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稻花深处写春秋

——记建三江管局浓江农场农业科长邢春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邢春秋做典型发言

  七月的建三江绿意盎然,稻花飘香。被誉为三江花园的浓江农场刚刚接受了一阵及时雨的洗礼,千顷稻花待绽放,万点雨露润良田。浓江农场农业科长邢春秋站在一区种植户老杨的地头,透过厚厚的镜片,凝望着这一望无际、勃勃生机的稻田,感受着即将到来的丰收憧憬,思绪仿佛又回到了21年前的七月。

  背着书包闯三江 另辟蹊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农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大中专毕业生在择业时很少有人选择垦区,连农场职工子女毕业后都不愿意回农场工作。1992年7月,刚刚从佳木斯农学院毕业的邢春秋却背着上学起就天天扛在肩上的书包,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垦区,独自一人来到刚刚建场只有4年的浓江农场。站在万顷尚待开发的黑土地上,一种豪情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他爱上了这片土地,决心在北大荒建设的征程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但是,作为生产队的技术员他头一天下地号,心中的满腔豪情就被种植户低落的情绪冲击得七零八落。他说到现在还忘不了见到的第一个农户谈起种地泄气无奈的表情。1992年的建三江管理局,刚刚从上一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梦魇中醒来,虽然农场在千方百计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热情,但十年九涝的天气仍然让人们无法看到希望。邢春秋被深深的震撼了,作为农技人员却无法帮助农户,他深感内疚。

  沉重的现实没有吓倒他,他在沉思,也在执着地寻找和等待一条可以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的道路。现在回忆,邢春秋常说自己算是时代的幸运儿,来场的当年没过多久,他就赶上了农场深化改革的伟大时代,赶上了垦区人以稻治涝让三江垦区涅槃重生的二次辉煌创业期。以稻治涝这个解决农场农业十年九涝天气的开拓性产业结构调整,让邢春秋看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发展水稻产业的方向确定后,水稻方面的专业人才就是是否能够早日实现水稻兴场的关键,邢春秋在思想意识里主动给自己加压。虽然当时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水稻种植知识很少,但是他相信自己,告诫自己从零做起,而且一定要做到最好。

  带领群众走“稻”路 信心百倍

  浓江农场属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全年积温较低,职工群众对这里的地理环境是否适宜种植水稻存有很大的疑虑。多少年来大家都是在小麦、大豆种植上摸爬滚打,对种植水稻没有任何经验可谈。虽经农场大力倡导,但职工群众还是踌躇不前,农场只得外引水稻户。但这些外引的水稻户由于粗放经营及不适应天气条件,水稻年亩产都在300多公斤上下,效益普遍偏低,没有起到带动示范作用。邢春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献身北大荒,带领职工群众致富的誓言。也是为了钻研水稻种植技术,他主动承包了105亩土地,搞起了实验。从扣棚、选籽、苗床管理、到插秧、田间管理,直至收获都是他扎根田里逐个环节亲手操作,随时做好记录。几年下来,他记录的本子有30余本。终于总结了一套适宜农场水稻种植的操作规程,他的试验田率先在农场突破了千斤大关。

  邢春秋在生产队身体力行水稻研究的同时,浓江农场也迫切需求水稻种植方面的人才。2001年,他被调入农场水稻办工作。他感谢农场给予他实现人生价值,体现能力的平台。决心通过更多的付出与钻研获取丰收的果实。他说,农场对他的信任让他更加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要用水稻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农场广大人民群众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天公不作美。2001年,低温冷害又给刚处于起步阶段的水稻产业一记沉重的打击。当年,水稻种植户大部分损失严重,农场精心营造的水稻发展环境再度陷入困境,水稻产业危机四伏。面对这种情况,邢春秋迎难而上,他深入每一个水稻点分析水稻产业前景,耐心做种植户的思想工作。为了让广大种植户吃上定心丸,他又主动承包了600亩水田,给大家以信心。妻子知道了坚决反对:“你犯虎啊,水稻亏损你还种这么多水稻,再赔了那就连买上吊绳儿的钱都没了。”邢春秋对妻子说:“我是农场负责发展水稻的干部,在困难面前我怎么有逃避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我知道发展水稻产业是光明的,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群众看到种植水稻有钱可赚。”

  在一片弃水改旱的舆论中,邢春秋承租600亩水田的消息很快在群众中引起了反响。那些已经对种植水稻丧失信心的水稻户看到了一线希望,决心跟着他再闯一闯。农场的水稻种植业在农场综合减灾措施和像邢春秋这样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再次上路,前面也许布满荆棘,也许是光明坦途。但邢春秋坚信,这块黑土地是适宜发展水稻的,几年的实践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爱岗敬业在田间 不求回报

  在浓江农场水稻种植户中,说起邢春秋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但提起“邢工”两个字,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张口就能谈起和“邢工”因水稻种植交集的故事。在他们眼中,“邢工”就是真正的专家。第一管理区种植水稻的陈宝聚至今还对十年前“邢工”对自己的帮助记忆犹新。那时的他刚开始种植水稻,那一年,邢春秋隔个三、五天就会到他的种植点检查,指导,看农场推出的新技术是否贯彻到位,每一个节点措施是否落实。他说当年小邢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黑”,这个黑,一个意思是说他每天工作在田间地头,晒的脸黑,更主要的是说“邢工”在指导水稻生产每个环节像抓工程质量一样一丝不苟,发现哪一样措施没执行到位就当场纠正。老陈说,“邢工”工作特别细,他是专家,懂行,糊弄不了他。关键他是为了让咱们多打粮有高产啊!

  多年来,邢春秋熟练掌握了水稻生产各个环节的种植技术,针对大多数种植户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慢的实际情况,每次科技培训他都要做足功课,采取水田新老种植技术、方法对比,直观生动、深入浅出,让农户易于接受。每次农业现场会选点,他都要选出最好的和最差的两个点,让农户自己去看,用事实去说话。农场9个管理区1500多户种植点,他都坚持亲自走到。每年他要接上千个技术咨询电话,跑地号都在250天以上,平均每天100余公里,累计达到25万余公里,行驶里程可绕地球赤道6圈。妻子埋怨说:“你净往人家地跑了,自己家的地一年来不了两趟,全指着我。”每当这时,邢春秋总是憨憨的一笑,“谁让咱是管水稻的干部呢,而且你早让我带出来了,你种地我放心。”

  邢春秋这些年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很少有时间去照顾家人。儿子现在都已经上大学了,可是从小到大他没有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家里家外都是妻子在张罗,为此,他对家人深怀歉疚。但是,令他和家人感到高兴的是,他力主并倡导在全场推广的优质米水稻生产技术,让全场种植户的水稻亩产从443公斤增加到540公斤,推广面积23万亩让农户增收500多万元。在全场推广的寒地水稻11叶品种叶龄诊断技术、累计推广面积66.3万亩,农户增加效益1000多万元。致力倡导的浅、湿、干控制节水灌溉操作方法,使水稻整个生育期节水50立方米/亩,增产100斤/亩。多年来,邢春秋发表致力推广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水稻钵形毯式机插技术及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研究的获奖论文70余篇,其中国家级优秀论文16篇。2012年,农场水稻发展到53.3万亩,亩产平均1200斤以上,亩效益达400元,农场广大职工群众通过种植水稻实现了致富梦。

  心系他人乐奉献 无怨无悔

  随着近年来农场水稻种植技术的提高,水稻产业实现了产量稳、效益高,土地渐渐热了起来,看到一些职工群众想要种植水稻却苦于没有地种,邢春秋通过做妻子的工作,把自己承包的600亩水稻分出450亩让给了3名生活困难的职工群众种植,自己因此每年减少收入10万余元。

  第九管理区的潘强是1998年洪水过后从肇源农场迁来浓江农场的受灾户,种植旱田背负了一身债务,家里两个老人身体都有病,长年卧床,加之孩子在外上学,全靠潘强两口子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非常困难。邢春秋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和他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潘强以前种地亏损的阴影让他不敢在种地上试水,而且家中除了债务,现金分文没有。了解到潘强的心思,邢春秋给他吃了定心丸,承诺如果种地赔了,他从自已家里拿钱给潘强补差。他从自己家里拿出4万元借给潘强,又担保从金融部门贷款20万元帮他解决种植费用,让潘强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坚定了通过种植水稻脱贫的信心。因为潘强从未种植过水稻,当年,邢春秋从整地、扣棚、育秧、田间管理和收获的每个环节都坚持手把手的教,各项技术措施精益求精、落实到位。潘强没有整地机车,邢春秋把自家的旋耕机无偿让潘强先使用,插秧机坏了,他把自己家正在插秧的机车挪到了潘强的田里。潘强感动地说:“邢工,这哪是我种地,分明是你自己的嘛,你放心,邢工,我有手有脚,也不比别人笨,我一定好好干,不能对不起您的一片苦心。”当年,潘强种植的240亩水田纯利润达到9万余元,几年下来,潘强早已摘掉了贫穷的帽子,成了邢春秋的“富亲戚”。

  帮扶的道路上邢春秋没有停步。今年,邢春秋又和生活困难的杨启祥结成了新的帮扶对子,帮扶杨启祥种植上278亩水田,有了邢春秋帮扶潘强致富的事例,杨启祥逢人便说自己发家致富现在是板上钉钉了。

  时间长了,妻子对邢春秋这些“冒傻气”的行为都已经麻木了,她现在不求别的,只希望老邢有个好身体,这些年常年跑地号、下田间,睡眠严重不足,吃饭没有固定的点,四十多岁就得了一身病。她常对丈夫说,你得爱惜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

  二十多年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邢春秋赢得了党委的信任和农场广大职工群众的支持。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农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农场十大感动人物,建三江管理局农业科技后备带头人,管理局科教兴局“十一五”优秀科教工作者,管理局质效农业先进工作者,管理局首届绿色米都新长征突击手。2011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建三江管理局感动人物提名。

  望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邢春秋说,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为种植户付出再多都是应该的,我们的工作在老百姓的田地里得到回报,我们就感到无比的高兴。老百姓种地挣钱了,发财了,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和成就感,就是我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目标。

  这就是邢春秋,一个新时期北大荒人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优秀代表,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农场的发展事业,饱含着对百姓最质朴的感情,用自己的执著和奉献谱写了一曲北大荒人最美的歌。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04:31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