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专访:福建边防总队厦门边防支队政委陈高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福建边防总队厦门边防支队政治委员陈高峰

  陈高峰,男,汉族,1975年1月出生,1996年7月入伍,大学学历。现为福建边防总队厦门边防支队政治委员。

  主持人:公安现役政治工作特约研究员,全国边防部队优秀党务工作者,一系列探索成果向全省乃至全国边防推广,从陈政委的简历当中,我们就能感觉到,您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能和网友分享一下您的工作经历吗?

  陈高峰:我于1996年大学毕业入伍后,一直在政工战线工作。刚到基层见习时,就在边防大队任政工干事,不久调到福建边防总队机关,先后在政治部办公室(秘书处)、组织处等岗位工作,直至2011年初任厦门边防支队政委。这期间,虽然有短暂的时间下基层挂职,但基本上都在政工岗位。

  主持人:翻看您的经历,您在总队政治部工作的时间最长,可以说是个“老机关”了,对机关工作应该有很深的感受。您觉得机关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高峰:职业精神。其实不单机关工作,我觉得不管在机关还是基层的任何岗位,职业精神都是最重要的。对职业精神,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爱岗敬业、事业心责任感。尽管对待公安边防工作,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责使命,但对于干部个体,我仍然用了“职业精神”这个词。因为,我始终认为:任何人要在任何岗位上有所作为,首先应当对这个岗位怀有尊重、敬畏之心,应当深刻认识到自己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

  主持人:很独特的一种理解,也是很深刻的一种理解。您能更具体地谈谈吗?

  陈高峰:2011年离开政治部前,我在总队机关工作了15年,从政治部最年轻的干事变成了“资历最老”的处长。离开政治部时,我突然想起自己初进机关的情景。1996年12月,我借调到组织处,起草的第一份材料是个党内任职批复,特别简单,就几行字,我十分种就弄完了。没想到,不到100个字的批复,竟然被处长改了八九个地方,面目全非。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之后的三个月时间,我把所有业余时间泡在办公室,把全处的文件和政策规定翻了个遍,决心在每个岗位上都要努力成为业务尖子。所以后来不管是到政治部办公室(秘书处)也好,回到组织处也好,包括到其他岗位,一直都保持着这种习惯和追求。

  陈高峰:这里就有一个职业精神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喜好,一个干部在符合自身特长并且自己爱好的岗位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是一种能力,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在各个岗位,尤其是自己可能不喜欢、不熟悉、不擅长的岗位上,都能有强烈的责任心,都能有超越他人的追求和实绩,则是最为可贵的职业精神。我个人觉得,这种职业精神,才是一个干部得以长远发展最为重要的潜质。因为组织上准确用人、量才用人是一回事,个人如何对待岗位又是另一回事。特别是作为政工干部,更应当具备这种职业精神。在任何岗位、任何环境,都要有一种激情和锐气,都要有一种责任和追求,才有可能干一行、精一行、专一行,才有可能有更大的作为。

  我有个亲戚在北京工作,曾经“跳槽”两次。后来他很想到一家非常出名的世界500强公司工作,我托了同学帮忙联系。就在等待和继续选择的日子里,他和一家互联网公司签约。我就让同学不要再联系,也建议亲戚安心在新公司工作,不要再“跳”了。一方面是因为这家互联网公司本身发展前景很好,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过于频繁的“跳槽”中,很容易逐渐丧失对所在企业、对所在岗位的职业责任感。而这种职业责任感、职业精神,恰恰是成事、立业的重要基础。

  主持人:我理解,职业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岗位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机关干部尤其是政治机关干部比较强调文字能力,但现在这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难找,您觉得和职业精神有关系吗?

  陈高峰:我觉得很有关系。所谓“办文办会办事”,文字能力的确是机关干部能力素质的基础。但这些年,文字能力突出的干部确实越来越难找,各级都是如此。为什么呢?比较公认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年轻干部觉得搞文字工作枯燥、艰苦,静不下心,沉不下气,坐不下来,更不愿意潜心钻研。这也是缺乏职业精神的表现。

  文字工作真的没有意义吗?当然不是。对机关而言,文字尤其是公文,绝不是搞文字游戏,文字只是基础。优秀的公文,绝不是单纯靠堆砌文字,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有个性。所谓有思想,就是要有高于他人的理念、操作性很强的措施;有个性,就是谋篇布局有新意、有特色。对于公文,更重要的,是工作思路、具体措施。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给人启迪的观点,要有贴近实际、据以操作的东西。这些都绝不是一日之功。

  我曾经在政治部秘书处(办公室)工作了十年时间。有的人会觉得,这十年肯定很枯燥、很乏味。恰恰相反,因为是综合处,这十年,我对政治部的各业务口都有学习的机会、熟悉的机会,对部队政治工作整体有更多的思考机会;也因为在秘书口,对领导层面的思维、思路有更加直接的了解和感悟。所以,我始终觉得,那十年静静的学习、思考和积淀,对自己后来走上和适应其他岗位,其作用无疑是决定性的。所以,任何岗位的磨炼和学习,一定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就象学习一样,任何知识都不可能白学。我念大学时,被调配到自己最不喜欢也是最“怵”的理工科院校,而且是机械工程专业。但正是这四年的“折磨”,让自己培养了工科思维;中学开始就当学生记者、学生编辑,由此培养了新闻敏感;大学期间出于兴趣自学法律,由此培养了法律思维。这些专业知识,有的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直接运用,但它们所培养的专业思维、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却让人受益终身。所以,对于机关的文字工作,一定要认识到,公文不是单薄、枯燥的文字,它们融合的是文字、思路、理念和思维。不管个人有没有基础、有没有“灵气”、有没有悟性,如果缺乏钻研精神,不用心揣摩,就永远不会有质的提高。

  主持人:那么,就机关干部特别是政治机关干部的素质能力而言,您觉得应当如何提高?

  陈高峰:前年在我们支队机关的上半年工作讲评会上,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和机关干部进行过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漫谈机关干部“六种意识”》的小文章,后来发表在公安部边防局主页上。当时根据个人的机关工作体会,建议机关干部提升素质能力,应当注重增强学习意识、统筹意识、精品意识、策划意识、规则意识、导向意识。这个观点,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

  陈高峰:为什么要强调这“六种意识”?增强“学习意识”,是因为机关干部的素质能力,极大程度取决于学习,政治机关干部尤其如此。增强“统筹意识”,是因为机关事务十分繁杂,如果不懂得统筹、不善于统筹、不养成良好的统筹习惯,就十分容易出现纰漏、失误甚至出大问题。增强“精品意识”,是因为单位工作要打造品牌,机关干部个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同样也有个“品牌”问题,也就是上下左右尤其是领导对你的信任度;做任何工作,只有注重细节、追求精品,才能通过点滴工作、点滴积累,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赢得领导的信任和放手。增强“策划意识”,是因为单位工作要有提升、要上层次,关键在于找准突破口;而抓亮点、抓难点、抓典型,都要有强烈的策划意识。增强“规则意识”,是因为出台和执行各项政策规定是各级机关尤其是政治机关十分频繁的常规工作,这就要求机关干部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凡事讲原则、讲制度、讲政策。增强“导向意识”,是因为对领导机关而言,凡事注重导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衡量一级党委、一级机关作风素质的重要问题。所以作为机关干部特别是政治机关干部,做事情、看问题,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要善于站在更高的层面,从导向的角度考虑问题。

  主持人:这“六种意识”当中,您觉得什么是第一位的?

  陈高峰:其实都很重要,而且需要增强的意识实际也不止这六种,只是我觉得它们更需要引起关注而已。如果一定要从“六种意识”中排出第一位,我想还是学习的意识,或者说学习的能力。前面说过,机关干部的素质能力,极大程度取决于学习,政治机关干部更是如此。但这个“学习”,并不是常说的政治学习,主要指的是业务素质核心层面的学习。比如说学习内容,应当特别关注三个方面:新理念,新领域,新经验。所谓“新理念”,就是具有先导性、启迪性作用的思想,比如以人为本、信息主导警务、目标管理等。这些理念,对我们从根本上更新观念、审视各项工作非常有帮助。所谓“新领域”,就是在自己的业务领域,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践创新方面的最新动态,比如大情报系统、警务调查体系、警察公共关系、新媒体运用等。所谓“新经验”,就是部队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除了基础性专业知识,作为机关干部,应当特别关注新理念、新领域、新经验。对“三新”的敏感和吸纳,将决定政治机关干部的素质层次、工作思路和创新意识,也关系到能否奠定脱颖而出的厚实根基。

  再比如学习方法。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向书本学习,向外界学习”。“向书本学习”很好理解,但更需要注意的是“向外界学习”,也就是要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是机关干部极其重要的理念和习惯。因为,要做到高位谋划,就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关起门来自我感觉良好。必须跳出本单位、跳出本警种,看看全省怎么样、地方怎么样、全国怎么样甚至国际上怎么样。比如说政治机关干部,至少应该做两件事:每天看看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人民公安报,知道总政在干什么、武警总部在干什么、公安部在干什么,第一时间掌握全国政工领域的最新动态,这样你的视野才会开阔、你的站位才有层次。经常浏览兄弟总队、兄弟支队的政工网,尤其是政工基础比较好的单位,看看他们在谋划什么、开展什么、创新什么。向外界学习,要发现、吸收别人的好经验,至少使自己的工作不落后;从中发现空白点,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这样容易在创新突破方面走在别人的前面;善于综合别人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工作起点更高、质量更高。

  主持人:前一段,您被公安部现役办聘为“公安现役政治工作特约研究员”,并且是全省公安现役部队唯一。这些年,您在各个岗位都有许多创新和改革,并且在部队政治工作领域有多个首创性的课题研究,不少创新探索走在了全国边防前列。比如独立编撰的全国边防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公文主题词表》、率先创办的福建边防政工信息网、在全国边防率先提出并研究的“重大任务中政治工作”课题、党建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在全国边防率先探索的党委务虚制、党代表任期制、开放式组织生活、民意主导决策机制等。这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和您所说的这种学习方法和习惯是否有关系?

  陈高峰:当然,关系极其密切。正是因为对政治工作学术前沿以及外界政治工作动态的长期关注和学习,逐渐培养了自己对于新课题、新领域的敏感。这种敏感主要是两个层面:对政治工作包括涉及公安边防工作新课题、新领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特别关注;可以比较准确、及时地判断和选择值得自己探索创新的课题,也就是选准更具现实价值并且有一定前瞻性的突破口。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了创新。为什么您对创新特别注重?

  陈高峰:一方面,创新本身是一种工作方法,是提升工作层次、工作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任何工作都有它固有的不足和薄弱环节,都有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这些不足、问题和薄弱环节,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形式,才能得以改进和加强。也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各项工作才有活力、才有提升。队伍也是。一支崇尚创新的队伍,才能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创新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视野、一种机制。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也是推进创新、实现创新的前提。所以,对于创新,应当积极推动形成氛围、形成风气。政工队伍建设也是,应当大力倡导创新、鼓励创新,才谈得上有效增强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借用一句比较“时尚”的话说:创新,应当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创新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视野、一种机制”。理念、思维好理解,为什么说,创新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视野、一种机制呢?

  陈高峰:任何创新,都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判断和思考问题。创新,有时更重要的,是需要换个角度、换个站位、换个视野。比如说作为政治机关的处室、科室,如果仅仅站在本处室、科室的角度,你的创新视角就十分受限,也很难有重大的突破性创新,更不会有牵动全局、带动中心的重大创新。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换个站位呢?

  陈高峰:大家都知道,政治机关有两个特殊身份:党委办事机构,基层建设统筹部门。这两个身份决定了:政治工作可以站在党委的角度、站在整个基层建设的角度,从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开展工作。“站位一变天地宽”。立足于这种站位,就能跳出政治机关的“圈子”、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视野,想大事、办大事,从根本上提升创新的层次。

  我在总队任组织处长期间,曾在总队和政治部领导的有力指导下,2009年建议并调研出台受到公安部边防局党委转发的“减负”决定,2010年建议并运作福建边防总队军政主官集中走访各地市党政主要领导。两项工作的酝酿和运作,都长达半年时间,并且在总队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两项工作之后,有人问我:“这些工作好象不是组织处和政治部的事呀?”为什么不是组织处和政治部的事?基层负担是长期困扰基层建设的“老大难”问题,为《基层建设要则》所高度关注;总队主官走访各市党支部书记、市长,不仅在于示范落实“三个不变”原则,更在于亲自协调解决基层部队亟待解决而又无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二者均涉及基层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而政治机关和组织部门作为主抓基层建设的职能部门,无疑负有首要职责。所以,这里就有一个视野、站位的问题。

  主持人:那您说的创新是一种机制,又是什么意思?

  陈高峰:“创新是一种机制”,主要是从创新型班子、创新型队伍建设的角度谈的。以前自己在政治部,尽管工作上有许多创新方面的探索,但那只是个人的探索,或者只是一个业务处室的探索。到厦门边防支队任职后,刚开始自己也在各项工作上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并逐步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作为主官,我慢慢开始思考,如何让个人的创新意识拓展为全部队的创新意识,如何让个人的创新努力拓展为全部队的创新活力,进而带动部队全面建设和中心工作。要实现这个目标,建立创新的机制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机制,才能形成导向、形成保障,保证持久的创新、上下合力的创新,并且保证创新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

  陈高峰:为此,我在大力营造创新氛围的基础上,建议支队党委将“创新”确立为部队建设理念(厦门边防的部队建设理念为:开放、和谐、创新、一流),并且明确提出了推动整体创新的厦门边防品牌战略。同时,采取综合推进措施,建立一系列配套机制,使“创新”成为近几年厦门边防的主旋律和最大亮点。这个创新机制,也就是厦门边防品牌战略的核心制度有三个:重点工作策划。依托党委务虚会,建立了重点工作策划制度。每年初筛选具备创新性、品牌性并且对中心工作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十项重点工作,召开务虚会专题策划,议定事项纳入年度重点项目库跟踪督办。重点工作策划,将创新机制直接“嵌入”党委决策的核心环节,使得各项工作亮点纷呈,被总队向全省部队推广。“一所一品”。“一所一品”,也就是每个所队在年度工作中,都要努力创新推出一项品牌工作。支队建立了“一所一品”创新项目库,并加强指导,激发基层首创精神,通过创新项目带动整体工作提升。创意策划团队。支队建立了一支创意策划团队,这个团队成员有机关干部、有基层官兵包括战士,都有所专长。创意策划团队分为几个类别,比如警务策划团队、文化创意团队、政工策划团队等,直接参与支队层面各种重要专项工作或重大活动的研究策划。比如全国边防部队文化工作会议期间,支队观摩点受到公安部边防局首长和各总队领导高度评价的大量创新亮点,就出自文化创意团队之手。除了这三项核心制度之外,支队还每年评选表彰“十佳创新项目”,并且安排专项预算经费,扶持重点项目,奖励效果显著的创新项目。

  主持人:您所说的创新是一种机制,也就是要努力形成这样一个推动创新的机制?这个机制的运行效果如何?

  陈高峰:前面提到的三项核心制度,事实上是从三个层面,系统构建起整体创新、全面开花的厦门边防品牌战略。“重点工作策划”从党委决策层面,引领创新;“一所一品”从基层层面,推进创新;“创意策划团队”和专项预算从人才保障、经费保障层面,支持创新;“十佳创新项目”表彰则从导向层面,激励创新。在这个创新机制的支撑、推动下,三年来,经过部队上下的共同探索和努力,涵盖全面工作的近百个创新项目整体推进、亮点纷呈,基本实现了各级各单位“有亮点、有品牌、有底气”的目标,在上级各种观摩检查中引起广泛关注,受到各级领导肯定。比如,创新推出的凡客体、咆哮体新型治安防范宣传产品,得到群众和网民的认可,不仅向全省全市推广,成为特区治安防控体系“八张网”之一,并且促生了厦门市的每年“治安防范宣传月”。再比如,何厝边防派出所的出租车流动党组织、马銮湾所的流动人口管理创新、五通所的高层楼宇防控创新、嵩屿所的未来海岸数字警务室、曾厝安所的文创村创意警务室、后井所的智能警务平台等一批创新项目,都缘于基层首创,却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受到各级领导肯定或已在全省、全市推广。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创新更重要的,还应当是一种机制。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前面还提到了一句话,就是“保证创新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

  陈高峰:是的,因为现在各级都在提创新,各级都在搞创新,但创新,包括一些课题的理论研究,我觉得都应当更多地着眼于成果转化、着眼于实际效益。这方面,需要防止两种倾向。空谈理论不重操作。比如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涉及创新改革课题的调研文章或研究论文,文采飞扬、旁征博引,提出许多看似挺新鲜的观点或思路,但只要认真一捉摸,这些观点、思路根本不具操作性,或者并未从实际操作层面充分考虑。这样的理论研究,不能说没有意义,但至少偏离了部队政治工作包括其他工作创新的方向和主题。我个人更倾向具有现实价值和操作价值的课题研究,而且这种课题研究,其实很艰苦、很费力。这几年我曾陆续探索过一些重要课题,但这些课题都是结合岗位实践、旨在成果转化的。或者说,我个人更注重实践层面的创新探索,不擅长也不喜欢纯理论的学术型研究。到现在,我仍然保持一个习惯,就是每年一般只重点探索一个课题,只写一篇课题论文或调研报告,但一定要立足于实践、着眼于实践。比如2007年和处里同事一起撰写的《党组织能力建设调研报告》,多数思路转化为总队抓党建工作的实际措施;2008年撰写的《试论重大任务中政治工作》,被公安部边防局吸纳转化为重大任务中政治工作指导意见;2009年调研形成的《规范机关抓基层秩序减轻基层负担专题调研报告》,转化为总队党委减负决定并被公安部边防局转发推广;2010年对党建制度体系的研究,转化为总队《党委工作规则》;2011年撰写的《漫谈机关干部“六种意识”》,总结自长期的机关工作实践;2012年撰写的《中心意识:政治工作的全局意识和战略思维》,相关思路同样落实到政治工作实践中。追求形式不重效果。创新的目的,在于实质性地推动工作,并非为创新而创新、为形式而创新,更不是为“炒概念”、“吸引眼球”而创新。任何创新思路、改革措施,真正落实下来都需要下大功夫、下苦功夫。如果追求形式、追求热闹,最终都不会有实质性效果,甚至可能产生负作用。这种例子在实践中并不少见。有的政治工作改革曾经一时热闹,但之后便“昙花一现”、再无声息;有的创新举措在基层推不下去,因为缺乏操作性和实际意义;有时这个单位有一个创新做法,其他单位马上就冒出一堆雷同经验,其实是“概念重组”、盲目跟风。类似的倾向,都不可能使创新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陈高峰:2011年厦门边防支队在两个边防派出所试点建设文化休闲场所,官兵十分欢迎,并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观摩中广受好评。但支队在后期推广上,并不因此而盲目,而是明确规定“边防派出所的文化休闲场所建设投入原则上控制在30万元以内”,因为这样的规模、功能和投入,完全可以满足基层实际需求。支队不鼓励也不支持,为了打造亮点而盲目投资,即便是资金充足的基层单位也不允许。因为只有这样,文化休闲场所这个创新项目才会得到上下认可、才有持续推广的生命力。再比如,支队在推进整体创新上,也出现过一些问题。2011年起,支队全面启动“一所一品”创新项目,摊子铺得比较大,并且涌现出大量亮点项目,受益匪浅。但之后发现,个别单位的“热度”止于班子考核,检查考核一过,项目就没了声音;有的单位同时搞多个项目,结果哪个也搞不清楚。后来支队作了调整,收缩战线,“砍”掉部分意义不大的项目;持续抓好优秀创新项目的深化、拓展、推广,避免半途而废;加强对下指导,与基层面对面研究推进思路,确保实际效果。这种调整收到了明显效果,一系列创新项目更加成熟、更具实效。

  主持人:2011年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厦门边防支队可以说是全国边防部队政治工作的焦点之一。这几年,公安部边防局连续在厦门召开了全国边防部队创建活动新闻宣传策划会、全国边防部队文化工作会议、全国边防部队总队级纪委书记座谈会、公安部四局六局创建活动交流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并且主要议程都是现场观摩。这么多的现场会,并且涉及创建工作、文化建设、廉政建设等不同领域,集中在同一个单位十分少见,充分展示了支队政治工作的丰硕成果。请问陈政委,您觉得这其中的诀窍是什么呢?

  陈高峰:刚才您说了,近两年在支队召开的观摩会比较多,而且不同主题,对同一个单位来说,确实比较少。这其中当然有支队自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但更和福建边防总队整体的政治工作基础以及公安部边防局、总队对支队的关心倾斜密切相关。比如我们总队,这些年在政治工作的各个业务口,应该说都普遍走在全国边防前列,并得到了公安部边防局的认可和肯定。有整个总队政治工作的厚实底蕴以及公安部边防局、总队的信任,才有支队连续受领现场观摩任务的机会。并且,就这些现场观摩而言,许多兄弟单位做得都很好,甚至超过我们。比如文化建设方面,同样承担观摩任务的海警边防三支队,因为营区和兵员集中,警营文化建设就非常大气;福州边检站等单位的文化建设时间也在我们之前。再比如创建活动,泉州边防支队、漳州边防支队等单位的党建工作基础,其实比我们支队更好、更扎实。再比如,去年青干班培训期间,我在江苏边防总队调研,一些基层单位特别是几个边检站监护中队的文化建设投入很大、层次很高,相比之下,我们的观摩点已经落后了;再比如前一段受公安部边防局安排参加人民网的创建活动首场访谈,和我同场的乌鲁木齐边检站政委王彬以及第二场三位访谈嘉宾的经验介绍,都让我看到支队的很多不足。所以这两年,我们能够连续受领观摩任务,机遇确实来之不易;最终能够圆满完成观摩任务,公安部边防局和各级领导评价也都比较高,除了支队自身的努力外,上级的指导和督导起了决定性作用。经历了这几次重大观摩,可以说,支队的政治工作包括全面建设得到了十分宝贵的提升和检验,收获非常大。

  主持人:您原来长期在总队机关工作,这几年到基层任职,您觉得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高峰:我觉得,最大的感悟,就是深切感受到了基层磨炼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地方大学毕业后入伍的干部。因为机关和基层工作,各有分工、各有特点,对个人的素质能力方面的锻炼同样也各有不同。在机关处室,更多的是“案头”的工作,从书面到书面的多一些;在基层部队,一方面,要把这些“案头”的、书面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末端,更重要的,是要面对大量需要拍板决策的事项、要处理大量复杂的实际问题、要协调大量的内外关系、要面对大量部队管理的风险,责任、压力完全不同。我刚到支队任职时,在表态发言中说,“到厦门边防支队任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如履薄冰、倍感压力”,那是我真实的心态。所以,这几年支队主官岗位的锻炼,对自己确实是受益终身。

  主持人:您在政治主官岗位上,也特别热爱政治工作。但在基层,现在还是有不少政治教导员、指导员,不是很安心自己的工作,还有的官兵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对此,您怎么看?

  陈高峰:我想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爱岗敬业的问题。在访谈的开始,对这个问题我已经谈了看法,我想不需要再重复。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作为,不在于他的职位高低,不在于他从事什么,而在于是否对每个岗位都怀有敬畏之心,是否把责任高高举过头顶。政工干部,尤其如此。基层政工领导该干什么。事实上,基层政工干部的岗位职责非常清楚,但仍然有些干部经常搞不清楚。这种“搞不清楚”,其实不是对职责的不清,而是主观上对定位的不清。基层政工领导该干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三大职责:把握方向、带好队伍、保障中心,这就是基层政工领导最该抓的三件大事。“把握方向”,就是要以支部书记的身份,紧紧依靠党支部的集体领导,把握好部队的发展方向,谋划好部队的发展思路,落实好部队的发展措施。“带好队伍”,就是政工领导要自觉履行队伍管理的第一责任,提升队伍素质,稳定队伍思想,激励队伍士气。“保障中心”,就是要和军事主官密切配合,从支部领导的角度、从统筹保障的角度、从提升队伍战斗力的角度,确保中心任务完成。

  主持人:时间所限,这次的访谈即将结束。再次感谢陈政委接受我们的专访,并和广大网友交流多年部队政治工作的感悟和经验,也感谢网友的积极参与!

  陈高峰: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借此机会,我也代表厦门边防全体官兵,祝大家万事如意、幸福安康!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0日 01:17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