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陈廷明——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乡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他自己眼里,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生于乡土,长于乡土,青春和热血也奉献给了乡土;在核桃坝村群众的眼里,他是大伙儿亲亲的大家长,是核桃坝幸福生活的挖井人;在湄潭当地领导的眼里,他是带头致富的一把好手,兴旺了一方产业、富裕了一村百姓、打造出了“西南茶叶第一村”,让一个小小的村子印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科普惠农新村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诸多响当当的品牌。

  他,就是湄潭县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优秀基层干部,获得了“贵州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十佳村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他的故事让人回味。

  驱车赶往核桃坝村,在一片茶园里,记者找到了陈廷明,他正仔细检查多日来的高温是否影响了秋茶的长势。眼前的陈廷明精神矍铄,肤色黝黑,聊起村子的事和茶叶,就拉开了话匣子。

  年轻时候的陈廷明就是远近有名的种植能手。“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因为种植生姜就上过电视。”陈廷明回忆说,那会儿的他梦想十分简单,

  就是多种点地,多赚点钱,让家里人生活得好一点。199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村里的干部忽然到家里,开门见山的对他发出了邀请:“老支书和我们都看好你,来村里帮大伙干点事实儿吧。”这个邀请在陈廷明心中激起了涟漪:“我虽对村里的工作啥也不懂,但老支书却在几千个人里选中了我。既然村里对我信任,咬咬牙我就去了。”陈廷明自己也没有想到,从1990年到村里工作、1996年接任村支书,这一干就是 23个年头。那个冬夜里的谈话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轨迹。

  23年里,核桃坝村在陈廷明的带领下逐渐富了起来。截至2012年底,核桃坝村茶园总面积达10350亩,全村886户3468人,人均近3亩,户均超过1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从他担任村支书时的2200元已突破万元大关,其中茶产业收入达85%以上。村里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开上了小汽车,九成以上有了摩托车,六成以上农户住上了小洋楼,上百万身家的农户就有100多户,仅2012年全村总产值年就达1.23亿元。而群众和同事心中清楚的知道,这组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有着陈廷明无数的心血,有着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

  一门心思扑到村里发展经济的陈廷明支书忙得脚不沾地,同时他也意识到,要挑好村里发展的重担,必定对自家有所亏欠。“那时家里有1亩3分地,好不容易得了空,我赶紧把犁架起来赶着牛去耕地。谁知刚开始犁,村里就有事寻来了。我只好将犁搁在地里,牛拴在田旁,赶了过去。”陈廷明说。这件事发生在1997年,他刚上任一年。陈廷明的父亲抽空将牛赶回了家,那把犁却在地里放了整整3天。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的事儿倒成了常态。

  陈廷明在同事眼中是“拼命三郎”,在群众心里是大伙的“贴心人”,但面对家人,陈廷明知道自己交上了一份不及格的答卷。

  凭借对村情的了解以及自己敏锐的触觉,陈廷明观察到,核桃坝发展的突破口和优势就在茶叶上。“茶叶经济价值高,而核桃坝也适合种植茶叶。上一任老支书打下了种茶叶的良好基础,我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将它做大做活。”陈廷明说,他刚上任时全村仅有茶园1350亩,这点茶叶面积只能让群众有点零花钱,要想群众能致富奔小康,必须要壮大茶叶产业,把茶叶和市场挂在一起。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改变,陈廷明就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一家一户的给群众讲道理、做工作,带领群众发展茶园。

  “陈家那个幺小子父母刚刚过世,就把家里能卖的东西买咯,连几亩田里种的树都卖掉了。”1999年冬天的一天,有人告诉陈廷明,说一个叫陈祥林的年轻人,在变卖家里的东西。

  “你卖东西这点钱能用多久?你那么年轻,总得过日子,总得讨媳妇,这样闲着哪个姑娘会跟着你?反正你地也荒着,干脆全种茶。缺茶苗、少资金,我来帮你想办法。赚不赚钱我们几年后见分晓。”陈廷明用最朴实的道理说动了这个“浪子”。连带着手把手的教技术、亲自下田帮着种茶苗,陈廷明一手将陈祥林扶上了致富路。如今陈祥林靠着种茶一年能有4、5万元的纯收入。

  随着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陈廷明看到由于自身没有好的加工技术,没有统一的品牌做支撑,茶农实际获得的经济价值并不高,每亩茶叶收入还不到800元。陈廷明带领班子成员探索出了“支部+公司+协会”的发展新模式,以扭转这种低附加值的状况。从2000年起,开始尝试建立“湄潭县核桃坝茶业协会”,重点从抓基地、抓管理、抓品质上来促效益。2003年实现茶叶产业“从业分工”,90%以上的家庭从事茶叶种植,10%的家庭从事茶叶加工和市场流通。2006年,陈廷明带领该村38户茶叶种植大户和村支“两委”班子,按股份制方式筹资组建了茶业公司,建起了标准化的厂房和先进的茶叶生产线,招商引资两家茶叶企业到村里面建厂投资,带动了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茶叶种植形成产业后,核桃坝村农民收入增幅每年都超过25%。连村里出了名的“犟人”张久胜都说:“陈支书,我服你、信你,跟着你干,我们能就过上好日子。”

  虽然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核桃坝的名声越来越响亮,陈廷明并没有停止对进一步发展经济的追求。“现在到2020年我们工作主要是茶旅一体化,这10年的工作任务不亚于前30年。老百姓的经济基础有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10年我们大致确立了发展目标:茶产业上我们要散户向大户流转,大户向合作社集中,实施股份联营,采取资本化运作。同时要逐步完善我们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美化我们的环境。让新农村建设与依山傍水和自然资源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走出一条茶旅一体化的新路子。”如今核桃坝以打造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着力在“强基础、兴产业、美村寨、展新貌”上下功夫,充分挖掘茶文化,大力推进以“千壶园”为主体格调的村庄集镇化示范点建设。村老年公寓、村级卫生院、茶文化广场、旅游接待停车场、茶青市场、标准化垂钓竞技场、文化“翠缘”接待中心等相继建成,核桃坝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社区化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秀范例。据统计,2010年来,共接待各地参观考察、旅游观光、村干培训等人员超过10万。

  “前几年修高速路时,我们就抓紧进度修村里的基础设施,不然等路通了再来修,那就不只是晚了一拍。现在村里黔北民居的整体修建进度已经完成了67%,到明年将会全面覆盖,道路已经全部硬化,人饮工程也已经完成,而我们正在全力打造的农业园区公租房既能解决企业员工住房又能用于游客休闲度假。我们为接下来的旅游业做好了准备!”陈廷明说。

  让人意外的是,在这个茶叶第一村,陈廷明家的年收入还达不到种植大户的一半,陈廷明的兄弟靠种茶致富,不但在县城里买了房,还开起了茶叶店。在这样诱人的经济利益面前,陈廷明却坚信自己心中的信念:要为乡亲负责。

  而在群众心中,陈廷明为“倒贴”的事情扳着手指头都数不过来:薛家坝组修通组路,要占陈廷明家四分地,群众找到他,他二话没说,还不要村民一分补偿;林家湾、黄角弯两个村民组“一事一议”建新村,陈廷明为了鼓励村民都积极的参与到建设,带头捐资了1000元……面对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事情,陈廷明平静地说:不能让百姓吃亏,这是干部应有的道德观。

  随着“核桃坝生态文化园”144.4公顷的规划建设,茶乡人家、茶文化博览、茶产品交易、茶工艺加工、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七大园区将大大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给来到村里的客人不一样的享受。陈廷明这样向我们描绘核桃坝的未来,这个土生土长的核桃坝人已将自己的一生与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紧密相连。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2日 00:08 来源:中国网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