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十年倾情惠民生——华县民政事业发展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0年沧桑巨变。在经历了百年不遇的“03?8”特大洪涝灾害以来,华县民政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扬赤胆忠心、默默奉献的孺子牛精神,一个个应运而生的改革举措,一条条前无古人的创新途径,一个个脱颖而出的民生典型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生动地体现了华县民政人心系群众、忧乐社会的为民情怀,充分地展示了他们在实施大民政的历程中谱写出的新篇章!

  以健全灾害安置预案为重点 不断完善救灾救援体系

  华县地处关中东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一直以来,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多灾频发。2003年8月,泾河、渭河流域连降大雨,渭河先后出现6次洪峰,最高水位342.76米,高出历史水位0.52米,致使华县遭受了历史上渭河水位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灾情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我感觉好像在做梦!”每每回忆起10年前的一幕,在华县民政局工作了23年的华海生仍然激动不已。

  时间回溯到2003年8月27日……

  当时,华海生正在遇仙河巡堤查险,晚上9点多,救灾指挥部命令他和其他5名干部紧急向渭河沿岸7个乡镇运送救灾物资。回来后,他就一直负责救灾物资接收任务。自此,华海生白天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夜晚又按指挥部要求向灾民分发救灾物资。24小时坚守工作岗位,寸步不离。他家离民政局不远,可在抗洪救灾的60多天里,他未在家住过一夜。

  “华县受灾了,也清醒了。”华海生说,2004年,华县民政局就开始着手制定《华县自然灾害救灾安置工作方案》。“预案里对各级领导干部都分配了具体任务,县上领导负责啥,各级部门负责啥,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在全省当时都是个样本。”

  10年间,华县民政局10余次修订完善《华县自然灾害救灾安置工作方案》,使全县的救灾安置预案更加科学规范,自然灾害救援水平明显提升。

  10年间,华县也断断续续出现过一些灾情,特别是在“11?09”特大洪涝灾害中,该县渭河出现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洪峰流量为5260立方米/每秒,超过“03?8”3570立方米/每秒。他们及时启动《华县自然灾害救灾安置工作方案》,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第一时间通知各乡镇,各级干部组织群众及时撤离,对口安置。取得了大灾之中零伤亡的显著成绩,受到了国家减灾委冯金社副主任的充分肯定。

  软件上去了,硬件也要跟上。华海生回忆说,2003年,县上把一座废旧的粮库作为临时救灾物资储备库,潮湿灰暗。2013年,县上在城区东南一公里处动工建设了800平方米的“华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宽阔敞亮,可以充分满足中小级灾情物资储备。

  以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 有效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意识到重视鳏寡孤独者的生活,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10年间,华县民政局成功引进“国际欧盟助老项目”,改善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特困老人)的生活环境。认真贯彻敬老优待政策。今年,他们争取到市、县财政等部门支持,解决了全县70至79周岁高龄津贴的资金缺口,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敬老优待政策。

  2012年,华县率先在全市实行老龄业务办公窗口化。被国家老龄委授予“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2013年,占地64.43亩的县中心敬老院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不久后将成为城乡老人的乐园。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人员少,核查手段有限等因素影响,富人偷享低保现象时有发生。面对社会救助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民政局多次组织全体干部开展拉网式排查,走村入户、逐人见面,对全县社会救助对象进行彻底核查。依照社会救助法规取消1257户2925人不符合条件的城乡社会救助对象。同时,他们在“三榜”公示的基础上推行社会救助对象网上公示。将全县2760户6314人城市低保对象、6789户15305人农村低保对象、847人五保对象的家庭户主姓名、享受人数、享受标准及享受金额等信息,在华县民政信息网(http://www.hxmzw.gov.cn)进行公示,并公开了举报电话及电子邮箱,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弥补了以往“三榜”公示范围过窄、公示时间过短的不足。

  除此之外,华县还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历了探索试点、普遍实施、逐步完善三个阶段,并实现了三级跳。10年间,华县社会救助体制由2001年实施的单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到多层次全方位社会救助格局。

  2012年,华县为城乡低保对象7024人发放低保金2093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水平稳步提高,“五保”对象816人,每人可领到3800元到4300元不等的供养金;临时救助及时有效,共救助城乡困难家庭76户,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5.19万元;健全完善了流浪乞讨人员四级救助管理体系和流浪乞讨少年儿童救助管理工作机制;全年累计为35名孤儿发放生活费32.56万元。

  一项项社会管理创新举措,温暖着市民的笑脸,滋润着百姓的心田,也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阔步前行。

  以增强综合管理为核心 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效能

  10年间,华县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开展地名规划工作。街(路)巷命名、地名设标、区划勘界、撤乡并镇和撤县设区工作。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先进县”,被省民政厅授予“陕西省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先进集体”。

  2003年12月,华县民政局根据省、市要求,停止各镇婚姻登记办理业务,并设立华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对外集中办理婚姻登记业务,不断提高婚姻登记规范化水平。2012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同时,注重发挥婚姻登记处的窗口示范作用,认真审查登记内容,热情服务办事群众,并免费为新人发放免费婚检卡,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12年荣获“全市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

  以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为基础 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10年间,华县民政扎实推进双拥共建,并在2012年成立了“双拥艺术团”,在全市率先开展文化拥军,在秦东大地唱响双拥最强音。

  2012年,华县民政认真贯彻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政策,不断加强优抚资金的规范化管理。采取封闭运行、社会化发放,确保优抚资金按时、足额发放。截至11月底,共拨付发放各类优抚资金1184万元。有效维护了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

  华县民政坚持在政治上照顾老干部,在生活上关心老干部。围绕军休干部的文化生活需求,全面落实各项军休服务政策。2012年,累计发放军粮补贴1万元;离休干部服装费0.3万元;医疗补助金1.3万元;房改补助金19余万元。受到了广大军休干部的一致好评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被陕西省民政厅授予“陕西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

  华县民政积极探索文化拥军新途径。大胆创新,筹建成立双拥艺术团、涉军政策法规宣讲团。在驻华各部队巡回演出、宣讲,丰富了广大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普遍欢迎。依托渭华起义烈士纪念塔红色教育基地,组织驻地官兵及学生、干部职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国防观念,弘扬拥军文化。巩固发展军民共建,促进军地共同发展。推进双拥工作向纵深发展,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省级双拥模范县”六连冠。

  2013年,他们在做好文艺、政策进军营的同时,还不断丰富文化进军营的内容,大力推进科技拥军。协调文化、教育等部门,组织开展书籍、知识进军营。聘请高等院校教授为官兵进行择业、创业及社会职业技能考试知识讲座。协调有关部门支持有意愿的官兵参加社会工作技能考试。提高广大官兵的单兵综合素质和择业、创业能力。推进双拥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加快该县创建“国家级双拥模范县”的步伐。

  10年来,华县民政局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向党委、政府摆困难、提条件。敢于迎难而上、克服困难。2012年,在“双联双争”活动中,该局重点针对井沟村路难走、没水吃、富不了的实际问题,筹集15万元硬化巷道路1000米;筹集17万元新建蓄水池2座,埋设供水管道4800米;筹集30万元,新建标准化羊舍2座,并在两年期间,筹集15万元帮助困难群众购买优质幼羊(波尔山羊)300只,发展肉羊规模化养殖,完善了井沟的基础设施,规模化肉羊养殖的新产业格局初步呈现。2012年,被中共渭南市委授予“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10年来,民政工作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舆论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机关、评民政”。自2008年以来,在省、市、县百名人大代表评议中,连续几年获得第一名,被评为“人民群众满意单位”。在2012年的政协委员评议中荣获“社会各界满意单位”。今后,华县民政将以10年的变化,10年的成就为起点,努力建立起责任民政、阳光民政、效能民政的新格局。(成苏宁 史晓珊 侯 兵 王 鹏)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2日 04:44 来源:人民网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