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遵义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遵义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发端于2001年,形成于2008年。三年多来,遵义各地高举“服务”大旗、抓住“致富”总纲、奔走“共富”之路,基层党组织正在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社科院遵义研究基地课题组完成了7万字、厚达69页的《始终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核心任务》——遵义市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研究报告。

  2012年1月12日,省委书记栗战书在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这一研究报告,主题好、有深度,所提建议有针对性、指导性,对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探索、创新、实践和推广意义……”

  阳春三月,我们行走在黔北大地,所见所闻,让人备受鼓舞、让人深受启迪。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真正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挥动一面旗,映红一片天”的作用。

  点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唐书浪是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的支部书记,远近闻名的能人,初通畜牧兽医知识,按乡亲们的话说是“割猪骟牛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担任村支书10年,硬是摘掉了省级一类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人均纯收入每年600元的递增,一个过去民心散、治安乱、风气差的村子在他的治理下扛回了司法部、民政部表彰命名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牌匾。

  在遵义市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中,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唐书浪一样的能人。

  遵义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已经走过3年多的历程。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现在又在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不菲成绩。

  赤水在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之初,就明确提出“三服务”的落脚点在服务发展,根本点是让群众增收。服务是赤水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旗帜,增收则是赤水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总纲。在那里,我们看到的是上上下下都在主动找项目,鼓励上项目,动态扶项目的场景;看到的是创业带富优惠政策的落实,看到的是“干部e校”向群众传播种植养殖技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知识,不断提高群众增收能力的现实。

  余庆县敖溪镇官仓村几年前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为扔掉贫困村的帽子,2008年3月,村支两委想出了个“奇招”:村民创业不是差钱吗?那好,村里就来个“不差钱”的办法,搞了个“诚信党员信贷服务站”,由村委会出面联系村里的党员,以党员的诚信作担保,由信用社向“差钱”的乡亲们贷款创业。“诚信党员信贷服务制度”不仅解决了农村信贷利息高、发放额度小等问题,还大大节省了办理时间。对此,养殖户祝勇十分感慨:“以前办过贷款非得花个十天半月的,现在不到十分钟就搞定。没有党支部和党员的帮助,我家哪能拿到这一大笔贷款啊!”

  2008年以来,官仓村农户累计向信用社贷款1300多万元,“信用户”到期还款结息率达100%,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信用村”,还一举摘掉贫困帽,成为当地的小康村。

  遵义市在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过程中,正在用自己的实践诠释“共同富裕”的真谛。

  孟玲是仁怀市鲁班镇的返乡创业党员,她通过发展订单鞋面编织,带动了6000多名乡亲脱贫致富,她自己也先后获得遵义市农民工创业之星、贵州省十大杰出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10多项光荣称号。谈起孟玲,村民陈明惠用最朴实语言表达了感激之情:“如果不是搞鞋面加工,我肯定现在都买不起房子!”和她一样靠鞋面加工挣了钱的农村妇女,在鲁班镇周边就有好几千人。

  “大手牵小手,风雨中同舟”。仁怀市在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过程中,以“党员承诺”、“支部共建”、“一帮一”扶贫助残等为载体,让先富起来的、有帮带能力的党员与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带动困难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全市建立了320万元党员创业带富基金,实施了43个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组建了创业带富指导员队伍22支,先后建立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和党群“1+3”创业带富工程示范基地14个,青年创业带富工程示范基地6个,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示范点50个,培养“双带”科技示范户2500户,带动3万农户走上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共富道路。

  挥动一面旗

  映红一边天

  人勤春来早。湄潭县黄家坝镇合同村的会议室里坐了满当当一屋子人,村民代表集体诉求会正在激烈地进行着。

  乡亲们把家家户户的意见和要求一并收拢后,在村里的诉求会上提出。在常人看来,不少意见十分尖锐、有的要求也不尽合理。

  村支两委会的干部始终认真倾听着,并一一答复。最后,大部分乡亲满意而归。走进合同村的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正在分类整理村民们需要村里办的事,有行政审批、婚姻登记、身份证办理等等。郑传波说:“群众要办事,只需要提供相关材料就行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了。”

  湄潭县委组织部的同志说:“湄潭县每个村都建立了村民集体诉求制度,一般每个季度一次。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一来老百姓的诉求我们要认真倾听、要尽力解决,二来也搭建一个老百姓‘发牢骚’、释放压力的平台。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效果很好,不仅维护了稳定,也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遵义市在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中,逐步完善了村支两委民主协商制、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制,村民主评议监督制。对涉及全村经济社会及民生方面的重大事项,采取“一事一议”,实现了村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尊重了群众意愿,发扬了民主。

  凤冈县将村级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职能明确定位为指导、服务、监督、支持与对重大事项的提议,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议事制度、村支两委民主协商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制度和民主评议监督制度等“四制”为抓手,制定了自治组织的议事决事规则,规范了运行程序。龙泉镇西山村实行“议事事项公开、决议内容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规范运行程序,村民反映:“以前村里组里的事都是干部说了算,老百姓是懵的,现在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我们自己选出来的群众代表来研究决定,我们觉得相当公正,我们发展、低保、修路都由集体决定,大家心里都有本明白帐,群众心服口服,工作起来效果也好。”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村支两委班子和带头人的“公推直选”和“海选”,将一大批农村党员中的能人和致富能手选进了领导班子。复兴镇两路口村的唐书浪,就是“海选”中当上村委会主任,再当上村支书的。湄潭县核桃坝村的陈廷明,是在“公推直选”中当上村支书的;上任后,他带领全村人通过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等多种途径实现经济总产值56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30余万元……遵义农村的一大帮领头人,无一不是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中走上前台,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在近期开展的“支部晋级创先进,党员晋星争优秀”活动中,全市结合“部门帮县、领导联乡、干部驻村”工作的开展,将选派干部“帮县联乡驻村”与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党建扶贫、“四民社区”、“四在农家”、移民搬迁、计生攻坚摘帽、项目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从市直机关、部门,省、市驻遵义行政企事业单位选派了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干部,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分别至少有一名省直、市直或县(区、市)直机关干部驻村,243个乡镇(街道)均有处级干部联系帮促。据统计,全市共有省、市、县三级派出的3166名干部到基层开展帮县、联乡、驻村工作,其中帮县厅级干部52名,联乡县(处)级干部472名,驻村干部2642名,覆盖了全市243个乡(镇、街道)和1976个行政村(居、社区)。除省直机关下派干部外,该市派出2992人,其中市级干部帮县38人,处级干部联乡453人,其他干部驻村2501人。目前,全市召开座谈会1634余场(次),入户走访150万余人(次),组织群众参与测评300万余人(次)。党支部参与率达到100%。摸底调查亮家底,分类定级争优秀,一场精彩的嬗变正在红色遵义铺展开来,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处处呈现“比学赶超”、“争先发展”的生动局面。

  一面鲜红的党旗,让全部的力量为之凝聚;一面鲜红的党旗,为发展的道路指明方向。

  省社科院的调研报告将遵义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重要成效阐述为六个“新”,即,创造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新形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党建新格局、构建了党建服务发展的新形式、推动了基层民主的新发展、整合了社会管理的新资源、找到了凝聚民心的新途径;又将遵义的基本经验概括为:立足当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想解决的问题;着力发展,在处理好“两个硬”的关系中坚定不移地大胆干;着眼民生,在化解社会矛盾中不断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放眼未来,在畅通诉求渠道中巩固和发展执政的民心民意资源。(邹 杰 记者 杜兴旭)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7日 17:06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肖志刚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