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齐心协力把船划——记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13年4月,浙江省委组织部发文,将“俞复玲365社区服务工作法”在全省进行推广。在浙江省,以个人命名并推广的工作法,并不多见。

  俞复玲担任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党委书记10年来,团结带领社工团队和社区党员群众,秉承“众人划船,共建和谐”的社区精神,把一个基础设施差、特殊群体多、管理难度大的老社区打造成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和谐融洽的幸福家园。俞复玲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小巷总理之星”等荣誉称号。划船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2011年7月1日,作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俞复玲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2012年,俞复玲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

  近日,网友“@江南雨”给划船社区官方微博发来私信,反映栎木巷19幢的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未及时清理堆放在路面上的垃圾,不仅占了车位,而且影响车辆通行,两车交会容易剐蹭。

  收到信息后,俞复玲让社工立即联系小区物业,说明相关情况。20分钟后,物业对堆放的垃圾进行了清理,社工也及时把处置结果反馈给了网友,获得了网友的赞许。

  像这样通过网络民情收集、分析,快速处置居民反映问题的做法,便是“俞复玲365社区服务工作法”的一个缩影。“365社区服务工作法”是以俞复玲为代表,在划船社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全区先进经验提炼出的工作法。

  “要搞好社区服务,首先靠的是坚强的党组织。只有‘班子’一团火,书记作表率,党员个顶个,才能把居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办好。”俞复玲经常这样说。2003年,划船社区在全市率先推行“管线包片联户”的联系群众方法。社工每人负责一条业务线,联系250户居民,每月走访25户居民。有了这一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工作“机关化”、社区服务不到位、社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等问题。

  “群众的需要就是社区党委服务的方向,我们力求让社区的各项服务都有章可循。”俞复玲说。为此,她把社区的服务内容细分为六类:综合便民服务、区域党建服务、智慧信息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特色精细服务和共享文化服务。这六类服务详细地阐释了为谁服务、谁来服务,以及服务如何“适销对路”,讲求的是服务方式要“接地气”。这些服务内容不但全面,而且有划船社区的特色。如在养老服务方面,划船社区探索建立“家院互融”养老新模式,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家政服务和社区福利院养护服务资源,采取社会化方式为老年人提供8大类54项服务。在就业服务方面,社区借助社会力量组成就业志愿援助联盟,目前社区总体就业率达到了99.7%。在健康服务方面,社区为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电子档案,并定期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居民傅阿姨逢人便说:“儿子好,也不及社区好。”

  同时,俞复玲还十分注重群众的自我服务。这些年,社区陆陆续续培育发展了23个特色社会组织,活跃着3140名志愿者,仅去年一年就开展志愿服务2.3万人次。家里小家电坏了怎么办?“阳光8号”志愿服务队每月8号雷打不动在社区设岗为居民维修家电。独居老人没人陪怎么办?“晚霞驿站”会组织志愿者上门问候。居民间有了矛盾怎么办?“老娘舅协会”来调处。这些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给社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使社区成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俞复玲经常说:“社区管理说到底就是对居民的管理和服务,既要理清、更要理顺,既要管住、更要管好,在管理中见人,在管理中服务,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

  用脚步丈量民情

  细心的居民发现,俞复玲经常拎着一只竹编篮子上下班,篮子里的饭盒中装的是她自带的当天午餐。从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到现在,俞复玲手中的竹篮拎了近10个年头。久而久之,社区的居民便亲切地称她为“饭盒书记”。

  物业管理是困扰社区很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社区太老了,水管说爆就爆,电线说断就断,居民不满意,物业很无奈,社区干着急。俞复玲至今记得那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办公室突然冲进来四五个人,拍桌摔凳,一顿臭骂。原来是因为楼道水管突然爆裂,一时间一楼车棚“水漫金山”。俞复玲很受震动:解决老小区物业管理难,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为此,俞复玲跑物业、串楼道、进商铺,连续召开7次协调会,嘴讲干了,腿跑酸了,最后社区、党员业主代表和物业公司三方达成一致:组建物、居联合党支部,实行党建联建,让大家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问题、说困难。联合党支部成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通过物业、居民、商家三方筹资凑够了20余万元,彻底解决了社区水管漏水问题。有了物、居党建联建这个平台,困扰社区多年的化粪池堵塞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近两年社区物业费收缴率均在97%以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作了专题报道。

  停车难是社区管理中的又一个难题。作为开放式的老社区,这些年越来越多私家车的停放陷入窘迫的境地:居民车辆找不到位置停,外来车辆又频频来添堵,一到上下班高峰,整个小区成为“困城”。俞复玲说:“停车问题虽是社会的普遍难题,但总要有人探索解决。我们不求完全破解难题,只想尽力去做,尽量满足社区居民的停车需求。”

  一年多来,俞复玲进楼入户听取居民意见,跑上跑下协调,单听证会就开了20多次,参加听证的涵盖了有车的、没车的,老中青三代,业主和租户等人,这一步步的工作为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居民满意。除了做居民工作,她还促使社区、物业、城管进行了三方合作,通过科学画线,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挖潜”,新辟出60多个车位。目前,社区可利用的停车位已超过300个。有居民说:“我现在下班后,不需要火急火燎地赶回家抢车位了。”

  “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情况,在其他社区可能有困难,但在划船社区,俞复玲总会想方设法解决好。”百丈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全国说。

  10年来,划船社区发生的大事、难事不少,“饭盒书记”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为了工作,俞复玲也忽略了很多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应该担负的责任。前年,丈夫生病,她分身无术;去年女儿结婚,她没请过一次假……她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交给了社区这个“家”。

  这几年,竹篮越拎越轻,因为俞复玲的年纪一天天大了,饭量一天天小了。可竹篮又很重,里面装着她经常说的那句话——让居民过得更加幸福。为了幸福这两个字,俞复玲每天脚步匆匆。

  “有事来找我!”

  “有事来找我。”这是俞复玲的口头禅。担任社区书记10年,她记满了厚厚的20余本“民情日记”。里面记的内容大多是居民需要社区协调解决的事。她把社区居民当成自己的家人,一见面就嘘寒问暖,经常去看望社区老党员、残疾人、独居老人、困难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希望,临了总忘不了说一句:有事来找我。

  荷花二村有一位失业人员,俞复玲多次联系用人单位为他提供就业岗位,都被他拒绝。“明明想工作,却因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不愿意接受。”俞复玲就用自己当年40岁再就业的例子讲给他听。活生生的例子对那位居民触动很大,在俞复玲的协调下,他终于走上了工作岗位。每每提起这事,那位居民都有说不出的感激。“群众的事情,一刻也不能拖,能办则办,不能办也要有个交代。”俞复玲这么说,也这么做。

  为了使社区下岗人员再就业,俞复玲带头成立了“为民活页社”。她要让失业人员有个稳定的“家”。为了这个“家”,俞复玲操碎了心。她根据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结合居民的实际,进行A、B、C、D分类管理,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段时间,俞复玲每天只休息5个小时,带着社工通过网络寻找、电话记录、上街巡查,与辖区内企业联系、发倡议书等各种形式积极为失业人员收集各类岗位信息。他们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留意社区网站和社区门口电子信息屏提供的最新用工信息符合哪些居民。这一社会组织成了失业人员的临时就业之家。

  10年间,俞复玲组织过10多场“春风就业招聘会”,为200多人找到了工作。为了让空巢老人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社区办起了老人食堂。老人们在老人食堂吃饭、聊天、下棋,每逢节日还送上糕点。为了社区的孩子们有个展示自我、快乐活动的场所,社区创办了“德馨苑”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为社区青少年课外活动的乐园。

  “你把群众举过头顶,群众就会拥护你的工作。”俞复玲深知这样一个道理,并把这一理念时刻反映在工作中。精神的力量是会感染和传递到其他人的。在俞复玲的带领下,社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好人好事。老党员陈银兰自愿照顾残疾老人邬忠兴,一干就是10年,没和老人红过一次脸;居民朱桐英自发地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参加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并主动与残疾人葛明德结对子,跑了10多家单位,帮他就了业。现在葛明德又把这份爱心传递给了其他残疾人。前一阵子,老党员郑兆莉第四次拒绝了儿子让她搬新家的好意,她说:“我舍不得走,舍不得这里浓浓的人情味。”

  “有事来找我!”成为划船社区最悦耳动听的声音。

  做一个使人快乐的人

  在划船社区,每个墙门都有自己不同的名字,名字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渔悦楼”里住的大多是社区早年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利群楼”里退休的党员干部多、觉悟高,帮困助贫、关怀弱势群体。“同心楼”里的居民除夕每户烹饪一道菜,年年同吃年夜饭。

  墙门文化是划船社区的又一张名片。这个有着30年历史的老社区,墙门文化的理念是“做一个使人快乐的人”。

  “我们提出三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从追求富裕到追求精神,看到居民脸上的笑容,就能感受他们的幸福。”俞复玲说。

  墙门文化首先是邻里互助、邻里和睦。“邻里守望卡”就是很好的体现。卡片的正面印有同一个楼道住户的房间号、住宅电话,以及家庭应急电话,社区办公室、服务站、医疗站、警务室的常备电话。背面则写上了互相沟通、互相帮助等“守望”的内容。“大家都是邻居,家里有事打个电话联系联系。”这是墙门居民之间打招呼经常说的一句话。

  墙门内不仅人情味浓,文化活动也很丰富。社区持续10年举办“和睦邻里节”,持续8年举办“精神文明成果展演”,以社区内的先进人物和典型先进事迹为脚本,每个墙门各出一个节目,通过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展现划船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社区还连续9年举办“流金岁月·金婚老人庆”活动,且年年有新意,组织墙门内的金婚老人开展主题活动,如金婚老人游三江、游慈城、游梁祝公园等等。金婚老人游三江活动还在《人民日报》刊登报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墙门既是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和情感纽带,也是现代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希望通过培育特色墙门,深化墙门文化建设,增进邻里友情,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俞复玲这样诠释墙门文化的内涵。

  有一次,社区里一位盲人在和俞复玲交谈中提起:“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到海边去听一听大海的声音。”俞复玲被深深地打动了,为了圆他这个梦,俞复玲策划了“盲人听海”活动。

  在“全国助残日”那天,社区组织盲人们来到了海边。第一次来到海边的盲人们用手触摸着海浪,兴奋不已,用心感受着大海的魅力。他们携手走到沙滩上。“我听到浪花的声音了,好想跳下去。”一位盲人一边激动地说,一边弯下腰将手插在细沙中。

  “做一个使人快乐的人”,最终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快乐”。

  美丽中国从美丽社区开始

  “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能当选十八大代表,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心里很激动。”党的十八大的参会经历,是俞复玲一辈子的宝贵财富。她感到光荣与自豪,感动和振奋,也感受到了身上沉甸甸的担子。“我一定要把十八大精神传遍社区的每个角落。”俞复玲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目标。

  从北京回来后,俞复玲不辞辛劳地作了60余场十八大精神宣讲。在社区的巷子里,在居民的家里,在困难党员的病房里,在辖区的企业里……到处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喉咙哑了,面容憔悴了,但她仍然乐在其中。

  社区王惠林老人已经90多岁了,入党也有60余年,但她对党的热情始终没变。当俞复玲拿出十八大报告宣传册向她作学习辅导时,王惠林激动得泪流满面:“我真是太激动了,十八大召开的时候,我每天在电视上收看十八大的报道。现在十八大代表就直接到我家里来宣讲,党对我实在是太关心了。”俞复玲握住王惠林的手说:“王老呀,你也不容易,有60多年党龄了。现在你只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是给党的最好礼物。”

  谈到将来,俞复玲满怀激情:“十八大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新目标和努力方向,打造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我想,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市民的家园。打造美丽中国,就要从建设美丽社区开始,要呼吁社区的每一个人来共同实现‘中国梦’。这就是我未来要努力去做的工作。”

  “她这样的年纪,工作起来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依然有那么多的创新;她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让人敬佩;她是基层党员的表率,是社区工作者的一面旗帜。”作为划船社区的联系点领导,江东区委书记胡军这样评价。

  平凡求率真,淡泊见深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56岁的俞复玲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累累果实。正如《划船社区之歌》唱的那样:“我们居住在划船,划船是我们的家。虽说我们不同姓,亲密团结如一家。风雨同舟,安危共当,荣辱与共,齐心协力把船划。”

  (方永武)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31日 00:0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