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时代先锋】“大庆新铁人”李新民的中国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黑龙江大庆石油管理局李新民。CFP供图

  46岁的李新民,黑且瘦,个头中等。但是,他有一个称号叫“铁人”。

  常有人拍拍他略显瘦弱的肩膀,问:铁人究竟是“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他总是默然一笑。

  实际上,答案就在李新民的履历中:他扎根大庆油田16年,海外开拓创业7年。

  答案在一座又一座拨地而起的井架中:他带领钻井队,立起井架900多次,率先突破钻井总进尺250万米,相当于钻透了283座珠穆朗玛峰。

  答案在铁人王进喜精神、大庆精神的血脉中:在国人耳熟能详的铁人王进喜1205钻井队,他从一名普通钻工,成长为第十八任队长,井打到哪里,就把铁人精神传递到哪里,在海外树立起中国石油铁人的崭新形象。

  如今,李新民是中国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哈法亚项目部经理兼钻井二公司DQ1205钻井队队长、党支部书记。胸前挂满奖章的李新民,总是习惯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而熟悉李新民的人,更喜欢称呼他——大庆新铁人。

  铁人真铁胆

  1990年,23岁的李新民成为大庆石油管理局1205钻井队的一名钻工。

  刚进入1025钻井队,瘦弱的他每次打大钳都扣不上钳框,“去一边歇歇吧!”老师傅的话让李新民窘极了。此后,他一个人在钻台上练习打大钳,胳膊抡肿了,弯不回去,他还一次次地抡着。

  16年的艰苦历练,李新民锤炼成铁人的筋骨——他成长为1205钻井队第十八任队长,接过了老铁人王进喜的接力棒,那股不向困难低头的劲头,也如同基因一般,植入李新民的血液里。

  一次施工中,钻机的油壬突然刺漏,如同人的动脉划了道口子。李新民带着两个队员爬上井架,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徒手抡大锤,砸了半个小时才修好。李新民的双手粘掉一层皮。他笑笑说,这和当年铁人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没法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甩掉贫油帽子的铁人王进喜有一个梦想:“把井打到国外去!”

  1993年,中国石油开始走出国门,闯荡海外。面对新挑战,李新民说:“艰苦的地方才有石油,危险的地方才有市场。我就是干这行的。只要有石油,再危险的地方,也得往前冲”。

  2010年10月,李新民踏上硝烟还未散尽的伊拉克。他被选派到哈法亚油田,负责大庆油田公司在这里的钻井项目。

  那天,一走出伊拉克巴士拉机场,李新民就穿上了20多斤重的防弹背心,戴上沉甸甸的钢盔。在端着冲锋枪的安保人员护送下,他们一行人坐上防弹汽车。到了井场,李新民感觉就像进了碉堡,布满铁丝网、壕沟、防弹墙,这些在电影里出现的景象,真实地在他眼前上演。

  在海外,李新民曾3次直面冰冷的枪口。这些可怕经历,李新民从来不敢跟家人说。直到有一次,李新民回国作报告时,妻子王伟才听到他经历的种种危险,吓得腿发软,心脏“怦怦”跳,很长时间站不起来。

  用妻子的话说,李新民就是“胆子大”。当初李新民提出要去伊拉克,全家人反对。但没人拗得过他。

  “去海外打油,为国争气”。李新民的决心硬得像一块铁。

  李新民80多岁的母亲问他:“伊拉克这么危险,你为什么非要去呢?”李新民跟老母亲解释:“如果我不去,别人也要去。是不是这个理儿?”

  当初,李新民跟家里人说“就出去3年”。可是,从苏丹到伊拉克,左3年右3年,眼看着又是一个3年,他的足迹还在海外奔波跋涉。

  铁人大锻造

  真正走出国门的那一天,是值得骄傲的时刻,也是铁人海外锻造的开始。

  2006年2月,李新民带着DQ1205钻井队,义无反顾地踏上海外拓荒之路。他们闯荡海外市场的第一站——被称为“世界火炉”的苏丹。

  2月的大庆,滴水成冰。李新民一行人穿着棉衣棉裤上了飞机。一路上,温度不断升高,他们开始不停地脱衣服,走出飞机场的一刻,灼人的热浪向他们袭来,短袖衬衫很快拧出水来。

  然而,等中国石油钻井设备运到苏丹港的时候,李新民的心却“拨凉拨凉的”——运输船甲板上所有朝外摆着的门房,全都没了门;设备的包装上挂着盐粒,很显然是被海水浸泡过。运输船在南海遇到了风暴,设备差点被扔到海里去。

  “要火速清关!”等待他们的工作是清理500多个部件、上百吨设备和上千吨钻具。

  李新民急了,满嘴起泡,牙龈钻心地疼。“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年老铁人王进喜的呐喊,穿越时空,撞击着李新民的胸口。

  那段时间,李新民和队员们吃住在港口,饿了啃几口干饼,渴了喝几口瓶装水,他的铺盖卷儿很少打开过,能裹着衣服睡觉都是奢侈。

  终于,李新民和5名队友,只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清关。在苏丹港创造了用时最短、人数最少的清关纪录。

  铁块扔进了火炉里,磨砺却刚开始。李新民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3台柴油发电机,有两台被海水严重侵蚀。猩红的铁锈爬满了发电机的表面。此时,距合同规定的开钻日期只有14天了。

  当时,最现实的选择是,李新民和队员带着这些损坏的铁家伙回国,修好了再回来。这也意味着,1205钻井队在国外井架都没立起来,就要卷铺盖走人。

  铁家伙坏了,铁人站出来。李新民心里那股“不服输、争口气”的犟劲儿冒上来了。顶着苏丹如火的烈日,李新民开着皮卡车,冒着被流弹击中的危险,3天跑了上千公里,终于找来一台待修的发电机,改装调试后如期开钻。

  苏丹的自然环境令人生畏,几乎每天都是50多摄氏度的高温,从早到晚“蒸桑拿”,李新民和队员们每天喝十七八瓶水,都不用上厕所。更折磨人的是足有大半个拇指长的蚊虫,从人的身上爬过去就是一溜水泡,就像热油星溅到人皮肤上,火辣辣地疼。

  在这里,钻井时喷出来的泥浆,可以达到120摄氏度。李新民开玩笑说:“会闻到猪皮烫开的味道。”现在,李新民的脸颊和脖子还是红红的一片,有人打趣,这是“真正的苏丹红”。

  比合同规定的日期提前一天,1205钻井队打成了在苏丹的第一口油井。李新民这个铁打的汉子,不禁热泪长流。

  铁人新传奇

  中国石油工人在海外市场创业,最难过的是语言关。沟通困难和文化差异,像一条栅栏,横亘在很多海外创业的石油人面前。

  从2000年开始,33岁的李新民学起了英语。可是,对于只是中专毕业、工作忙碌的李新民来说,学英语真是“比打井还难的事儿”。他别无选择,和英语较上了劲儿。

  李新民把机器设备、材料和各种工序的英语单词和句子,写在小手册里,放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读和背。

  刚到伊拉克时,外方监督阿齐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上班时总有一帮中石油人跟着,口中嘟嘟囔囔,手上比划不停。后来他才知道,是李新民领着钻井队员跟在他身后练听力,一时间哭笑不得。晚上,李新民常常在念念有词中睡过去,那是他在背英语小故事。现在,他操着“东北版英语”,能自如地与外方人员对话交流。

  “过完语言关,再过观念关”。中国石油进军海外市场起步晚,西方石油公司占据着相对领先的地位。李新民暗下决心:1205钻井队队在国际市场,“不仅要打好井,更要叫响品牌”。

  最初,中国的技术标准不被认可。在伊拉克一个地块打井作业时,地面连续五次漏塌,不得已,甲方让李新民钻井队上阵,结果他们只用4个小时,手到病除。在一旁的伊拉克方监督记了满满两小本笔记。

  李新民所带领的1205钻井队,在海外石油舞台上,逐步拥有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实现了由单一井向多种井型、由速度向效益的跨越,不断刷新属于中国石油的新纪录,令国际石油巨头们刮目相看。

  2007年2月,1205钻井队所在的苏丹3/7区块,准备推广水平井,需要一支钻井队挑大梁。最初,甲方没想把这个事关苏丹石油公司战略决策的任务交给中方。讨论了几天,甲方最终决定,把这口井交给李新民的队伍。当时,作业部总裁扔下一句话:“李经理,如果这口井打废了,至少有两个人要离开苏丹,一个是我,另一个就是你!”

  李新民争的就是这口气。结果,比甲方要求提前11天,他们完成了这口意义不同寻常的水平井,被誉为中石油海外市场的“功勋井”。

  功勋井不止一口。进入苏丹市场5年,1205队共创出当地23项高指标、新纪录。这支来自中国大庆的铁人队伍两次拿到苏丹政府颁发的代表钻井最高荣誉的“钻井杯”。

  在距离老铁人王进喜塑像几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无论是在苏丹,还是在伊拉克,人们知道,有一个中国石油工人,李新民——Mr Li,“就像铁人一般”。

  当别人称呼自己“铁人”时,李新民会有些不好意思,略显局促地说:“比起铁人老队长,我这算什么?”

  从老铁人王进喜到“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再到“大庆新铁人”李新民。用大庆石油公司党委书记姜万春的话来诠释,三代铁人身上的“爱国情怀、创业精神、求是态度和奉献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记者 崔丽 陈璇)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4日 07: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