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挺起中国梦的道德脊梁

——山西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事迹简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编者按

  经亿万群众评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我省解黎明被评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还有9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们或充满爱心、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舍生忘死,或诚实守信、坚守正道,或敬业奉献、虔诚勤勉,或孝老爱亲、血脉情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当代山西人的精神风貌。共铸中国梦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今天,本报特刊登他们的事迹,以期更多人见贤思齐,共同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树。

  15年的坚守与追求

  ——记“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解黎明

  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耄耋老人,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她却开始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原本应该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她却为贫困家庭倾注了满腔热情。从1998年至今的15年间,这位老人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目前,已捐资13.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名,贫困家庭33户。这位老人就是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解黎明。

  今年89岁的解黎明,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离休以后,本该享受平静生活的她和老伴儿,总想再为党的事业做点什么。1998年5月,解黎明让儿子专程将1万元钱送到大宁县,解决了19名儿童上学的问题,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几年捐资助学的善举。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儿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和临汾供电公司党委写了一封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学生,直至他们离开人世。

  2002年,与解黎明相濡以沫的老伴儿去世后,她的捐助并未停止:2002年,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台18寸电视、一台热水器捐给了贫困山区。2003年又到临汾市妇联认领了5名失学女童,帮助她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2006年,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山西省内贫困县的大学生。2011年,解黎明再次承诺:每年再拿出1万元,资助10户困难家庭。从1998年至2013年,15年的执着从未改变;从2000元到20000元,15年的坚守从未间断。

  很多人都知道,解黎明对贫困学生慷慨出资,对自己却十分 “抠门儿”。2002年6月,老伴儿去世时儿女们都希望父亲能回老家土葬,但解黎明坚持火葬,说“能省一个就省一个”。当年7月1日,她压抑着丧夫的悲痛,仍按时把2000元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部书记手中。2011年9月,解黎明由于常年的滑膜炎,需要做手术。本来公司党委想为她置换进口的半月板,但老人嫌贵不答应,硬是使用了国产的,为国家省下了3万多元的医疗费。

  解黎明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捐资助学的事迹一经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15年来,她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山西省第二届公德模范人物评选十大“公益事业功臣”、“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鲁际明

  信守诺言勇于担当

  太原一建集团公司退休职工鲁际明,40年如一日信守着对师傅“敬师如父、永不变心”的诺言,担当抚养师傅3个遗孤重任,他助人为乐的事迹受到了企业和各界的称颂。

  1964年,19岁的鲁际明成为太原一建公司的一名瓦工,并拜黄天锁为师,人们都称赞他们是一对互敬互爱好师徒。

  天有不测风云。1982年腊月,师傅在回河南老家休假时突然去世,鲁际明对着疾病缠身的师母和师傅19岁的大女儿俊香,以及两个年仅五六岁的小女儿说:“我不会忘记对师傅说的话,我会和你们在一起”。从此,多年养成节俭习惯的鲁际明便更加控制着自己的开支,经常给师傅一家送去关怀,帮助这个贫困的家庭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5年后,师母也撒手人寰。在鲁际明的不懈努力下,他将三个师妹从老家接到太原。从此,将她们当作自己的亲妹妹看待。大师妹刚上班不久,就在外地的工地病倒了,他听说后,立即坐车前去探望。二师妹患肺结核住院,他就让自己的女儿陪侍,自己担起送饭的任务。

  师妹的工作、婚嫁,他都会像父亲、像大哥一样替她们张罗。67岁的鲁际明已经是拥有14口之家的 “掌门人”,每逢大年初二,他都设宴招待师妹们回家吃饭,一家人其乐融融,三个师妹逢人就说:“鲁师哥是我们的大恩人!”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提名奖”郭文斌

  见义勇为的好司机

  郭文斌,山西汽运集团晋城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的一名客车驾驶员。不是2010年的那次突发事件,或许他至今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司机。也有不少人说,即使是一名普通司机,他也会是一名好司机。

  2010年12月10日,郭文斌驾驶着班车从晋城出发。中午1时左右,有三个人上了车。走了大约五公里,郭文斌忽然听到车厢后传来嘈杂声,他让随车的乘务员马书琴过去看看。几分钟后,马书琴走过来悄悄告诉他,刚才上来的三个人可能是小偷,伺机对乘客行窃时被发现。一听有小偷,郭文斌马上要求这三个人下车,没想到他们根本不听劝阻。

  郭文斌将车停在路边,走到他们面前义正辞严地要求他们下车。这时,其中一人抓住他的领口给了他两巴掌,另一人掏出匕首,朝郭文斌的左腹部就是一刀。三人随后跳下车就跑,郭文斌开车就追。追了100多米,他停住车,下车向歹徒追去,在几名乘客的帮助下,将其中的一名歹徒制服。此时,郭文斌伤口处的血在不停地往外流,但脑子里却闪出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乘客放在路上不管。于是,他忍着剧痛,用乘客递过的卫生纸卷顶着受伤的部位,趴在方向盘上又开了近5公里,将车安全地开到了最近的汽车站。

  因为那次见义勇为的事件,郭文斌获得了不少荣誉。而在他自己看来,保护乘客生命财产安全是他的职责,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牛何松

  山西的“最美兵哥哥”

  35岁的牛何松,捐资助学16载,扶贫济困9万多元,长期资助的失学儿童11名,遍布全国3省5市,被誉为山西“最美兵哥哥”。

  1998年,安徽岳西响肠镇石化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方园园家遭不幸,面临辍学。抗洪途经此地的牛何松知情后,庄严承诺:资助园园上学,直到大学毕业。14年来,他默默助学,5次前往安徽看望园园。他省吃俭用,边借钱助学、边偿还债务,只为履行军人承诺,资助园园5万多元学费直到2011年她从安徽中医学院毕业。

  牛何松家乡贫穷落后,哥哥姐姐也曾和许多孩子一样因贫辍学。军校毕业后,身为党员干部的他,感到自己有义务、有责任为家乡做点事情,不能让悲剧重演。2003年7月1日,他带头给村委会捐款1500元,积极筹措社会资金28万元建成希望小学,并主动与校方签订协议,每年拿出3000元建立“牛何松爱心基金”。

  山西垣曲女孩赵青命运悲惨,母亲胃癌去世,只好背着高位截瘫的父亲上大学。牛何松知情后,把2000元摄影作品奖金全部捐给她,并资助她直到大学毕业。然而,大学刚毕业她又身患骨肉瘤截去左腿。正当其一筹莫展之时,牛何松上门鼓励她好好活着,还帮她找到工作。牛何松不仅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还为战友牵线搭桥资助驻地百余名贫困孩子重返校园。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芦来柱

  用诚信拥抱平凡人生

  芦来柱是吉县太度村农民,几十年来,他把“遵守诺言,恪守信用”当作人生的命脉。他诚信为本,说话算数,侍候父母,抚养兄弟,供养孩子,帮助邻里,忠于职守,在乡亲们眼里,他就是榜样!

  芦来柱老家在山东,父母逃荒到吉县。他出世5个月时母亲病逝,生父把他送给老乡芦家夫妇抚养。当时,芦家生活困难,芦氏父母又陆续生了3个孩子,但对来柱依旧悉心照料。正是芦氏父母的恩德,在来柱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下了根。

  芦来柱为报答养父母的恩德,先后帮助弟妹一个个结婚成家,直到42岁才与已有一双儿女的寡妇刘金枝结婚。他婚前承诺:继续照顾芦家父母,并要对待刘金枝的两个孩子如同亲生。芦来柱说到做到。靠打工,勤俭节约,供女儿上了中专,儿子上完职高上电大,儿女们都找到称心的工作。

  养父母病后,远在山东的同胞哥哥得知来柱的艰难,想把他带回山东生活。而一向刚强、诚实守信的芦来柱说:不能抛开救了我生命的养父母。

  芦来柱不仅对家人抱诚守真,而且对乡邻、对工友、对社会,都是赤诚相待。无论走到哪,人们都称他是“靠得住的人”。在村里,谁家有事他就帮忙,答应乡亲们的事,他都一一兑现。芦来柱工队所造的林,质量好,成活率最高,被群众誉为“诚信工队”。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提名奖”宋忠平

  惩恶扬善的反扒队长

  在长治市南城区的大街小巷,到处流传着 “城南联防义务治安巡逻队”、长治反扒队队长宋忠平惩恶扬善的英雄事迹。

  宋忠平今年44岁,1989年从山西武警总队复转回家乡后,放弃了父母为其安排的优越工作,组建了巡逻队和长治市第一支反扒队。

  2006年3月12日深夜,宋忠平在巡逻中突然发现两名盗贼正在一家商店行窃,他孤身一人与窃贼搏斗15分钟,在被歹徒用匕首刺伤后,忍着剧烈的疼痛,将两名窃贼抓获。

  2012年4月17日中午,宋忠平驾驶面包车路过3路公交车停车点时,突然发现网上通缉的逃犯在该站点上车,为了将其成功抓获,他没有声张,报警后一路尾随其后,伺机抓捕。看到逃犯准备下车,宋忠平冒着生命危险,立即冲了上去,堵住车门,将逃犯逼回车上,在司乘人员的配合下,很快将其制服。

  宋忠平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他十几年如一日,带领队员日夜巡逻在长治的大街小巷和公交车上。据不完全统计,仅宋忠平一人亲手抓获的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就有300余人,及时阻止各类打架斗殴事件70余起,消除各类不安定因素和矛盾纠纷160余起,向社会和孤寡老人献爱心做好事300余起,捐款捐物累计达5000余元,收到各界群众送来锦旗50余面。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提名奖”贾向东

  梦想在焊花中绽放

  从一名农民工,一步一步成长为技术过硬的金牌工人,并被聘为国家电网电力技术院生产技能一级专家。贾向东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勤学苦练的干劲,给身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在农村的贾向东,深谙“人勤地不懒”。为了练好焊接技术,别人午休他不休,别人下班他加班。

  冬天,在几十米高的锅炉上干活,没遮没拦的风吹在脸上像针扎,手冻得连焊把都握不住。夏天,天气再热也得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有时管材需要加温才能施焊,温度达到200摄氏度以上,脸上一年都得脱好几层皮。最苦的还是仰脸焊接,为了不影响整体质量,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的焊渣掉到肚子上也只能忍着。

  工作中经常是旧伤还没好,又落下了新的伤痕,但这些在贾向东眼中都成为了“不值一提”的常事。通过勤学苦练,贾向东仅用3年多便熟练掌握了高压焊工的基本焊法,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高级焊工。对于一般焊工来说,这一过程至少需要10年。

  贾向东在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所焊的每一道焊口都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确保焊一道,焊口合格一道,决不允许出现质量问题。他先后参加了15座电厂工程建设的焊接工作,累计完成高压焊口两万余道,焊口一次受检合格率和优良率达99%以上,被誉为“信得过焊工”“免检焊工”。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提名奖”张玉清

  至善至孝的“80后”

  很多人提到“80后”,首先想到的是叛逆、自私等贬义词,然而,1983年出生的张玉清,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80后”的标签写上了孝老、爱亲的新注解。

  张玉清是大同市灵丘县东长城村村民,6岁那年,父亲不幸遭遇井下事故,腰部严重受伤瘫痪在家,母亲因为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从此,照顾父亲的重任全部落在张玉清的肩上。为了支撑这个破败不堪的家,年幼的张玉清除了要照顾父亲,还要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她拾柴、拾菜叶,维持生活。在母亲最初离开的那段时间,为了防止父亲寻短见,睡觉时她的手总是牢牢地抓着父亲的手,父亲一个轻微的动作,她都会敏感地睁开眼,警觉地去察看情况。

  1996年,12岁的张玉清为了照顾父亲主动辍学,在村里的砖厂帮人干活。她一个小姑娘干,稚嫩的手血泡套着血泡,可她从没叫过累,一干就是两年!

  艰辛的生活使张玉清历练得勤快、能干、坚强、有主见,对父亲至善至孝的照顾更是得到了人们极大的好评。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上门说媒求婚的人自然不少,但玉清有自己的主意,谈婚论嫁有一个条件决不动摇,那就是必须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和其他亲戚都劝她,没必要这样,别耽误了美满婚姻,可玉清却有自己的见地:没有爸爸,哪有我。容不下爸,那就是容不下我,就是不懂孝道。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提名奖”张子玉

  孝老爱亲不忘本

  张子玉是吕梁泰化集团董事长,是一位在当地深孚众望的企业家,人们敬重他,不仅是因为他事业成功,更重要的是他高尚的品德与博爱的情怀。张子玉有一位盲人妻子,失明已经28年。然而,不论张子玉是从前的穷司机,还是现在的亿万富翁,他对盲妻的爱没有丝毫改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张子玉承包了单位的一辆小货车,开始了发家致富的梦想之旅。好景不长,1985年妻子突然患上青光眼,双目失明。为给妻子看病,张子玉花完家里全部的积蓄。为了缓解妻子的心理痛苦,张子玉每天晚饭后要牵着妻子出去散步;事业做大后,社会应酬多了,张子玉经常带着妻子参加一些重要的社交活动。

  张子玉孝敬老人也十分有名。因为妻子失明,自己又忙于创业,照顾三个孩子的任务主要就落在了张子玉夫妇双方的父母身上。张子玉常说,我们家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两代人!当他的岳父、父亲先后病重垂危之时,张子玉撇开公司一切事务,日夜守候在两位老人身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子玉把对家庭的责任担当延伸向社会。从2006年起,张子玉先后资助贫困大学生192名,救助20余名重症患者,资助成立了两个“泰化老年门球队”,让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他积极投身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十多年来,捐出各类善款达3亿元。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提名奖”荆保山

  守山护林无私奉献

  1987年从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兵站转业回来,荆保山主动到国营林场条件最艰苦的云盖寺防火瞭望台工作,这一干就是25年。

  走进荆保山工作的瞭望台小屋,除了护林用品和简单的炊具就什么也没有了。四周绵延数公里的群山中只有他一个人,去周边最近的村庄要翻过两座山,步行下山一次需要一天时间,若大雪封山,十天半月也见不着一个人。

  守山护林的工作很辛苦,在没有路的地方,常常是连滚带爬汗流浃背。护林25年,荆保山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99年2月2日,荆保山发现小岭村有火情,在向场部汇报后,带领灭火队员们扑向山火。由于风向突转,大火刹那间包围了他们,4名队员倒在了火海中。

  有一次,荆保山在巡山时,发现有起火迹象,他无法联络上4公里外的联系点,冬季气候干燥,一旦延误时机,后果不堪设想。情急之下,他拿起手电筒,拄着一根树枝,向联系点走去。天越来越黑,风越刮越大,加上心急路滑,荆保山的腿被撞伤,面部被树枝挂的出血,但他全然不顾……由于处置及时,一场重大火灾被及时消除。

  25年,荆保山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父亲病危,只是在临终前见了一面;妻子发病,仅仅只陪了一天;女儿出嫁,也没回家……荆保山的事迹也许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他却在平凡中为浩瀚的松林作出了无言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8日 05:25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