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记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3001井队队长王建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不到半米宽的井口,灰黑色的泥浆咕嘟咕嘟向外冒,不时卷裹出沙砾石子。几个小时后,混浊的颜色逐渐褪去,清澈的地下水取代泥浆,汩汩涌出。

  站在井旁的王建阳松了口气,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抬起头,30多米的钻塔仍然高耸,“这大家伙,真给力。”王建阳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一身沾满油泥的工作服、一顶半旧的安全帽、一双登山靴,一年365天,王建阳的多数时间都是这身打扮。虽然只有38岁,他看上去却比同龄人老成许多,手掌上更是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几年前就有人说我已年过半百。”王建阳笑着拿自己打趣,说这都拜常年在野外作业风吹日晒所赐。

  “枕”着噪音入睡的业务能手

  20年前,王建阳从山西老家来到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接父亲的班成为一名水文水井钻探工,走上了为京城百姓寻水之路。那年,他还是一个18岁小伙儿,到钻井队才知道,工地地点都在荒郊野外。别的不说,单是从工地走回宿舍的8里夜路,就给胆小的他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万籁俱寂,荒无人烟,陪伴他的只有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和远处偶尔闪过的灯光。“头皮都要炸了。”王建阳至今依然记得第一次走夜路的情景。

  条件艰苦的地质钻探事业,王建阳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20年如一日。他始终坚守在野外生产第一线,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累积专业技能,虚心向老师傅及技术人员学习请教,从一个普通的学徒工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钻机机长。如今,王建阳的寻水足迹也遍及全国各地——南到峨眉山,北到牡丹江,东到嘉兴,还到过非洲的加纳和马里帮助当地人寻找水源,自己也不记得到底打出多少口水井。无论在哪里,只要钻塔竖起来,王建阳的心就跟着提起来。即使在睡梦中,他也是“睁着一只眼睛、竖起一只耳朵”。旷野中,钻机轰鸣,超高分贝的“嗡嗡”声弥散,成为王建阳的“噪音催眠曲”。“睡得甭提多踏实了。”王建阳笑着说。可是,稍微听到“咔咔”、“咯噔”等异响,熟睡的他也能一骨碌爬起来,带上安全帽就跑向工地,看看钻机哪儿出毛病了。“已经成了本能,就好像最熟悉的曲子突然跑调了。”

  地质钻探探索性较强,不同的地层、各种复杂的地质构造,对钻探的技术要求都不同。“有眼人干没眼人的活儿”——水井钻探虽然每次钻前都有专人用专用设备勘测地层结构,但毕竟钻机要下探地下千米,复杂的地层结构谁也说不清。因此,王建阳平时十分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钻探工作实践中,练就了一手绝活,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王建阳曾为院里新进的钻井设备优化配套主持设计并亲自制作了泥浆补偿自动控制系统和泥浆溢流报警装置,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节约了成本,减轻了劳力。2009年在四川峨眉山地热井施工时,钻进中遇到了日自流量5000多立方米的高压涌水,给施工造成了很大困难,王建阳及时与公司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并提出使用高比重泥浆压井,以平衡钻井或超压钻井方法施工,压井成功后,用优质水泥加水玻璃等速凝剂快速固井的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续通过近1000米的钻探施工,成功完成2600多米的钻探任务,钻成一口优质温泉井,完工后王建阳被甲方授予终生荣誉员工称号。

  2010年在牡丹江地热井的施工中,钻遇超硬度花岗岩、复成分砾岩地层,常规方法钻进效率很低,王建阳与技术研究提出使用孔底动力螺杆钻具加PDC钻头的工艺技术,经过试钻,取得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钻进效率,保证了工期,也为院在水文水井与地热钻探中应用该工艺技术提供了好方法。在反循环工艺技术应用方面,他敢于尝试,积极协助技术人员设计钻具组合,试验改变空压机气量和气压,使反循环钻进工艺钻进深度达到3500多米的全国领先水平,为全漏失地层和缺水地区钻探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1年在浙江嘉兴运河农场地热钻井中,王建阳出色的管理方式与先进技术的应用,使施工队仅用105天就完成了2000多米的钻井任务。该地热井各项技术指标远远超出设计,日出水量5200余立方米,水温64℃,是长三角地区目前最好的一口地热井。该井以优质的施工质量和成井条件获得了“浙江省找矿成果二等奖”。

  荒野中温暖井队的知心大哥

  虽然长期在野外生产一线,王建阳工作之余仍然坚持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成绩来。2010年~2012年,王建阳参加了中国石油大学网络教育钻探技术专业学习,获得“钻井技术专科毕业证书”,2013年又考上了工科管理本科专业。言语不多,工作认真细致,在领导和职工眼中,王建阳是一名工作让人放心、省心和安心的机长。

  由于各方面表现出色, 王建阳多次获得局、院的表彰,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他参加了首届全国钻探职业技能大赛,最终获全国第八名、北京市第一名的成绩,2012年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称号。面对众多的荣誉,王建阳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作为一名钻探工人,我的水平和能力与同行相比,还有许多差距和不足。我还会继续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找矿突破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成长过程中,王建阳深深体会到,要成为一个树得起、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和技术骨干,除了具备良好素质和不懈努力外,还需要组织的着力培养、师傅的代代传承。工作中,王建阳不仅干在前、抢在先,用行动影响和带动着井队职工“比、学、赶、帮、超”,还积极做好“传、帮、带”。他先后培养和带出多名井队级领导、班长。在他的队伍里,先后有30多位农民工走上重要的工作岗位,成长为团队的中坚与骨干。井队长王永峰、副队长康华、农民工班长肖海洪、董登辉、郭卫勇等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典型和技术能手。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成梯队地激励和示范,带动着更多的个人和集体成为先进典型,从而使单个典型效应产生出群体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2013年,他所带领的井队荣获“北京市工人先锋队”荣誉称号。

  井队长官不大,一个机台十几个人,但素质参差不齐,要管理好却不容易。王建阳一直坚持倡导和实践人性化管理,使井队各项工作井井有条、职工队伍稳定和谐。他在井队里营造家庭氛围,使大家切身体验到了团队集体的温暖,作为井队长的他也是知冷知热的“兄长”,私下大家也都亲切地叫他“哥哥”。王建阳提倡“快乐生产”的理念,努力使制度管理更具人性化,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员工悉心呵护,关爱有加。长期的野外生产枯燥、寂寞、繁重,他积极创造条件举办活动,给枯燥的野外生活带来了快乐氛围。

  为了工作,他长期驻扎在施工现场,有时几个月都不能回家一次,与妻子聚少离多。为了支持他更好的工作,妻子一个人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孩子。刀子嘴豆腐心的妻子经常说他是家里的“甩手掌柜”,回家就像出差住旅馆。 “我欠她们太多太多了。我是一位不称职的父亲和丈夫”。每当提起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这位身高1.8米的大男人眼睛湿润了,流露出深深的愧疚。“谁让咱是干这个的呢,再苦我也要坚持。”

  王建阳说,他从小喜欢画画,画的最多的也是水,幻想有一天成为一名山水画家。虽然自己没能实现这个理想,但却把画中的水变成了现实的水。20年来,自己已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最喜欢看地下水涌出来,因为那份满足感、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取代的。”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4日 00:02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