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时代先锋】英雄核潜艇:大洋深处砺剑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吴昌弟【人物档案】湖南常德人。1972年2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海军上校。先后被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全军优秀基层干部”,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王忠辉【人物档案】辽宁西丰人。1973年11月出生,1992年9月入伍,海军上校。先后多次执行远航、实兵演习任务,并参加多国海军活动海上阅兵,荣立三等功2次。

  

  董必文【人物档案】安徽无为人。1966年8月出生,1984年10月入伍,海军大校。先后参加战术课题演练、多国海军活动海上阅兵、实兵演习等任务,荣立三等功2次。

  

  刘云海【人物档案】山东章丘人。1972年3月出生,1990年9月入伍,海军上校。全程参加某艇全科目训练与考核,多次执行重大任务,荣立三等功2次。

  

  马风明【人物档案】河北东光人。1968年11月出生,1987年1月入伍,海军上校。先后多次参加重大训练、演习等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穿越波涛汹涌的时光,走过百年兴衰的沧桑,我看见甲午如血的残阳,我听见致远号最后的炮响,浪花朵朵,在我的船头开放。

  我知道,那是我等了一百年,你没有归来的勇士,不死的灵魂在歌唱。

  面对风起云涌的海洋,踏平碧波万顷的海浪,头上是呼啸而过的战鹰,身边是战舰列队去远航,海风阵阵,在我的脸上吹过。

  我知道,那是我蔚蓝的国土,在呼唤年轻的水兵,筑起那钢铁海疆。

  去远航,一个崛起的民族在我身后!

  去远航,一支英雄的舰队破浪向前方! ——摘自歌曲《去远航》

  引 子

  红日初升,破海擎天。

  大海上,一艘中国核潜艇悄然浮出水面,黢黑冷峻的躯体透着神秘与威严。经过数十天的大洋巡弋,她像一个远行的游子,又一次回到祖国母亲的臂弯。

  军港就在前方。舰桥上,指挥员杨苏尽情沐浴着久违的朝阳,品味着胜利的喜悦。此次长航一路,他和他的艇队有了比以往更强的自信、更大的收获。

  纵横大洋42载,迎恶浪、战台风,无数次地穿越狭水道、突破封锁线,杨苏和他的战友亲身经历了中国海军核潜艇大洋逐梦、龙宫铸剑的辉煌与艰辛。

  核潜艇,国之重器——

  中国核潜艇的战斗力,是用忠诚来锤炼的

  大洋深处,核潜艇高速潜航;水面之上,对手的舰艇和飞机布下天罗地网。

  危机四伏、步步惊心。“上级来电!”机要员飞快地钻过水密门,把电报递到海上临时党委书记手中。

  狭窄的艇会议室,临时党委会迅速召开。电报非常简短,讨论异常激烈。

  “上级意图明确,我们必须果断规避、隐蔽突破。”临时党委最终定下决心。

  艇长迅速下达了一系列指令:反应堆提升功率、武器系统检测完毕,核潜艇犹如一条巨鲸,悄然转向、又疾速向前,在深海杀出一条血路,有力配合了国家政治外交斗争……

  孤军前出、远离基地、直面对手,核潜艇的任何一个决策举动,都有着极高的政治含量,甚至与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息息相关。在孤寂、黝黑的深海,充分理解把握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意图,容不得丝毫差错。

  基地军史馆。几张泛黄的纸上,记录着一次从深海大洋带回的临时党委会讨论内容。几十年来,基地形成了一个规矩:每次远航,临时党委在海上讨论的原始记录在返航后都要上交封存。当时面临的紧急情况、临时党委的每一步决策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我们眼前闪过,透过字里行间,甚至可以想象当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热烈。

  “核潜艇,国之重器。对核潜艇部队来说,听党指挥绝不是一句空话。上至将军,下到列兵,政治上、思想上绝对忠诚可靠,党和人民才能放心地把这种战略武器交给你。”多次随艇远航的基地政委厉延明告诉记者。

  42年前,海军从各舰艇部队挑选36名艇员组成了中国首艘核潜艇的接艇队。首任艇政委崔桂江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感慨万千:“尽管当时条件很苦很差,大家就一个念头:党和国家把核潜艇交给我们,宁肯掉几斤肉,也要学好技术,完成任务!”

  使命如山。只有初高中文化的首批艇员,面对核物理、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等30多门学科和上万种设备,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勇敢迈出了驾驭核潜艇的第一步。后来,首批艇员被誉为中国核潜艇部队的“36棵青松”。

  42年,任凭风吹浪打,“艇行千里、党指航向”的信念在基地一代代官兵头脑中坚如磐石。每年新兵入营,基地都把军魂教育作为第一课;每次执行任务,海上临时党委都要在水下组织向党旗宣誓;每当发生险情,都是党员骨干冲在最前面……

  那年冬天,“水下先锋艇”执行重要任务,遭遇外军舰机干扰。海上态势瞬息万变,面对险象环生的巨大风险考验,海上临时党委下定“宁可危及生命,不能违抗命令”的决心,沉着指挥,率领全艇官兵连续几十个小时与对手斗智斗勇,成功摆脱纠缠,受到中央军委表扬。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核潜艇的战斗力,是用忠诚来锤炼的。”基地司令员高峰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信念之光照耀下,中国核潜艇一次次破浪远航、扬威大洋……”

  核潜艇,出鞘惊天——

  深海执戟,真刀实枪练就“一剑封喉”硬功

  核潜艇,大国长剑,出鞘惊天。

  当中国核潜艇大步走向深蓝的时候,世界海洋正弥漫着高技术战争的硝烟。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汹涌而至的新军事变革大潮,核潜艇官兵面临着一张时代考卷:中国核潜艇能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海战中降龙伏虎?

  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官兵们把目光投向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最前沿。“站在时代潮头,我们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让长剑的刀锋更加坚利。”基地副司令员董震说。

  针对核潜艇续航时间长的性能特点,基地官兵开创性地提出“轮番出动、海上待战”战训一致的训练机制,平时训练按作战要求携带武器装备和战备物资,一旦有事可随时投入战斗;多次开展核潜艇海上热态交接科目训练,探索了“人休艇不休”的训练方法,有效保持了核潜艇的海上存在时间,加快了核潜艇兵力的应急反应速度。

  大潮奔腾、勇者无畏。对基地官兵来说,中国核潜艇走向大洋的每一步探索与跨越,既是一个个载入史册的历史瞬间,更是激励一代代核潜艇官兵苦练能打仗、打胜仗过硬本领的精武坐标。

  深秋时节,上级一声令下,官兵驾“蓝鲸”紧急出动,潜海入洋向指定海域进发。数千海里航程,既有演习对手“蓝军”布下的天罗地网,又有外军不间断地侦测搜索。

  核潜艇游猎深海,潜藏行迹,突破反潜舰艇、飞机和水下雷区构成的重重封锁线,准时抵达任务海区,进入战斗状态。

  “敌人就在眼前”,艇长沉着指挥,全艇官兵严格按规程操作,新型鱼雷如离弦之箭扑向目标,一击将靶船炸为两截。我核潜艇首次实射新型鱼雷,标志着其作战能力再次跃上新的台阶。

  “深海执戟,真刀实枪练就‘一剑封喉’硬功。”基地每次组织海上训练,从起航到返港全程设置实战背景,核潜艇与对手始终处于实战对抗状态,检验了指挥员的谋略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2010年,基地组织新大纲全训考核,某艇连续奋战数昼夜,顺利完成了攻防作战、突破和布雷等多个考核项目,官兵们以全优的成绩取得了走向大洋的通行证。

  经过几昼夜高负荷工作,潜艇开始返航,不值更的官兵抓紧时间休整。“丁零零……”刺耳的战斗警报突然响起。

  “波纹管破损,大量蒸汽泄漏!”艇长吴昌弟话音刚落,全艇官兵迅速冲向战位。一场没有预先号令的损管操演,让官兵经受了一次实战检验。他们以十分娴熟的动作,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处置,没有出现丝毫失误。

  类似的演练不时上演,次次惊心动魄。官兵们在一次次闯关历险中探索了120多项战法训法,创造了中国核潜艇的20多项首次和第一。

  核潜艇,科技之城——

  科学精神,中国核潜艇保持核安全纪录的密码

  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运行发电是在1991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则是1970年,两者相距21年!

  有人把核潜艇比喻成一座科技之城,而核反应堆,更是高科技密集。同时,它又是一柄高悬官兵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无规章可循、无经验可学,中国海军官兵如何破解水下核盾牌的“安全密码”?

  “42年,中国核潜艇保持核安全纪录的密码就四个字——科学精神!”基地技术监测室主任吴水海告诉记者。

  一代代基地官兵传承老一辈核潜艇人的优良传统,把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与严谨细实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以“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安全理念和“零容忍、零借口、零差错”的工作标准驾驭潜艇,以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保证了中国核潜艇始终以最佳的技术状态出征远海大洋。

  核潜艇训练内容如何设置、训练成绩如何评定?在未来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基地党委把一切建设和工作向打赢信息化战争聚焦,向科学训练要战斗力。精练技术、巧练战法、历练谋略,在赢得未来战争的博弈中不断迈出铿锵步伐。

  采访中,记者亲历了一次逼真的心理训练:一间黑黝黝的屋子里,只有几盏昏暗的应急灯提供勉强的照明。突然,四周警报骤响,一艘潜艇出现在显示屏上。“液动机械无法操控。”潜艇开始下沉!在巨大的水压下,艇壳变形发出的“嘎嘎”声、水管恐怖的爆裂声和人员尖叫声到处响起……

  沉着冷静的过硬心理素质不会与生俱来,需要长时间的科学培育和锻造。基地运用“艾森克个性测试”等现代测试手段,利用战场环境心理训练室,模拟潜艇水下生活场景,有效提高了官兵处乱不惊、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一次军事演习中失事沉没,世界为之震惊,一度给官兵们造成了心理压力。然而,官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用自己严谨细实的工作证明:用科学精神驾驭核潜艇,安全就有保障,事故就能最大限度得到避免。

  那些日子,基地上下,红红火火的练兵活动没有停止、精彩纷呈的比武竞赛照样进行。

  不久后,基地组织某核潜艇出海训练,艇员队党支部的动员会变成了请战会。艇员们纷纷请战,要求驾艇出海训练。

  日月如梭、潮起潮落。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中国核潜艇犁海耕涛,安全航行百万海里,出色地完成了试验试航、实兵演习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在走向远海大洋的征程中留下了一道闪亮的航迹。

  核潜艇,大国佩剑——

  钢铁巨鲸远征大洋的背后, 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崛起

  从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入列起,一大批风华正茂的顶尖人才,相继踏入这一神圣而艰险的领域,从此隐姓埋名、荒滩为家,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建设发展默默奉献着青春与才华。

  90昼夜长航、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深海载弹巡航……出海悄无声息、回港默默无闻。在惊雷乍起的大洋、在神秘莫测的海峡,中国核潜艇的一道道航迹,都是民族复兴的时代印记。

  当年已经脱下军装多年的原子能专家、主持我们第一个核动力热工实验室的焦增庚,毅然放弃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的工作机会,投入到核潜艇事业中来,在大山深处、在盐碱滩上一干就是20多年。

  如今,当年的盐碱滩变成了现代化的军港。漫步绿树成荫的军港大道,焦增庚激动不已。这位中国核潜艇的功臣告诉记者:“我从来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的进步紧密相连。”

  “我自豪,钢铁巨鲸远征大洋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崛起。”曾经参加过90昼夜长航的某艇员队高级工程师王庆江说,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强大的共和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聚起实现海洋强国梦想的力量。

  核潜艇,大国佩剑,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艇员队政委苏云宝的一堂政治教育课让官兵们听得热血沸腾。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上,写满了对核潜艇事业的无限憧憬,写满了对使命与责任的无比自豪。

  身处大洋、胸怀星空,抛却繁华、坚守使命。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成了基地官兵共同的追求。

  基地现任总工程师姚青生,大学毕业时听从国家召唤,放弃进大城市研究院所的机会,毅然选择了核潜艇事业。后来,他考入天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又被学校推荐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恰在此时,他收到“速回部队执行任务”的电报,当天就打起背包归队。导师挽留,他解释说:“那里,有我的使命。”

  热血铸剑、青春无价。当使命融入血液、当信念凝成风骨,还有什么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

  北国初秋,北疆某海域。一艘核潜艇水下航经当年北洋水师折戟沉沙的水域,官兵的耳畔又响起那首熟悉的歌谣——

  去远航,一个崛起的民族,在我身后……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9日 07:31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