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吴小闹”的两次人生转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曾经的农村淘气娃,靠20多年打拼成为建筑公司老总;2007年,为改变家乡面貌,他毅然放弃高收入,回乡担任村党委书记——

  吴廷权(右二)给老党员们介绍村里“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 记者 罗静雯 摄

  江津区李市镇大桥村有一位“传奇书记”,这让70岁的村民周辉容很自豪。

  6月1日,周大爷到镇上办事,恰好遇到了原大桥乡党委书记邱坦银,几句寒暄后,话题就绕到了村书记身上:“真没想到,当年的‘吴小闹’干事业还真是把好手,回村也干得有模有样,还是你当年看得准!”“现在不说我替他吹牛了吧?”邱坦银笑呵呵地说:“他小时候是淘气点,但生意做大后,带了不少同乡一起搞工程。我就相信,他回来能带着乡亲致富。”

  周辉容和邱坦银口中的“吴小闹”,就是大桥村党委书记吴廷权。

  这个土生土长的江津娃,20多年前南下广东,靠勤劳和智慧成为一家建筑公司总经理;5年前,他辞去高薪工作,毅然回乡当了“村官”。

  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大桥村,完成了江津区第一个村级公路白改黑工程。每月逢三、六、十的赶场天,收购生猪、肉兔、家禽、莲藕等农产品的车辆,源源不断开进村里,当地农民不出家门就能挣钱。

  长本事的“吴小闹”回乡了

  周辉容是看着吴廷权长大的,“穿开裆裤时就淘气,长大点更闹得不行,我们都管他叫‘吴小闹’。”不过周大爷没想到,当年的调皮娃会成为“大老板”,更没想到赚钱后,他又回到了村里。

  “我当初决定回乡当基层干部,并不是一时冲动。”面对周大爷的疑惑,吴廷权说。

  2007年5月,江津区领导到沿海走访外出创业的乡亲。座谈会上,吴廷权谈了对家乡发展的思考,时任区委书记的王国富鼓励他回乡传授致富经。

  “当年离开老家时两手空空,路费都是用桌椅板凳和床换的。”吴廷权说,20多年打拼下来,自己富了,但家乡仍然没有摆脱贫困的阴影,“自己一个人创业,一年能赚几百万,如果回乡带出几十‘十万元户’,创造的效益会更大。”5个月后,吴廷权不顾妻儿的反对,毅然辞职,回乡当起了月薪480元的“村官”。

  吴廷权想干出一番事业,上任之初就规定,村干部要定期“坐班”,方便百姓办事。他给“两委”班子成员排了班,凡是赶场天,村两委会成员和各组组长必须留在办公室接待群众。他还自费印制“连心卡”发放到每家每户,上面注明自己的手机号码,24小时开机,随时处理群众诉求。

  2009年8月一天傍晚,村里养鱼大户刁坤志心急火燎打来电话:“吴书记,天气太热,我家鱼塘的鱼翻塘了,有好几千斤,这可怎么办呀?!”吴廷权立马搁下饭碗,四处打电话找朋友联系鱼贩子。找到人后,又开车去主城接对方。好说歹说,鱼贩子终于收了4000多斤眼看要“洗白”的鱼,为刁坤志挽回1万多元损失。

  事后那位朋友说:“鱼贩子之所以答应收鱼,完全是被吴廷权的热情感染了。”

  修公路,村民出小头他出大头

  道路交通一直是大桥村的短板。 作为江津区24个山区村之一,大桥村8000多号人出入基本坐摩托车。村民雷开云等人开摩托过河上窄石桥时,曾不慎栽到河里摔成骨折。没有路,村里农副产品都靠肩挑背扛往外送,难以形成种养殖规模,经济也一直上不去。

  “路必须得修!”吴廷权一家家做工作,发动村民筹资。他向村民许诺,每人出250元,大头由他想办法。那段时间,吴廷权四处奔走,到区里争取资金,找朋友进便宜石子,向银行申请贷款……村里最终筹到360多万,一年内修起了60多公里村级公路,建起两车道宽的水泥桥,货车直接开到了村民家门口。

  路修好了,吴廷权的体重,也从刚回村时的187斤减到160斤。

  “路一通,买卖也好做了。”村里的养猪大户彭世全说,以前抬一头猪出去,人工费要100元,“现在直接拉上车就行,省力省心赚得又多。”

  有了路,吴廷权开始动员村里其他外出打工成功者返乡创业,把在云南从事建材生产的任世才请回大桥村发展规模淡水鱼养殖,把在贵州从事苗木生产的黎光华引回来建设苗圃基地……3年时间里,他就成功引回大小17个老板,投资1000多万搞种养殖业,不少村民就近就业,进一步盘活了当地经济。

  大桥村发展蒸蒸日上,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也水涨船高。2007年全村有270多个党员,平均年龄64.4岁。5年里,村党委新发展了36名党员,全部是40岁以下的新鲜血液,学历基本在中专以上,党员平均年龄降到了50岁。这让吴廷权对未来更有信心了,“有了这支生力军,今后我们会为老百姓创造更多致富机会。”  记者 罗静雯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5日 00:04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