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砥柱擎天 ——记“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苏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开辟生命通道;

  在角逐激烈的演练场浴血拼搏;

  在考验重重的训练场苦练精兵。

  北京总队特勤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苏军入伍15年,扎根本职岗位奉献15载,努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成为特勤战线“排头兵”,彰显了一名特战队员的钢铁风骨,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今年5月,他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在部队中形成一股冲击波。

优秀共产党员苏军

优秀共产党员苏军

  战场危机四伏——直面生死亦坦然

  老兵苏军做梦也不会想到,海湾战争,那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居然与他扯上关系。

  2003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结束,伊拉克逐步恢复重建工作。经中央批准,外交部决定,我国原驻伊拉克大使孙必干带队前往伊拉克,完成驻伊使馆复馆任务,北京总队派遣官兵负责安保工作。

  受领任务后,总队在数万名官兵中进行遴选,其中,特别强调的“必须是党员”、“不是独生子”等意味深长的特殊要求和条件,在官兵中引起不小波动。

  谁都知道,此时的伊拉克,还处在战乱之中。然而,苏军却有一种难以扼制的激动。不是他对战争残酷的漠视,而是军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渴望。

  入伍以来,苏军参加各类比武,军功章得了不少,就是没有真正经受战火洗礼,总有一种缺憾。所以,他第一个递交申请书。接下来,严格的军政素质考核审查,苏军一路绿灯,很快入围。

  苏军如愿以偿地出国了,成为孙必干大使的“一号”贴身护卫。所谓“一号”,不仅要时刻跟随大使,妥善处置各种突发情况,还要在关键危险时刻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

  这是中国武警第一次走出国门担负类似任务。孙必干大使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带“保镖”的外交官。

  2004年2月9日,在6名武警的护卫下,我7名外交官乘飞机出发。由于军人的特殊身份和携带的武器,途经莫斯科时,经历了繁琐的手续。抵达约旦边境,约旦方提出两条要求:一是中国武警不得随身携带武器经过约旦,武器由约旦军方负责运送到约伊边境;官兵在约旦境内停留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2月15日,我外交人员与武警官兵,乘坐5辆汽车离开约旦首都安曼,驶上被称为“死亡公路”约伊高速公路,这是伊拉克与约旦之间唯一的通道。从安曼到巴格达全程1000余公里,道路两侧是茫茫无际的沙漠,火辣辣的阳光毒刺刺地炙烤着光秃秃的沙丘。50℃的灼热气浪,在沙丘上肆无忌惮地升腾穿行。

  战后的伊拉克危机四伏,公路上经常发生绑架、抢劫、爆炸、袭击等险情,行驶的汽车不得不搭伴赶路。中国复馆小组的车队与当地人的车辆搭伴行进,经过危险地段,大家默契地组成菱形编队,加速行驶,以防劫匪汽车冲进车队。

  至此,官兵才真正体会出,此行多艰险!

  2月16日,复馆小组抵达巴格达。此时,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已经被严重破坏,馆舍弹多处震塌,馆内物品也被洗劫一空。我外交人员和武警官兵只得暂时入住市区的曼苏尔饭店。

  这座20世纪80年代还堪称条件优越的五星级饭店,在国际社会对伊拉克的长期制裁中,老化的设施无法得到更新,加之战争中遭受迫击炮袭击,饭店已经千疮百孔,经常停电停水。偶有水流,也是黄澄澄的,无法饮用,即使用来洗澡,身上也会长出一排排红疙瘩。吃的是难以下咽的面包和黄油,没有绿色食品,缺少维生素,不少人患上了口腔溃疡,或严重闹肚子。美军在巴格达附近扔下2600吨贫铀弹,严重污染了环境,每次外出归来都会作呕,清洁鼻孔时,每每能擦出一堆黑色污染物。

  比起生活上的困难,执行任务时遇到的流弹和枪炮,要致命和危险得多。

2004年4月26日在伊拉克石油部与执勤美军合影

2004年4月26日在伊拉克石油部与执勤美军合影

  2004年6月1日,伊拉克临时政府宣布组成人员名单,孙大使应邀出席仪式,苏军和李亚光负责护送大使进入外交部,武好在汽车上留守。中午12时20分,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楼外突然传来“轰”的一声巨响,继而是脚下大地颤抖,大楼出现剧烈晃动,墙壁、屋顶的粉尘落在与会人员头上、衣服上和地上,沙沙作响。

  楼外,距离武好留守的汽车100米远处发生了爆炸,15人被当场炸死。武好立即掩护留守外交官隐蔽。不一会儿,两架低空盘旋的美军直升机飞临,卷起漫天黄沙,遮蔽了半边天空。

  会场内一片混乱,各国外交官和临时政府官员人人面露惊恐之色。混乱中,苏军和李亚光一前一后,将孙大使紧紧地围在中间,直到保护大使安全撤离。

  晚上,苏军正在为大家做饭时,妈妈急切地打来电话:“小军,今天那边又爆炸了,你没事吧?”

  “没事,您放心吧。”苏军狐疑,妈妈的消息怎么这么快?

  “你拍拍手,跺跺脚,让我听听你是不是好好的。”妈妈态度很坚定。

  苏军忽然想咧嘴笑一笑,他觉得妈妈提出的要求有些可笑,可是脸上的肌肉僵硬得有些不听使唤,连眼圈也莫名其妙地红了,眼前模糊一片,喉咙里哽得慌。

  原来,母亲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儿子在国外的情况,专门请人给家里安装了有线电视,每天干完农活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新闻。这位淳朴的农村老人,此刻最提心吊胆的就是万里之遥异国他乡的局势变化。

  “只有亲历炮弹擦肩的惊险,才知道战争的无情与残酷。”苏军记忆深刻的是,一次护送孙大使往见联合国特使,途经一处检查站。因为这里距离美、英军队居住的“绿区”仅几公里远,沿途都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事和隔离墩。检查站前,10余名雇佣军人持枪警戒,两侧岗亭里还有荷枪实弹的军人。

  大使的车辆通过刚刚检查,驶离检查站不足百余米,只听车篷外“嗖”地一声,一发炮弹几乎是贴着头顶滑翔而过。车厢内人人惊悚,神经收缩。继而,车后传来一声巨响。强大的爆炸气流的冲击下,大使的车辆原地跳动起来,车身出现了倾斜。坐在大使左侧的苏军,隔着车窗后望,检查站已经被夷为平地,浓烟滚滚,一片混乱。显然,有不少人被炸死。

  战乱的国度,生命如草芥。一次,我在伊拉克的8名公民被反美武装挟持,消息传回国内,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营救工作,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调动一切资源,千方百计解救被挟持人员。

  心急如焚的我外交官紧急与伊外交部、临管会、伊斯兰党、穆斯林学者协会、长老会等机构和团体进行斡旋,全力展开营救。大使的办公桌上摆放着6部手机,昼夜不停地联系交涉,终于打听到,人质可能藏在距离巴格达200公里的费卢杰市。这里位于著名的逊尼三角地带,美军曾在这里发动“屠城战”,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为了减小目标,方便行动,复馆小组决定,由苏军和李亚光保护大使前往接头地点谈判。

  “会不会是个圈套?”对于此行,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有人建议:录音留言,然后照个“全家福”。

  照片拍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心照不宣的一脸严肃。留守的外交官为大家送行时,更是眼含热泪。大家清楚: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救援组租用两辆当地人的面包车隐蔽前行,并关闭了所有的通讯设备。然而,当他们到达接头地点,却被告之:更换场地了。

  对方行踪神秘是有原因的。当时,伊拉克派系之间明争暗斗,随时可能引发意外;西方情报机构也在全力搜捕反美武装力量,一旦被跟踪,随时会有杀身之祸。

  6个小时,多次更换场地,七扭八拐的路况,官兵早已迷失方向,幸好有向导的指引。途中,不时碰到美军装甲巡逻车,间或有激烈的枪战声。最后,到达一处清真寺,大使入内谈判,苏军和李亚光以门前石柱为掩体,推子弹上膛,持枪警戒。十米远处,几名武装分子警惕地巡视,长袍内的枪支依稀可辩。百米开外的路口、对面的楼房内,也有人影晃动,显得诡秘而阴森。

  面对阵势,苏军反倒坦然了,与李亚光相视一笑,“看来,今天真的是凶多吉少。”

  此刻,时光像是凝固了,每一秒钟都似挟裹着千钧力量。谁也无法断定,下一刻会有什么突发情况。一旦出现意外,结局将十分糟糕,不仅人质无法救出,大使也难以净身而退。

  中国与伊拉克人民有着世代友好的悠久传统,中国政府历来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治主张,因此,即便是在战乱的伊拉克,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伊拉克人民心目依然是正面友善的形象。尽管政治博弈错综复杂,经过数小时艰难谈判,人质最终获救。随后,人质被迅速转移回国。

  此次成功解救人质的经历,还成为部分国家驻伊外交官竞相学习研究的范本。

  “置身异域险境,党就是人民的主心骨。”见证外交官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精神和不向困难低头的高贵品质,苏军对党“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有了更深地体验。

  在伊拉克战斗423天,苏军圆满完成267次外交活动随行警卫任务,接应被劫持人质2次,化解重大险情10余次,既经历过炸弹在身边爆炸的险情,也亲历过枪口指背的惊心,更感受过激烈交火的战斗场面,确保了驻伊外交官生命安全。

  回国后,警卫小组被国家人事部、外交部联合授予“外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总队党委树立警卫小组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英模集体”。

  当年,当兵第9个年头的苏军提了干。提干后的苏军,并没有最初想象的激情与冲动。不是他不热爱部队,也不是他不懂得感恩。而是经受生与死的考验,党性已经凝结为无边的淡定。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7日 00:10 来源:国防部网站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