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周小贺:燃尽生命写忠诚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周小贺同志于1961年8月8日出生于汉川县南河乡河沿村一个农民家庭,1980年7月考入孝感地区农业学校农学专业,1982年8月中专毕业分配到安陆县农业局植保站工作,先后担任植保站副站长、农业局加力饮料厂厂长,1993年6月起担任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1995年任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至今,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农艺师职称,是湖北省农科院与安陆市人民政府“科技共建专家大院”专家组和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安陆项目专家组成员。2013年8月2日,周小贺同志在病虫防治一线连续奋战8天后,因高温引起中暑,诱发急性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享年52岁……

  投身植保事业

  1982年,周小贺从孝感地区农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安陆植保站从事植保工作。当时的社会上对农业技术推广这一行曾有句顺口溜——“农林水,跑断腿,没油水,晒得像鬼”,可见农业工作的艰苦。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那段时间,我也曾犹豫、彷徨过,可是当我深入乡村,接触农民兄弟,感受到他们的贫困和对科学技术转化为财富的热切渴盼,感受到他们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和火热的深情,我的心灵被震撼和洗涤了。于是,我默默地定位了我的人生目标:像儿子一样,为广大农民服务一生,奉献一生”。而这一干,就是三十一年。

  刚到植保站那会儿,他主要负责农作物病虫系统观测和资料整理工作。80年代的安陆交通极不便利,当时要想有一辆自行车都是一种奢望,系统观测点在城郊,他每天早上都要步行到观测点调查病虫害发展进度,露水和汗水湿透了衣襟,稻叶在双臂上划开了一道道血痕。除了系统测报工作外,还要到乡镇进行面上数据调查,晚上再综合数据发情报,就这样一干就是7年,汇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中他深感所学知识不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各种途径为给自己充电。1987年9月,如饥似渴的他被送到北京农业大学进行植保专业知识培训,他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虚心请教有实际经验的前辈,记下了数万字的心得笔记。回单位后,他跑遍安陆市所有乡镇,对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基数消涨规律及发生特点进行调查,在准确测报基础上,发表了棉花棉蛉虫、红蛉虫发生与防治策略等论文,受到了省市植保部门的肯定。

  1988年,他接到省厅下达的《苏云金杆菌防治水稻螟虫》试验项目,于当年6月份在棠棣镇河德村一农户5亩水稻进行试验。为了试验准确性,周小贺和站里的一名同事在5亩秧田中作梗、施药,在田中一干就是6个小时,中午气温高,干完试验后已是汗流浃背,筋疲力尽,一连病了好几天,辛勤劳动终于换来果实,当年该项目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

  实现人生价值

  几十年来,他每年进村入户进行植保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的时间都保持在200天以上,观察和治疗的农作物病例不计其数,跑遍了全市所有的村组,足迹遍及田间地头。有时,一天就要跑近8个乡镇,累得像散了架一样,脚肿得难以下地。同事们劝他:“你一个当站长的,不用天天下乡,走几个点儿就行了。”他说:“站长更应该这样做。要不怎么能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诊治作物疑难病例,他一边在实践中摸索,一边虚心向知名专家请教。还自费购买科普书籍150多册、查阅上千册资料,做读书笔记近50多万字。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编印成技术讲义等多种资料,复印数万份给广大农民。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群众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技术,他免费培训农民技术员。2001年以来,他已经先后举办植保技术培训班近300余期,培训农民技术员数万名,使全市每个村、组都有了一名植保技术员。每次培训,仅能容纳40、50人的教室都要被100多人挤得水泄不通。课后,农民不愿意走,总是围着他咨询,要技术。2009年4月11日,在一次植保技术培训班后,农民兄弟要他留个电话。当他掏出“农技服务联系卡”时,被在场的农民“一抢而光”,其中一位农民拉着他的手说:“如果您给我钱,我可能一天或几天就用完了,但您今天送给我们的是用之不尽的财富啊!”

  种子离不开土壤,农业技术人员的事业离不开农民和土地。在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份难解的“恋农情结”已深深地融入他的生命,农民的问题他有求必应。2007年7月14日下午刚下班,他接到王义贞镇一陌生农民的电话,问清情况后,他都没顾得上吃晚饭,便立即赶到了现场。那个农民既焦急又惊喜:“周站长,我还以为您不会来呢,没想到一个电话,您就真的来了!”这位农民原是一位下岗工人,回到乡里承包了几十亩农田种水稻,没想到,正在生长旺盛期,他家的稻田里稻飞虱成灾,急得团团转。无意之中他看到了别人给他的一张“农技服务联系卡”,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了个电话。周小贺一边安慰他不要急,一边给他讲解稻飞虱防治知识,一边给他开药方。像这样的求助电话,他每天都接到不少。

  为了在第一时间帮助农民解决疑难问题,最大限度减少老百姓的损失。2001年,他在全市组建了“安陆农业110服务队”,从市到乡镇建立了服务网络,在农贸集市上挂牌公示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并承诺有求必应。而自“农业110服务队”组建以来,共受理群众来电来信上万件,解决疑难问题数万个,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心系农民群众

  他时常告诫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为农业、为农村做点实事是我应尽的职责”。?在工作中,他努力做到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落后,经济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广一项新技术很难。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推广方法,带领他的团队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不仅举办乡镇培训班,还深入村组组织培训、组织百姓看科技录像,深入百姓家去解答疑难,有时干脆往中间一站,由农民提问题,他自己来当场解答。

  安陆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带,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让农民采用一些新技术很难,但再难,科技推广也不能停。周小贺和他的团队绞尽脑汁,筹划推广方案,从微薄的办公经费中抽出一部分钱来搞试验示范,为了保证试验质量,他带领职工在39℃高温下进行了小区药效试验,并把防治新技术示范给百姓看。几年来,通过试验、示范带动作用,积累了很多农药试验资料,为农民推广了一大批优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他认为,农民种地的水平,体现的是农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培训的时候,他总是征求群众意见,群众需要什么就给讲什么。有的时候当场解答不了的,他就记住是谁提出的问题,等有了准确的答案再想办法告诉他们。在病虫害防治期间,他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要设点定时观察,又要及时把情况通报给农民,还要指导防治。所以常常忙得饭都顾不上吃。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常说:“虽然忙,但我很高兴,因为看到农民朋友们开始相信科技、依靠科技,而且信赖我”。有的群众干脆在下班后拿着有病的植株去家里找他,每当这时,他总是放下自己家的活,认真给百姓服务,再亲自配药指导防治方法,看着农民们满意地离去,他也高兴地笑了!

  在他的帮助下,很多农民都走上小康的道路,但他一家三口却还挤在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很多昔日的同学早已脱下“农袍”,另谋高就,只有他始终坚守在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矢志不渝地实现着自身的理想和价值,兑现着自己许下为人民办实事的诺言。面对人家不解的目光,他总说:“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我最大的快乐,只要我的付出,能为农民群众带来收获,我就无怨无悔,不需要任何回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十年的农业战线的工作,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一致肯定:先后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湖北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全省植保工作先进个人两次,省农业厅植保工作先进个人两次,孝感市和安陆市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多次,2013年7月被安陆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一次次荣誉,一个个称号,一块块奖牌,记载着他在平凡岗位上的辛苦创业,记载着他在基层科研阵地上的成长历程,记载着他在平凡岗位上的光荣业绩。

  “我是一名普通的植保工作者,惊天动地的壮举与我无缘,我只是将广大农民群众当作我的亲人,用我的青春,我的知识铺就他们艰辛的致富路,实现着我在平凡岗位上为民增收做贡献的诺言”。面对荣誉和掌声,他的话显得淡定而平静。

  燃尽生命之火

  今年入夏以来,安陆市持续遭遇干旱高温天气,农作物病虫发生为害异常复杂,周小贺同志不顾身体疲惫虚弱,顶烈日,冒酷暑,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农家晒场的培训课堂,病虫调查的田间地头,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现场,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2013年8月2日,周小贺同志在病虫防治一线连续奋战8天后,因高温引起中暑,诱发急性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的事业和亲人,为安陆植保事业燃尽了最后一点生命之火。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3日 00:06 来源:孝感组工网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