先强将”的道理,要管好兵关键在于营党委“一班人”同心同德。他处处以身作则,营里历年水电费超支,已成为“老大难”的问题。吴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控制干部的水电费标准,它带头在营部安了水电表,在所有的干部安了水电表以后,他又对干部的用水用电标准作了具体规定,使水电费严重超支的现象得到了控制。

  在吴强和刘清华的带领下,营党委“一班人”形成合力,制定了《加强党支部建设》、《党员干部管理若干措施》,干部坚持与战士实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同娱乐,不分上下,以兄长之情对待战士;处理问题公正平等,不分亲疏,得到了战士们的信赖。营党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硬班子,带动官兵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战士李玉峰,在入伍前因为家里情况较为良好,又是独生子女。入伍后学了驾驶技术又分配到环境相对比较舒适的单位工作。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总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多次违反部队的规定,受过多次处分。一次,在部队的野外拉练中,他不幸中暑,虚汗直流,头晕眼花。眼看自己离队伍越拉越远,这时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的老班长背起他就走,回到宿舍又亲自为他准备了病号饭。从那时起,李玉峰慢慢发现自己的错误。让他彻底转变的是连队干部的一句话:那年,他家人生病打来告急电话,他犹豫的走进连队干部的门,想到自己平时表现那么差,干部会让批假吗?可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连队干部对他说“你不要多想,快回家把事情处理好了再说!”就是这么暖人心的一句话,让这位后进的战士开始刻苦训练,脱胎换骨。如今的他,已经是独立营的一名优秀军事骨干,在连队多次考核中总是永拿桂冠。

  人心齐,泰山移。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实践,吴强和刘清华认识到,搞好基层部队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骨干的基础作用。所以他们经常组织骨干、老兵和正副班长学习管理技术、战士心理学、目标管理等,大大提高了正副班长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正副班长选拔的改革方案,打破了以前那种“党支部根据个人表现情况,只要工作积极,不管能否胜任,报请上级批准就任职”的情况。现在,独立营在正副班长的选拔上,采取自我推荐,群众评议,能上能下的方法,促进了部队全面工作的展开。

  在改善军民关系的活动中,独立营全力以赴。每逢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部队都要派出走访小组,对全县40多个单位进行走访,征求意见,并将意见带回由党委分析问题所在。与此同时,部队还教育官兵“视驻地为故乡,把乡亲当父母”,积极为阿坝人民办实事。他们先后帮助电厂打冰、抢险救灾、打扫车站卫生、节假日协助公安局执勤等。群众常说:如果电厂被冰堵了停了电,只要独立营出动就会见光明。部队与县车站、县养路段等开展了军民共建活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彻底改善了部队与地方的关系。据统计,去年年底到今年初,独立营投资近3万余元为阿坝镇5、6、7村39家贫困户捐赠衣物、粮油和日用品;为6户特困户搭建板房近500平方米,并购置电视、家具等,向县卡西小学、县一小和二小18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捐资2万余元;9次组织官兵参与社会环境综合整治,清理河道、街道近25公里,多次组织官兵利用休息日帮助村民秋收,为10余家藏族农民收青稞百余亩;组织了科技、医疗卫生和法律宣传小分队,深入村寨、走进牧区,为藏族农牧民送去牧养知识普及读物和法制宣传挂图;定期开展义务巡诊活动,送药达2万余元;为身患慢性、疑难病症的农牧民群众巡诊治疗,联系阿坝军分区医院治愈肝包虫囊肿病和大骨节病患者39人……

  爱高原就要扎根高原艰苦创业。为了建设好部队,官兵们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发展农副业生产,广开财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部队建设和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今年,对6个大棚3000余平方米土地进行了改良,对大棚进行了维修,已完成蔬菜产量5000余公斤,出栏生猪30头,存栏34头,创收5万余元。部队除了把农副业收入用来补助伙食和扩大再生产外,剩余部分全用来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和添置生活、娱乐基本设施建设。近年来,部队用农副业生产费先后购置了电冰箱、磨浆机、粉碎机、绞肉机和棋类、乐器等文体器材及大量书刊,建起了文体活动室和网络学习室。文化娱乐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紧紧拴住了大家的心,干部战士安心高原服役,讲吃苦、讲奉献,比、学、赶、帮、超的空气也越来越浓厚了。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我静静地走在高原,默默地感受着它的庄严,久久地被感动。

  记者始终认为,阿坝最美的风景是碉堡山上矗立的哨所,是夕阳下站岗士兵的身影,是风雪中巡逻的队伍,是刘清华寝室里的全家福相片,是将青春与热血奉献在此的独立营全体官兵,是飞扬在风中的动人故事。我把最多的眼泪洒在了阿坝县的雪域高原,从最初不愿被人察觉的默默流泪到最后控制不住的热泪夺眶而出,好像每一个人、每一句话都直戳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泪,为了那个满脸坚毅喊出“要对得起党对我培养的恩情”的藏族副连长,这不是口号;泪,为了那个抱妻儿痛哭,说出“我愧对你娘俩的太多太多,这辈子也还不清。唯有等我退伍回家了再好好补偿你们”的士官排长,这不是故事;泪,为了被大家调侃“没有关系”被分到这里的战友们,这不是吃亏;泪,为了独立营众多分居三地的一家人的干战和永远在一起的“兄弟们”,这不是做作。

  到了阿坝独立营,你会发现,情不用煽,情就在这里!(记者 唐雪元)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3日 02:49 来源:中国广播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