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永不褪色的“扁担精神”——记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农村科普带头人张春喜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过去,老一代供销人用一副铁肩膀,挑起了连接党群、沟通城乡的“扁担”,凝聚了“扁担精神”。如今,历数宽城农业八大产业,其中桑蚕、板栗、黄芩、谷子、苹果、山杏等六大产业都有供销人张春喜为之奋斗过的影子。他36载服务“三农”,让“扁担精神”在新时期闪光。

  爱岗敬业 助民增收保障供给

  现年58岁的张春喜,是宽城满族自治县板城乡土牛子村人。1978年,经学校推荐,他被供销社招收为副业组织员。1984年张春喜被调到县社工作,帮助农民大建商品基地。在包扶大板村时,看到那里山多地少,了解到村办砖厂欠有外债,张春喜利用国家政策,找到相关部门使建砖厂的30多万元贷款得到减免,使砖厂恢复生产。他还组织农民改造了村里的千亩果园,并栽植了3万株板栗树。该村板栗年产量由200多吨猛增到800多吨,年收入突破了千万元。这个穷村一下子步入小康村行列。

  后来,县社又让他包扶桃树峪村。针对那里山多沟多地少的特点,他几次到北京请专家、找项目,最终与正大集团签订了建立肉鸡供应基地的合同,为农民带来很大收益。为了带动一些农户种桑养蚕,他在自家养起蚕宝宝,经常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规律和喂食规律。当地一个刚成家的年轻人想致富没门路,张春喜指导他利用当地山里有荆条的资源编织果篓,帮助签订产销合同,那小伙在第三年就盖上了新房。就这样,他一干就是12年,帮助了5个国家级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1万多农民走上富裕路。

  下乡上山 热衷经济林和农作物种植

  2004年,宽城有退耕林地15万亩,因土质瘠薄,数万亩荒山处于还林难,复耕更难的尴尬境地,几万农民因退耕失地而返贫,退耕荒山复耕屡禁不止。为破解这一难题,给退耕农民找到一条新的致富路,已经当上县供销社合作指导科科长的张春喜,根据全县山野资源状况,提出了利用荒山和林下发展黄芩产业,建设生态经济林的大胆设想。

  为了实现这个设想,他到三九公司考察两次吃了闭门羹。2004年腊月二十三,他冒着大雪第三次到三九公司洽谈合作,公司老总看张春喜的“三顾茅庐”的执著接见了他,并到宽城进行实地考察。得到医药研究生产企业的支持,宽城仿野生黄芩的栽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河北省农技支撑计划。2008年,张春喜栽培黄芩成功。到2010年,全县黄芩种植面积突破了7万亩,年产值达到4千万元,有一万户农民受益,我国第一个黄芩GAP基地在这年落户宽城。

  下乡蹲点 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

  为解决农民卖栗子难的问题,1989年,他帮助栗农组建了大地经济区板栗专业合作社。之后又分别在峪耳崖、碾子峪、板城等主产区组建了8个板栗专业合作社,使全县几万栗农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吸引唐山、秦皇岛等出口商互利合作,年销售板栗量达全县板栗产量的80%,收购价格也由每公斤10元增加到16元。

  由张春喜经手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占全县专业社总数的60%以上,当地农民只要建立专业合作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他组织当地供销社和30多个种养大户共同出资,组建了永富养羊专业合作社,形成地上栽果树、地下种黄芩、药材秧苗和果树枝叶及杂草喂羊、羊粪用于果树有机施肥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张春喜连续15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科技工作者,还先后获得过承德市绿色农业增收先进个人、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记者 马国臣 张宇 通讯员 于雪梅 李博)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4日 00:03 来源:河北政府网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