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最美基层干部韩丽:“外来媳妇”谱写村官传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作为一名村支书,论官职没有品级,论俸禄难以富贵。但你一旦选择了,就要有干出个样来的坚强决心!”韩丽这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49岁的韩丽,17岁到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麻纺厂当工人,21岁嫁入朝阳村。2000年麻纺厂倒闭,时任厂长的她,一夜间变回普通农村妇女。

  “赋闲在家半年后,我搞起了乌鸡养殖,年收入超过10万元。没想到,2004年,镇党委的一个电话,再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韩丽回忆说,“电话里说,朝阳村干了30年的老支书要退休,让我作为候选人之一参加换届选举,竞选演讲就在一个小时后开始。”

  20多天竞选下来,这个“外来媳妇”却在5名候选人中胜出。

  总结原因,韩丽说得坦诚:“因为我承诺要带着村民致富,想办法筹钱,给村里修桥、修路。”

  摘掉“特困”帽子

  2004年3月,韩丽走马上任。当时,朝阳村欠外债130多万元,人均收入不足3500元,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

  如何带领村民致富?韩丽决定先从自己熟悉的乌鸡入手。

  她挨家挨户动员,借钱给村民买鸡雏,传授养殖经验,短短一年,就有26名党员被韩丽“发展”为首批乌鸡养殖专业户。

  2010年,朝阳村生产的乌鸡蛋,正式被注册为绿色农副产品,远销周边地市。不久,全村乌鸡养殖户达到100余户,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18万元。

  2006年,经过考察,韩丽决定实施稻田养蟹项目,但却遭到村民反对:“稻田里养螃蟹,不能打农药,大米肯定会减产!”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韩丽就先在自家试验。一年后,村民们惊讶地看到,试验田里产出的无公害大米卖到了24元/公斤仍供不应求,螃蟹也被抢购一空。

  8年苦心经营,韩丽创造了村民眼中的奇迹:全村年生产总值增加到8300多万元,人均收入提高到9870元,成为县级首富村、市级明星村。

  真情化解阻力

  朝阳村是2003年由一个朝鲜族村和一个汉族村合并而成的。韩丽上任伊始,面对的另一难题就是:村民因文化不同,存在一定隔阂。

  “要想赢得少数民族村民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必须用真情关爱村民、服务村民。”韩丽开始补习朝鲜族民俗知识,朝鲜族村民家中每有婚丧嫁娶,她都第一时间按照朝族风俗参加;朝鲜族村民遇到困难,她也能够给予恰当的帮助。

  2003年夏,一场大雨将朝鲜族村民李永浩家的土坯房冲塌。雨停后,韩丽把自家价值5000多元的红砖、石头、木材拉到李永浩家,并协调民政、残联等部门争取到3000元扶贫款,她带领村民上山伐木,组织村民出义务工,在短短两周时间里就为李家新建了一座砖瓦房。

  如今的朝阳村,已成为“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村”、“全国精神文明村”。

  倾情关注民生

  “泥泞路、土井水、旧草房,村容不整,道路难行。”这是9年前朝阳村的写照。

  当选村官后,韩丽首先瞅准“村村通”政策,积极争取资金。不到一年时间,6条高标准水泥路贯通全村,并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

  韩丽主政之初,村委会是借用的两间小平房,家当仅有一张磕掉漆的办公桌。村上渐渐富裕后,很多人以为韩丽会先修村委会,没想到,她把钱先用到了村小学的修缮上。

  9年来,韩丽累计筹集资金1500多万元,新修桥涵5座,修建标准公厕350个,安装路灯110盏,设置垃圾箱200多个,植树2万余棵,并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大型沼气池、图书阅览室……(记者 彭冰 实习生 李一平)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6日 09:53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