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格桑花盛开的地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巍峨的群山,青青的草场,迎风摇曳的经幡,随处可见的牦牛群和美丽的格桑花……

  这里是唐蕃古道;这里是万山之宗;这里是江河之源、中华水塔。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在这里广为流传。

  金秋时节,在深入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记者来到了这个美丽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位于青海藏区的玉树、果洛自治州,奔赴农行治多县、曲麻莱县、玛多县、达日县、甘德县、玛沁县等县支行,采访了在这片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农行人。

  近一个星期的采访行程里,记者感受颇深的是,虽地处世界屋脊,但总行、省分行对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农行人的关心始终如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针对高海拔地区一系列特殊政策的出台,让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逐渐发生改变:装修一新、宽敞明亮的营业大厅可与内地媲美;建设中的周转房初展轮廓,有的年底就可封顶;双语人才的招聘既拓展了农业银行的业务,更拉近了农业银行与当地藏民的距离,增加了农业银行的亲和力;新建的党员活动室、员工活动室、图书室以及新配备的制氧机,使这里的农行人倍感家一般的温馨与生活的丰富多彩……

  采访过程中,让记者深深感触的除了员工坚守高原的无私奉献精神外,还有就是员工的感激之心、感动之情。对于上级行的大力支持与关心,这里的农行人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们从心底里感谢上级行体察下情、为基层着想、为基层员工排忧解难推出的举措,纷纷表示要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回报上级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工作、生活条件虽在逐渐改善,但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永远无法改变,在这里,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内地的40%—60%,在这儿工作与生活,意味着更多的艰辛与付出。然而这里的农行人想得更多的是责任,选择更多的是坚守。采访期间,记者被他们那种缺氧不缺精神、奉献农行事业的精神所震撼、所折服。

  宗折嘉措,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在玉树灾后重建期间,他不顾自身患有高血压、胆结石等各种疾病,带领全行员工,克服各种困难,一方面发挥农业银行中流砥柱的作用,为灾区农牧民、各级政府、援建单位的灾后重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沟通,解决近300名员工及家属的搬迁与安置。出色的工作业绩,使他成为玉树灾后重建期间金融系统的一面旗帜,自2011年以来,他先后被青海省总工会授予“十一五”建功立业竞赛先进个人;被中国金融工会授予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被青海分行党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

  康韦兰,2011年招聘入行的大学生村官。看到她脸上的高原红与略带发紫的嘴唇,让刚上高原三天的记者感同身受。据介绍,孩子三个月大时,她就来到了海拔4200多米的玉树曲麻莱支行,一方面要忍受与家人、孩子分离之苦,另一方面要克服鼻子经常流血等高原反应,但她的工作未受丝毫影响,仅一年多时间,便被晋升为业务主管,2012年被评为玉树州分行优秀行员。

  藏族员工才让,1992年参加工作,农行果洛州玛多县支行信贷员。在基层行工作整整21年,他先后患上了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眩晕症等多种高原性疾病。记者采访他时,他连坐下都要费很大的劲。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二级分行和支行领导多次想给他调动工作,都被他谢绝了。从1995年从事信贷工作以来,他累放小额农贷600余笔、近1000万元,无一不良。因为突出的业绩,才让曾五度获评为果洛分行优秀行员。

  还有常年带病坚持工作的玛多支行员工格吉、藏语说得非常圆溜的曲麻莱支行副行长、小个子刘刚……

  从他们身上,记者感受到了什么叫乐观,感受到了什么是正能量。

  草原上的格桑梅朵,

  迎着阳光盛开在吉祥的草原,

  你为雪域带来美丽的春天,

  你给人们带来如意的微笑。

  ……

  就在采访行将结束之际,悠扬的藏族歌曲《格桑花》在记者耳畔响起。格桑花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暴,它开得愈灿烂。

  这,正是高原农行人的真实写照。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9日 00: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