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吴奇修:理想主义是内心不竭的力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坚守理想主义不易,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亦须脚踏实地的苦干。

  2012年5月,北大经济学院100周年院庆杰出校友论坛上,吴奇修作为杰出校友代表在台上致辞,他深情地回顾了北大校园带给他的精神滋养,以及毕业后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满怀深情地说:青春是多彩的,而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吴奇修的青春,现在回顾起来,依旧充满激情与昂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是充满理想主义的。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切身了解农村的贫困及农民的期盼。我很想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为农村、为农民做一点实事。”吴奇修在杰出校友论坛上如是说:“可以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奋发向上的时代潮流,是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风气的涵养滋润,是北大学子的满腔赤诚和报国情怀,是朴素的报恩思想和对农民的情结等因素,促使我义无反顾地走向最基层。”

  理想主义打底的青春熠熠闪光

  1987年,吴奇修放弃在大城市、大机关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去最基层工作,被安排在革命老区湖南省省级贫困县涟源县计委,先是在贫困乡村做了三年基层组织建设整顿与扶贫帮困工作,然后又申请到乡村任职,被组织安排到茅塘乡石门村任党支部书记。他在石门村一待就是七年,成为恢复高考后北大毕业生第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媒体称之为“北大第一任村官。”

  作为第一个下到最基层的北大学生,吴奇修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有打持久战的韧劲。即便做好了迎接困难的所有准备,但有时突如其来的被误解的委屈还是让年轻的心感到憋闷。还好,一切都挺过来了:“在基层工作,心态很重要,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那就坦然地把困难和委屈看做是青春的磨砺,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都解决不了问题。”多年后,回顾曾经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吴奇修总是将其视为人生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吴奇修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和发展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探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之路。经过7年多的艰苦奋斗,曾经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欠债12万元的石门村先后成功兴办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28个,企业分布全国十个省市,产品销往美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村党支部成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石门村由后进村建设成为全省富裕村、全省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文明村”。中央和省委领导称赞他带领山区农民走出了一条中西部农村独特的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党员独特的创业之路、成才之路。

  1999年9月,吴奇修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这位“北大第一村官”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面对赞誉,他很清醒,理想主义的火苗在华夏大地上并没有熄灭,他希望有更多的同路人。同时,吴奇修也明白,那浸透着厚重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的理想主义,既要豪情万丈,更需经世务实。在吴奇修下基层二十年之后,中组部在全国推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毕业后当村官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2009年5月6日,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记者专访北京大学两代“村官”——并发表《大学生“村官”跨越20年的对话》。

  吴奇修曾做客人民网谈及扎根基层的感受,如今看来,依旧具有现实意义:“我多年在基层工作,有几点体会,也算是对走出大学的年轻人的建议:第一,要爱上你所从事的事业。基层是广阔丰厚的人生舞台,只有把基层当作实现理想抱负的深厚土壤,把在基层与群众的同甘共苦、摔打磨练当作一生的营养和财富,才能真正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第二,要能吃苦,苦中作乐。越是艰苦复杂的基层越需要年轻干部去奋斗,越是基层艰苦的奋斗越能锻炼人、越能长本事、越能够成就事业;第三,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基层干事创业会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和种种不如意。你有满腔的热情,你抱着非常良好的愿望,不一定能赢得掌声赢得喝彩,往往还有可能遭到别人的猜疑,引起很多的非议,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人的意志的时候。自己能否坚定信念,把握好方向至关重要,要靠理想、靠真诚、靠实干,用最执著的信念、最积极的心态、最乐观的精神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是一个相当艰苦、艰难的过程,但也是成才、成功的必由之路;第四,要时刻保持刻苦学习的作风和劲头,把基层当成学习锻炼的大学校,坚持联系基层工作实际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观念、总结新经验,坚持向基层实践学、向基层群众学、向基层干部学。”

  监督检查岗位的坚守与责任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北大第一村官”……吴奇修在荣誉和光环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更加低调与务实,更加勤勉与自律。他的能力开始在更多层面展现:冷水江市市长,团省委书记,省粮食局局长,湘潭市市长……不同职务的历练,让他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他经受住了重重考验,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30年前,吴奇修通过参加高考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时,满怀喜悦和憧憬;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领到“毕业证”后,满怀热血青年的激情与理想又申请去最基层工作;24年后,他第二次进京,这次是由组织安排交流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这既是机遇,更是考验。作为十几年前组织倡树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老典型”,在湖南干工作更加顺手,发展前景也被看好。交流到财政部工作,进入全新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虽然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方面存在的不便对于长期在基层和艰苦环境工作的他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尽快熟悉业务也不太难,最难的是融入这里的人文环境:人要一个个去认识,尤其从相互认识到相互认同可不是短时期可以做到的,何况他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平级交流到这个人员相对很稳定的部门,并要管理财政部分布在全国35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正司级派出机构——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的业务工作,一千多双陌生的眼睛以各种心态审视着你,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很大的压力。但多年来他信奉这么一个理念:相信组织。既然组织从众多合适人选中遴选上我,是对我的肯定、信任、关爱!我只有愉快地服从,安心地工作,全身心投入,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不辜负组织和人民的厚望与重托。这些年来,吴奇修的工作岗位多次变动,有的时候因情况紧急,组织决定后的第二天就要求到任,他从不讲价钱、提要求。不管在哪里,不管干什么工作,不管有多苦多难,他都满怀激情真正去热爱所从事的工作,用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去面对和克服困难与挑战,更自觉地融入到干部群众中去,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并且在工作的付出和收获中感受到乐趣,激发出潜力。

  现在吴奇修在财政部监督检查局长的位置上已经兢兢业业工作了近三年,他和局里一班人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重大财税政策以及财政中心工作,进一步发挥财政监督在保障中央政令畅通、促进财税政策尤其是民生政策落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整顿规范财经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他笑言,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工作,但他觉得这是职责所在。

  他直面各种压力和尴尬,坚持寓监督于服务,以监督促发展,确保中央政令畅通。通过开展财政监督,发现财税政策在各地各部门、各行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帮助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反映问题,认真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各项财税政策及时“接上地气”,避免“水土不服”;同时,发现财政政策层面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效推动财政改革发展事业上水平、上台阶。有的报告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

  在北大经济学院100周年院庆杰出校友论坛上,在母校数百名精英的注视下,吴奇修说:“我认为,一个人始终有一种理想主义情怀,证明他的内心是坚强的、向上的、阳光的、善良的,他即使在功名利禄诱惑和强力压制下也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放弃良知、不会出卖灵魂、不会同流合污;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能坦然面对误解、非议、挫折、打压,融入平和、平凡、清苦的生活,做到不管多苦多难也不言弃、不言悔、不言苦,把坚持理想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一心一意去坚守,一步一步去奋斗,一点一滴去积累。”

  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情怀

  坚守理想主义不易,但是他更信天地之间有正气。他也明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要求所有人都有理想信仰,都能坚持理想信仰,但他笃信:知识分子应该有点精气神。2004年他在人民网接受访谈时坦言:“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做官是一阵子的事,所以我认为真诚是立身之本,实干是创业之基。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如果你连真诚都做不到,你就不可能对党忠诚,不可能对同志忠诚,也不可能对百姓负责,在短时间内,投机取巧,也许能够得到好处,但最终总会摔跤的。所以,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在其他的时候,我都坚持以诚待人、绝不言悔。”

  他的业余生活很简单,基本就是饭后散步和看书,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工作三年来,他写过专业性文章若干篇,牵头完成《财政监督体制研究》,他始终奉行自觉学习,知行合一。北大未名湖畔的精神滋养,还有他最钦敬的经济学界泰斗陈岱孙老先生——只上过他七次大课的吴奇修却用一辈子去怀念他。陈岱孙对吴奇修的影响是“做人”、“做大写的人”——这些都镌刻在他内心,丰盈着他的精神世界。

  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亦有脚踏实地的苦干。近三年来,财政部监督检查局的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的要求落实得井井有条:坚持依法行政,注重机制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和勇气力推财政法制建设;组织做好财税政策落实监管工作;全面推开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综合财政监管工作;把有限的财政监督力量更多地用到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重点领域;组织开展教育、社保、住房保障等资金管理和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全面加强与改善监管方式,突出监管重点与绩效等等,得到地方政府、基层单位的认可与好评。

  在北大经济学院100周年院庆杰出校友论坛上,吴奇修说:“我从没奢望过什么,事先也没有任何人承诺过我什么。我当初只是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农村基层实践,做出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也做好了可能一辈子在基层和农村的思想准备。假如进行所谓的‘人生设计’的话,我想这么多年来很可能会离这种设计渐行渐远,因为功利心太强的‘聪明人’是难以承受10多年在最底层干事创业所必须经历的清贫、挫折和艰辛的。我很庆幸自己能始终保持理想主义的情怀,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现实社会中艰辛打拼,虽难免磕磕碰碰,但也自得其乐地一路踏实前行。”他用自己的实际经历为年轻人树立了一个榜样。而他的个人经历,也恰好是中国梦的一个现实版本:如果够努力,如果有坚守,胸怀人民,内心坦荡,扎实奋斗,从容前行,终究会赢得多彩的人生。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5日 00:1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