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特写:向沙漠要绿荫的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当初不过是想给自家的羊种出一块草场,未料十多年不懈的努力,竟换来了一片沙漠中的绿洲。

  46岁的蒙古族牧民乌日根达赖回忆当年种树的情景时说:“一壶奶茶、一个碗、几块饼子,我套着马车拉着树苗早上五六点出门,晚上六七点回家。”

  1989年,刚成家的他带着妻子离开父母,迁至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准备扎根立业。“独贵塔拉”为蒙语,汉语意思为“平坦的草原”,如今却是中国七大沙漠之一库布其沙漠中的一个小镇。

  “推开房门就是明沙。当时生活很不方便,沙漠里没有路,买东西需要骑骆驼或马走上一天才能到达最近的独贵镇。”乌日根达赖说。

  1991年,乌日根达赖承包了1.4万亩草场开始放羊。为了能让家里的几十只羊有草吃,他只有将羊群赶到三四公里外的地方吃草。但是有草的地方不多,而且草越吃越少,乌日根达赖的牧羊之旅也越走越远,日子过得很苦很累。

  “那时候土地沙化得厉害,沙漠里一个月有20天都在刮沙,每天吹得昏天暗地,沙子都卷到眼睛里,什么都看不见。再不种树治沙,就没活路了!”他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的羊群种出一片草场。

  1996年,他驾着骡车到五十多公里外的地方驮沙柳苗。当时一车树苗约2000根,每车需要50元,拉一趟车就得一整天。乌日根达赖靠买卖羊、绒和羊皮攒了近十万元,买了树苗,每天带着一壶奶茶、几块饼出门,开始种树治沙。

  “第一年我种了两个多月,每一株苗都得挖三四十厘米深的坑,再将树苗插进去,盖土、浇水,每一棵苗都种得很仔细。”他说。

  乌日根达赖披星戴月地植树,一年种了几百亩地。在他的努力下,第一年种下的树苗成活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剩下的树苗却被黄沙吹得没了踪影,这让他感到很心酸。

  为了进一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乌日根达赖学习了沙障技术,第二年雇人又种了五千亩沙地。三年后,他承包的万亩荒沙都种上了树,接着他又承包了别人的草场种树,还带领周边牧民一起治理流沙,一点一滴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的神话。

  有了丰富的治沙种树经验,乌日根达赖在2004年加入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第四期的队伍。1978年,中国政府作出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三北工程建设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被誉为中国“绿色长城”。

  截至2012年,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三北地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工程区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

  “种一亩沙柳约80株,种一亩羊柴约110株,每亩能挣100元。我总共种了近六万亩树,三北林就占了两万亩。”乌日根达赖自豪地说。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昔日荒芜的沙漠已被大片的绿草和灌木覆盖,乌日根达赖在这片改造过的沙漠上发展起农、林、牧多种产业,每年收入30多万元。这位大漠牧民因此也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乌日根达赖夫妇当年住的小土房也在2005年扩建成130平方米的砖瓦房,客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他领奖的照片,妻子和两子三女都以他为荣。

  “种树是件好事,既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挣钱,我打算今后一直种树。”乌日根达赖说。(记者张云龙 夏晓)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00:01 来源:新华网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