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解黎明:89岁老人捐资助学15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解黎明 记者马立明 摄

  因为13年前一个庄严承诺:“在每年党的生日捐资助学,直到生命终止。”今年89岁的解黎明老人,十几年时间,从最初每年两千元到后来每年两万元,共捐出15万余元。每年两万元,均摊到解黎明每月的工资里,相当于她将近四成的收入。

  解黎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2年12月16日,她入选本报2012“感动山西”十大人物,2013年9月26日,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接见。27日,从北京载誉回晋的解黎明和其他9位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受到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亲切接见。

  十几年奉献,十几年坚持,十几年忠诚,重新梳理2012“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解黎明的故事,我们依然心存感动。

  人物名片

  解黎明,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今年89岁。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山西省第二届公德模范人物评选十大“公益事业功臣”、2012“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等荣誉。

  以生命为限资助寒门娃

  9月27日11时许,刚刚参加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以及表彰颁奖典礼的解黎明返回山西。今年89岁的她,穿着一件古铜色的对襟中式风衣,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是年近九旬的老人。解黎明前年刚做完膝部半月板置换手术,走路不快,也很费力。

  解黎明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从原山西省临汾地区电业局工会副主席的岗位上离休。

  离休之后的解黎明和大多数老年人一样,原本只想舒舒服服安享晚年。阳光好的时候,解黎明也喜欢在楼下的石桌上和老伙计们打打扑克,她说“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好处”。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直到一个叫程玮的北京知青出现。“一个北京女知青,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来山西扶贫支教,不容易呀!”至今,程玮都是老人心中的楷模。

  1998年,程玮放弃北京的优越生活,两次来到临汾大宁县,用自筹的20万元搞扶贫开发,被众多媒体竞相报道。

  从报纸上,解黎明第一次知道志愿者这个称谓。榜样的出现,让解黎明再也坐不住了!她和老伴儿寇志清商量,“出点钱帮帮她,让她坚持下去。”

  很快,老两口凑足一万元,让儿子专程送到程玮手中。程玮把老人的钱全部用在当地希望小学的建设上,19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校门。

  在民间志愿者刚刚起步的年代,程玮感慨,老夫妻的支持像是一双有力的手,让她一路前行。

  以程玮为榜样,这位离休12年、时年74岁的老共产党员,开始投身捐资助学。“孩子们想上学,就伸把手帮帮他们。”解黎明助学的理由,就是这么朴素。

  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夫妇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区政府递交了承诺书: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夫妻二人各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学生,直至离世。

  以生命为限,郑重承诺。一句话,两行字,重如千斤。

  捐出去的钱翻着跟头涨

  捐出去的钱,要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解黎明对这份钱管得很严。

  第一位受捐助者张杰云,是解黎明自己确定的。张杰云是尧都区刘村中学学生,与弟弟同时读书。双亲体弱多病,几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2000年,张杰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天津商学院,却不知学费在哪里。

  解黎明闻讯,亲自将2000元钱、三大包衣服与学习用品送到张杰云家中,帮助她如愿上学。

  2001年,解黎明直接把2000元捐资款送到临汾市最偏远的永和县南坡头村,这里是她离休单位的扶贫点。

  2002年6月26日,与解黎明相濡以沫58个寒暑春秋的老伴因病离去,解黎明格外悲痛。四天后,正是党的81岁生日,解黎明压抑着内心的悲痛,独自一个人扛起了这份承诺,按时捐出了2000元钱。

  一晃就是5年,南坡头小学每年都有十位学生,享受解黎明夫妇的2000元助学金。2006年,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小学生的学杂费全免。

  随后,解黎明将捐助对象换成了贫困大学生。2006年,她将2000元捐款一下子翻了5倍,涨到一万元。此后,解黎明每年在临汾市各县区寻找5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向每人捐助2000元。

  这5名大学生都是当年考入大学的新生。对他们的家境,解黎明总要反复核对,确认这些孩子品学兼优,才将钱捐出去。至于钱的用途,解黎明每年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她希望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

  除了每年定期捐助,解黎明还有不少临时性的捐助。

  践守承诺,解黎明年复一年捐资助学。

  2011年春天,解黎明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我省还有276万名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

  算了算自己的工资,解黎明觉得还能再挤出一些来。2011年4月18日,她再次向党组织郑重承诺:除了每年向贫困大学生捐款1万元以外,每年再拿出1万元捐助贫困家庭。

  这一次,捐款数额又翻了一倍。

  给自己花钱她却舍不得

  对于每一个家庭,钱是生活乃至生存的基础。尤其是老年人,总希望“基础”打得“越牢越好”。但解黎明并不这么想,“钱多少都没够,关键是看用在什么地方!”

  在外人看来,“出手大方”的解黎明,其实生活过得并不富裕,捐资助学的背后,钱也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平时节省一点,攒起来,孩子们就能上学。”在解黎明老人略显狭小的两居室里,只有一些简单的家具、21英寸的老电视……

  “我没有多大的本事,只有这点能力。”解黎明所说的“能力”,不是钱多到花不了,而是她一辈子勤俭度日的生活习惯。家庭记账本上,记载着老人的花费,买药只花几元钱,饮食很少买肉,最近一次理发已是5个月前,花费3元钱……

  事实上,老人不仅要求自己勤俭,也要求家人节约。“孩子问我要钱,我一般是不给的。除非他们家里有急用,而且钱数上千元,我就会让他们打借条。”解黎明说完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可以把钱毫不迟疑地捐给外人,却对自己家的孩子们“斤斤计较”。这样的事情,让二儿子寇永安至今回忆起来都很难理解。寇永安告诉记者,“有次我儿子阿弟上学急用钱,我当时身上没有那么多,让他问奶奶要,可老人却让孙子打借条。你说这钱她都可以捐给外人,却不能给自己的孙子用,还要打借条,这事当时真的想不明白。”

  今年“五一”是解黎明最疼爱的孙子阿弟大喜之日,婚礼上,小两口收到了来自奶奶的一份特殊“红包”,但里面只有两张纸条——是阿弟给奶奶打下的欠条,总计5000元。之前,解黎明常说,如果孩子还不上钱,就当是给他结婚的礼钱了。这一次,解黎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接过奶奶给的“红包”,刚进门的孙媳妇感慨地说,这是她收到的“最轻”但也是最珍贵的结婚礼物。

  起初,老人的做事方式孩子们并不理解,只是出于对母亲的孝顺而尊重她的决定。解黎明老人也知道,但她总会对孩子们讲一个道理:“你们每个人都有退休金,孩子也都上了班,虽然钱不多,但你们都能过得去。你们的困难不叫困难,只能说是用钱紧张。但农村就不一样了,虽然他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看起来不缺粮食,但他们的收入不稳定,手头也没有现金,他们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

  解黎明不仅省家里的钱,还给国家省钱。去年夏天,她患滑膜炎做了膝关节更换手术。进口关节得六万元,国产只需一半价钱。

  解黎明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在单位100%报销。这样的手术,她完全可以不用考虑价钱,换个进口的。但为了给国家省钱,她不顾子女们劝说,执意让医生给她换了个国产的。

  手术前,解黎明不同意用保姆,家务事自己动手。手术后,伤口愈合慢,腿总在疼,头总是晕,后来才请了个保姆照顾她。

  善的接力棒会有后来人

  多年的捐助,让解黎明更加体会寒门学子的苦,尤其是失学女童。“上学是农村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如果因为贫穷,他们上不起学,就像是将一盏油灯熄灭了,灭掉的是他们人生的希望。”

  解黎明对个人的最大一笔捐款,是捐给了朔州应县的刘玉凤姐妹。

  5年前,解黎明从报纸上看到新闻,应县一个贫困家庭的两姐妹,一个考上了博士,一个考上了硕士,父母一年种地的收入仅有3000元,姐妹俩学业受阻,解黎明的心一下子就揪了起来。

  解黎明委托临汾供电公司核实情况后,她立即拿出5000元钱,让儿子寇永安送到刘玉凤姐妹手中。

  拿到钱的刘玉凤姐妹在电话里哭着说,要来探望解奶奶。“你不用记着解奶奶,听说你在大学学环保,咱们山西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解奶奶资助你上学,对你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你学成之后回到山西,让咱们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解黎明在电话一头对刘玉凤说。

  对很多受资助者,寇永安都已记不清了,但他对母亲资助刘玉凤姐妹的过程印象深刻:“我记得清楚,是因为当时妈妈一时拿不出这些钱,这5000元是跟我妹妹借的。”

  2009年,乡宁县文科状元董亚红是解黎明捐助的学生之一,她在给谢黎明的信中写道:“解奶奶,以前我总觉得这个社会善人很少,即使有也离自己很远。是您让我知道了善人很多,善良的人就在身边,我觉得您很伟大!有朝一日,我会将您善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00:08 来源:山西晚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