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西安新城区咸东社区党支部先进事迹记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新城区咸东社区党支部先进事迹记事(图)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对生活在新城区韩森寨街道咸宁东路社区0.5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2400余户7200余名居民来说,尽管他们各自的家庭千差万别,但他们却都有着温馨、和谐、愉快的幸福生活。而这份幸福生活的基础,既在于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社区,更在于党的旗帜在这里分外鲜艳、党的基层组织在这里特别坚强。咸东社区党支部,为咸东社区的居民开拓出源源不断的幸福源泉。

  幸福和谐“半日游”

  “骆华!骆华!麻烦你替我取一下退休工资。”3月28日一大早,家住咸东社区27号院的骆大妈像往常一样去晨练,刚下楼就被腿脚不大灵便的王淑云老人叫住了。“没事,包在我身上了。”代取工资10多年了,骆华每次都这么说。

  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家属院的健身广场晨练,骆大妈一点也不“胆怯”,热情地和熟悉的伙伴们打着招呼。“在我们社区,只要是各单位可以共享的资源,所有社区居民都可以使用,会议室、健身广场、图书室、阅览室我们都可以随便去……”她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骆大妈正要走,陕西新瑞办公家具有限责任公司的党支部书记张赞和追了上来:“帮忙给宏政捎个话,就说咱厂里又来了一位业务骨干,让他帮忙把孩子的上学问题给解决一下。”那口气,没有一点求助的意思,因为他十分清楚,这个忙宏政一定会帮的。

  “听吴国平说,最近老有些不三不四的人,设套骗老人的钱,你可要注意呢!”在银行取钱时,服务人员小马善意提醒,骆华笑着说,知道了。路过辖区洁丰洗染店,老板远远的就喊:“骆大妈,店里最近缺人手,你到社区服务中心给问问有合适的人没。”骆华满口应承下来。

  “要不是碰见你,我差点都忘记了,”见到社区驻地单位的水工、在职共产党员王育才,骆大妈一拍脑袋,“俺家的水管最近漏水哩……”“没问题,我中午过来。”王育才认领了社区党员义务服务岗,免费给社区群众修水管,骆大妈说:“一直是随叫随到,比掏钱请人还方便。”

  10点钟了,骆大妈一路小跑来到68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大楼里,听韩森寨社区服务中心的刘雅君大夫作居民健康自我保健讲座。讲座结束后,接着召开了社区及驻地单位党建联席会议,安排春季安全生产和防火防盗的事情。

  “我没事就爱往社区跑,唱歌、跳舞、学书画、扭秧歌……社区组织的这些活动让我的晚年很充实。”这是一个社区居民普通的半日,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咸东社区的和谐融洽,一种温馨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昔日咸宁不安宁

  咸东社区,位于西安市区东南处,一条宽宽直直的东西大道穿越其间。大道的名字叫做咸宁路,咸宁路分东、中、西三段,最东段的自然就叫咸宁东路。2000年新城区开展社区建设时,因辖区处于咸宁路东段,因此,就将这里命名为”咸东社区”。

  咸宁,咸宁,就是大家都祥和、安宁的意思。“咸宁”再加上一个“东”字,更使社区具有了特别的美好寓意。但美好的寓意并非就等于美好的现实,论起“自然禀赋”来,咸东社区并不具备天然或历史的优越,辖区范围内的红旗机械厂等12家驻地单位,大多效益不佳,甚至破产,因而给处在辖区内的家属区留下了为数不少的困难户和“牢骚人群”,再加上这里地处新城、雁塔、灞桥三区交界处和城乡接合部,情况自然复杂一些。

  “别说正常生产了,就是工厂已有的家当,也常常被‘梁上君子’盗走。一次厂里进了一车原材料,放在厂区,一夜间就被偷了个一干二净。”提起过去的治安状况,红旗机械厂副厂长郭群马直挠头。“刚刚从银行取出的1000多元,就被骗子们骗跑了。”居民王乐云老人提起过去,也深有同感。用这里居民过去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咸宁,咸宁,实在是不大安宁。”

  “退休了,想发挥一下‘爱管闲事’的爱好,都没有一个平台。开会、学习更是成了奢望。”省安装公司下岗职工、共产党员、如今在社区认领了“共产党员治安调解岗”的吴国平说着失去组织“缺家少靠”的心情。

  “你还是共产党员,怎么能讲这样的怪话呢。”“我这个党员每天最多只当8小时,下了班谁也不管了。”这是退休老党员,曾任韩森寨综合商店党支部书记的霍志芳给记者讲述八九年前批评一在职党员的对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辖区党员对社区党组织的期待。

  组织凝聚力的缺乏,同样影响着这里7000余名居民的和睦、幸福。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前这一个院子跟另外一个院子基本就是这种状态,退休了想找个聊天的伙伴都很难。”提起过去的“寂寞”,李玉华大妈这样说,“由于没有场地,每天晨练只好就在咸宁路旁的人行道上进行。大家聚在一起,也爱讲怪话、发牢骚。谁家有个困难、邻里间发生了矛盾,连个帮忙、调解的人都难找……”

  社区来了兀宏政

  提起咸东社区居民现在享受的这种和谐与幸福,总是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兀宏政。

  转业军人兀宏政,1998年10月到新城区韩森寨街道办事处工作,2000年7月任咸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上任伊始,面对一穷二白的社区,该从哪里“下手”呢?

  “以组织促服务,以服务聚人心”成为他的基本“施政”思路。在红旗电机厂后勤楼二楼借到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兀宏政和两位年逾七旬的退休老党员成立了社区党支部,从红旗电机厂和建材医院选举了两名居委会成员,社区党的凝聚工程和为民服务工程开始了。

  当时,一些驻地单位和领导对社区工作认识不请,认为社区无职无权,没有能力给企业和居民办实事、解难题。因此,对社区工作漠然置之。一些困难企业更是拒社区于门外,怕承担责任和义务。针对这种情况,兀宏政组织大家主动上门,到驻地单位、居民小区进行宣传,并印制了1000余份《致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一封信》进行发放,深入宣传社区工作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兀宏政趁热打铁,因势利导,通过举办社区知识讲座,聘请学者做社区建设专题报告,把社区的概念、范围、地位、作用等相关知识编辑成册,向驻地单位和居民散发,教育大家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逐步消除居民的“社区无用论”的误解。

  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老年节”来临之际,在社区没有活动经费的情况下,兀宏政自己拿钱购买了月饼、水果、饮料,组织社区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召开“中秋节社区老人茶话会”,王树生老人在会上动情地说:“我88岁了,第一次参加社区举行的老人祝寿会,大家欢聚一堂,共庆节日,我心情非常激动,社区就是好啊!”

  通过这些活动,拉近了社区与居民思想上的距离,融洽了感情,使驻地单位和居民群众对社区由不明白到明白,从不接纳到接纳,提高了对社区党组织的认知度和归属感。

  “这是7000余名住户共同的家,20多平方米的家也太小了。”有一天,社区党支部书记兀宏政忍不住抱怨。

  2001年8月,社区建设可以享受“星光工程”建房补贴的消息就像一针兴奋剂,让兀宏政久久不能平静。期盼已久的社区综合服务楼似乎就在眼前,他立马蹬上自行车忙碌起来,磨破了嘴皮子,几乎跑断腿,从驻地单位借了一块地,四处化缘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那时,妻子刚刚下岗,孩子才上小学,父母年老多病,经不住他再三软磨硬泡,咬咬牙拿出2万元转业费交给了他……

  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工程干干停停,时间一晃就是两年。时常有人到他家要账,最困难的时候,连给儿子交托管费的钱都凑不够了。“社区干部带着我们一起收破烂,卖了钱一人发一块肥皂。”回忆过去,徐宝老人眼圈发红。

  2003年,一栋上下三层68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终于竣工了,社区从此有了自己的阵地。在这个全新的舞台上,社区党支部一班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将党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

  一条红线聚资源

  “仓库里存了一些不太好卖的建材,你看啥能用得上就随便用。”陕西省建材工贸公司总经理张绍钦多年前的这句话,兀宏政至今记忆犹新。细细品味,其中有感动,也带给人思考。

  办公场地有了,但是通过怎样的载体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呢?在这个先天贫寒的社区,资源在哪里?人手又在哪里?党支部一班人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辖区不同单位的党组织就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共同资源。”针对辖区驻地单位多、在职党员多的实际情况,社区党支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建立驻地单位党建联席会,激活辖区党员资源。这成为社区凝聚资源的一条红线,使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有了共同的基础。

  红旗电机厂、派德公司、省建材医院、揽月楼宾馆等单位将图书室、活动室、健身房、健身广场等共3000余平方米场地设施向社区居民无偿开放,使社区党员活动和群众活动条件得以根本改善。各单位也发挥自身优势,整合闲置资源,在资金、场地等方面支持社区建设。

  社区党支部利用安装公司家属院临街的一块空地,筹资2万元,建立了咸东社区蔬菜市场,招商引进50多个摊位,增加了社区收入,安排了几十人就业,也解决了周围群众买菜难的问题;对省构件厂家属院内一长期废弃的浴池进行维修,通过承包经营重新投入使用,解决了社区群众洗澡难问题;利用红旗电机厂办公楼楼顶的平面场地,吸纳社会资金开办大众舞厅,受到附近群众欢迎。

  社区借助驻地单位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活动,演唱会、纳凉会、联谊会、文艺演出,寓教于乐,社区居民在一起其乐融融。尤其是“开放型党组织生活”,突出教育和服务党员群众两大功能,通过社区大讲堂、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先进社区文化,进一步密切了社区和驻地单位的关系,各成员单位交流和联系多了,优势互补了,社区的地位和作用也日显突出。

  通过构筑共驻、共建、共享的大格局,咸东社区解决了居民买菜难、洗澡难、健身难和开展活动难的问题。群众怨言少了,舒心多了,邻里之间相处更加融洽了。

  这里就是咱的家

  咸东社区有居民小区12个,居住分散,驻地企业普遍效益不好,下岗失业人员多,居民生活环境差,人口状况比较复杂。社区党支部一班人暗暗下定决心,要通过服务凝聚人心,通过服务造福居民,建设居民心里真正的家。

  综合服务楼里设置了各种功能,调解室、警务室、劳动保障工作室、低保工作室、图书室一应俱全,社区居民在这里可以享受“一条龙”服务,社区党校、市民学校、老年大学都安排在这里,这里经常是熙熙攘攘,俨然成了居民开展活动的主阵地和大舞台。

  “群众有需求,驻地挖资源,政府有倡导,社区来实施”,咸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

  社区多方协调,将安装公司沿街的约100平方米的门面房利用起来,又聘请了2名医护人员,增加了床位和部分必要设施,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着,为18名行动不便人员设立了家庭病床,医生护士上门服务,又对4名重症患者设立了呼叫服务,病人随时可以和社区服务中心取得联系,为其出诊。此举在当时影响很大,居民交口称赞,认为这是真真切切为居民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

  紧接着,社区利用红旗电机厂服务公司的150平方米门面房,成立了集家政职介、房屋中介、法律服务、助残服务、房屋修缮和对困难特殊群体上门服务等10多项服务项目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为下岗职工送去就业信息,进行法律咨询,调解邻里矛盾,为困难学生送去学习用品。只要是群众的困难,那就是社区的困难,只要是居民的反映,就必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

  困难群众的生活也牵动大家的心,社区党支部在区民政局和街办的支持下建立了“爱心济困超市”。积极动员驻地单位和社区居民援助物资,截至目前先后为90余名特困户、残疾人发放了价值万余元的生活必需品。

  于伯谦是红旗电机厂的下岗职工,下岗后几经挫折仍无事可做,生活保障成了问题,夫妻之间关系紧张。社区服务中心鼓励他自主创业,安排他免费参加创业技能培训,又帮他办起了“鸡汤面馆”,当他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又及时为他申请3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如今于伯谦的“鸡汤面馆”生意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舒心顺畅。

  “买菜、洗澡、看病、找工作、办低保……社区把能办的事情全办了,感觉真是太贴心了。”居民孙万江说。

  无私奉献光和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咸东社区党支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生活,无私的奉献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榜样的带动下,这几年社区里的志愿者多了,入党积极分子也多了。

  “我认领的是民情信息岗位,主要工作就是通过与居民聊天谈心,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有什么需要社区帮助解决的困难。”今年69岁,已经有40年党龄的霍志芳老人对记者说。

  “在职党员自愿认领社区岗位”活动,是社区党支部服务居民的长效机制,让党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通过每一名群众身边的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而生动、鲜活地体现出来。

  针对群众所需,社区设定了16种岗位供在职党员自愿认领,按照自愿、就近便利、择优选配的方式选定上岗人选,累计有318人认领了社区岗位。在社区内张榜公示党员身份,并注明党员特长、住址、联系方式,明确提出“有难题找支部、有困难找党员”的服务承诺。

  在长期开展的“共建一个家,共献一份爱”的帮困活动中,社区内每一个党员与特困户结对子,划分党员责任区、责任楼,使社区41户孤寡老人有了日常联系人。

  今年已经70岁的张桃英老人是社区里的活跃分子,她是老年大学的常客,经常参与集体活动,在她的印象中,“社区里不管谁病了,干部们都要上门看一看,逢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她说,“社区干部和大家亲得不得了,几天没到社区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社区就像我们的家。”

  居民张承才的老伴去世早,他退休以后独自照顾身有残疾的儿子,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每逢重要节日,社区干部都要提着礼品上门拜访,鼓励他们好好生活。老张逢人便说:“社区干部的收入不高,办公经费也很有限,但他们心里一直惦记着咱,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在听了社区党支部举办的再就业政策专题讲座后,孙万江说出了想申请政府小额贴息贷款创业的打算,在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贷款8万元先后办起了3家连锁面馆,不仅解决了自家的生计问题,还安置了7名下岗职工。

  社区党支部就用这种真情真爱将党的温暖送到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党员示范带头,拉近了社区与居民思想上的距离,极大地增强了社区党组织工作的凝聚力、号召力和辐射面,现在,社区邻里纠纷有人调解,楼道灯不亮了有人更换,环境卫生差了有人清扫。社区居民纷纷争当志愿者,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支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社区,定期拆洗残疾人的被褥,到网吧里检查有没有未成年人上网,主动打扫居民院落卫生死角……“多给别人一点温暖,自己也感觉很开心的。”社区志愿者、入党积极分子骆大妈如是说。

  人人活得有尊严

  谈起自己患唐氏综合征的儿子张敏(化名),张妈妈几乎泣不成声。为了儿子,她和丈夫离了婚,跑遍了东郊也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收孩子。“我给儿子买了羽毛球,他想找小朋友和自己玩,结果连球拍送给了人家,也没有一个小朋友跟他玩!”张妈妈抱着委屈的儿子,母子一起痛哭。

  “现在我可以照顾孩子,可是我老了,孩子怎么办?我不能照顾他一辈子吧?”面对一个个智障的孩子,每一位父母都为孩子的将来发愁。

  自从来到咸东社区的智障人士康复训练机构“阳光家园”,张敏变得爱美了,喜欢参加活动了;李豆豆(化名)现在能够写日记了;王苗(化名)能唱歌了。看到孩子们亲手做手工画、剪纸画,花瓶里插着的丝网花,展柜里孩子们做的手链,用心感受孩子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家长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我们要让社区里的所有人都有尊严地活着。”社区党支部一班人在工作中时时这样自我鞭策。

  对待社区里的有犯罪前科人员,党员带头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思想上用心沟通,时间长了就成了好朋友,很多曾经的问题人员慢慢转化了。

  杜某曾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其弟弟因吸毒被关进戒毒所,父亲被气死,母亲离家出走,妻子回了娘家。2005年2月杜某刑满释放后,一时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社区党支部派人多次到妻子的娘家做工作,终于把妻子接回家,还一起动手帮他添置生活用品,资助夫妻二人在社区里开办了商店。现在,杜某不仅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还坚持用自己的经历教育他人。

  “娃他爸一直在住院,我根本就没有心思过年,眼看着快年三十了还啥都没准备,社区干部得知情况后提着年货就送到家里来了。”说起这些,56岁的姜阿姨泪水夺眶而出。10年了,爱人一直病魔缠身,一年光看病就花掉几万元,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真有点吃不消了。了解到他们的窘迫,社区干部主动帮着向民政局申请了临时救助。“社区干部把我家的事情一直放在心上。”姜阿姨说。

  2009年12月29日,27号院年仅35岁的杨某因病去世,这个家庭唯一一个男人的离去,让母亲和妹妹顿时没了主意,社区干部闻讯第一时间上门帮助料理后事,又是办理死亡证明,又是联系火化,匆忙之间也没忘记送来两个花圈。“多少年了,社区对我们的帮扶就没有断过,送炉子送煤,送米面油,元宵节还要送汤圆。”老人家说着说着哽咽了。

  “要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也要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去……”社区党支部书记兀宏政严肃地说。

  咱住咸东真幸福

  残疾人黄金顶,独身一人,患有严重的半身不遂,已在病床上躺了三年,行动非常困难。社区每周都安排人员走访看望,为他送去米面油,打扫清洗卫生。夏天热了,送去电风扇,冬天冷了,送去电暖器,还帮助他办理了低保和廉租房补助,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还定期给他换洗衣服,换洗被罩床单。就这样,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了。

  黄金顶的身体状况好转了,大家却发现他孤身一人日子过得很乏味,于是很快送来一台电视机。如今这台电视机成了黄金顶离不了的好伙伴。黄金顶见人就夸:“我无儿无女无爱人,是社区的党员像亲人一样地关心我照顾我,才使我不但活到今天,身体也一天天好转,要不是他们我就没有今天,我打心眼里感谢党组织。”

  这一桩桩,一件件,咸东社区2400多户居民家里都留下过社区干部和党员、志愿者为民解忧的真情故事,这些都永远地刻印在社区群众的心里。

  近年来,咸东社区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和谐社区的步伐,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党支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作用的发挥。居民社区生活丰富,邻里之间相处和睦融洽,打架斗嘴的少了,相互谦让的多了,互帮互助现象多了,损人利己的事少了,如今的咸东社区就像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这个只有0.52平方公里的社区,是“全国商业示范社区”、“陕西省文明示范社区”,曾被评为省、市“党建示范社区”和“西安市文明社区”,此外,还有很多各种各样数不清的荣誉,凝聚了社区党支部一班人的心血和付出。

  “奖牌擦得再亮,也不如把工作做好。”面对一个个耀眼的光环,社区党支部一班人却表现得十分平静:“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为居民服务是没有止境的。”他们深知,社区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居民的服务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百尺竿头放步行,在迈向未来的征途中,他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为建设咸东人的和谐幸福继续奉献光和热,真正构筑起人们心灵里的和谐家园。(记者崔晓刚)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2日 00:10 来源:人民网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