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书写共同富裕的豪迈篇章——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党委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领到村办企业股权证的柏洋村村民喜上眉梢。(资料图片)

  宽敞的马路、连片的别墅,还有农民公园、大型酒店、花园式学校、老年公寓……徜徉在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感觉这里就是一座现代的小城镇。2011年,柏洋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850元。

  而20年前,这里却是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村民祖祖辈辈住在25个小山包上,喝水要去邻村挑。1994年,村集体负债4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00元。

  柏洋村的巨变,离不开坚强的堡垒——村党委,离不开优秀的带头人——村党委书记王周齐。

  20年如一日,王周齐和村党委成员坚持“五心”工作法,即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先后捧回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中国十佳魅力乡村等12项国字号荣誉。富裕起来后,柏洋村又拿出集体资金,投入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实现了从小柏洋到大柏洋、从贫困村到富裕村、从落后村到先进村的漂亮转身。

  坚守责任,敢闯敢试

  “当干部,就是一种荣誉、一份责任,既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更要有主动服务百姓的觉悟,才能对得起村民的信任。”

  1994年,在外闯荡10多年、一年净收入七八万元的王周齐被推选为柏洋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贫穷现状,王周齐思来想去,根据柏洋村的实际,想出一个办法:山海并进。

  当年3月,王周齐拿出自己积累的9.8万元,无偿借给村里办起水泥化肥经营部,带领3120名村民迈上告别贫困的发展之路。村两委班子成员决定3年内不领报酬,把补贴攒起来还债。3年下来,企业发展了,债还清了,村两委也在群众心里树立起艰苦奋斗、公平公正的形象。

  村集体收入有了起色,柏洋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接着,村里成立柏洋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种植东魁杨梅600多亩,开荒种药材300亩、苦柑100亩,开发弹涂鱼养殖基地800多亩。同时,建立7个党员示范基地,党员生产能手、科技示范户与240多户群众结对进行技术帮带。

  针对村民融资难,柏洋村在农业银行宁德市分行的引导下,组建柏洋惠民担保有限公司,专为“三农”小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柏洋村300多家农户通过担保公司获贷款4566万元,解了发展的资金之渴。

  山海并进,打开了工业富村的新天地。1998年3月,柏洋村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工厂——村办农副产品加工厂;2000年,王周齐利用高速公路施工废弃的堆沙场,成立了闽东首个村级工业区——柏洋工业小区,当年引进两家企业。

  2002年,福鼎市决定将以户为单位的造福工程上升为整村推进。

  王周齐看到了机遇。村两委按照村庄总体规划,以造福工程整体搬迁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搬迁了21个自然村,集中建设大柏洋中心村。

  “整村推进头一年,村两委开了100多次会。”说起大柏洋建设的历程,王周齐感慨不已。搬迁时,村两委委员一家一家做工作;建房时,党员干部把农户用的砖头、瓷砖送到工地,有时还帮着请师傅。

  整村推进8年来,大柏洋新村面积比旧村扩大了9平方公里。“村民的房子不是异地搬迁,就是拆了重建,都装饰一新。”村党委委员雷阿霞说。

  现在,柏洋2000多名村民住上统一规划设计的新房子,近百家个私企业掀起了全民创业的热潮,1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寻梦。

  以工富农、以工兴村、以工强村,柏洋人创业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当干部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要建设好这个村。建设新农村,不仅要造福一代人,更要为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留下空间。”

  从1994年办化肥经营部,到1998年办农副产品加工厂,再到2003年引进浙商兴办钢铁制造企业,柏洋办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产品,总产值徘徊在1亿至2亿元之间,发展空间一直无法拓展。

  “柏洋村必须实施高科技战略,一定要上高科技项目。”2007年,多次赴江苏华西村考察后,村两委班子开始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尝试。

  当年5月,返乡创业的经济能人邱礼文在王周齐的帮助下,投资6500万元成立华隆公司,引进北京钢铁研究院的法兰板项目,生产广泛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环保建筑材料。

  可是,法兰板生产技术被外国大公司垄断,国内的研发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尚需一段时间。华隆公司的项目研发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科研经费投入从100万元到300万元、500万元,直至2000多万元,持续的大投入,使企业资金周转一度非常紧张。为此,柏洋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以村集体收入入股企业,并由村党委委员、团委书记黄玲玲,青年服务队队长钟亚权等党群代表发动28个党员、团员村民带头入股。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10月,第一批环保型法兰板试产成功。2009年,法兰板系列产品进入浙江、广东、江苏等国内市场,2010年进入意大利、德国等国际市场。华隆公司成为我省目前唯一的法兰板生产基地,今年1—9月实现产值3.5亿元,缴税500多万元。

  “法兰板就是一个支点,撬动企业转型升级。今年正准备申请专利。企业二期工程明年也要开工了。”经历了法兰板研发全过程的邱礼文说,法兰板已成为公司高科技主导产业,并成功延伸了上下游产业链,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法兰板项目为柏洋提供了充沛的发展后劲,推动村产业转型升级。2011年,全村拥有20多家企业,其中高科技工业企业4家,实现工农业产值12亿元。

  全民创业,共同富裕

  “柏洋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富民、惠民、安民,以工业的大投入、大发展,推进全民创业,提高柏洋人的富裕程度,提升柏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吴思鸿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前收入全靠耕种2亩田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0年前,造福工程帮助他从山上搬到柏洋新村,夫妻俩从农民变成工人。这个月,他们拿出积攒的38万元入股村办企业,成为股东。儿子是村里一家企业管理员,儿媳则在家里开网店。

  多种模式创业、多样渠道的就业,并不止吴思鸿一家。在柏洋村,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为村民提供了多样的创业门路,实现了创业平台的突破。

  “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大柏洋新村的建设、高科技工业产业链的形成、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都为村民及外来人员创业提供了便利。”柏洋村村委会主任张秋香说。

  有些干部认为,相比周边地区,柏洋村已经很不错了,可以喘口气歇一歇,享受发展成果了;一些腰包鼓起来的村民陷入迷茫——钱往哪里投?下一步往哪里发展?

  这种现象,引起了柏洋村两委班子的高度重视。

  2007年12月,柏洋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上,王周齐发问:“柏洋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在哪里?面向未来,我看柏洋村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他说,一个地方能不能大发展,关键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面对机遇不思进取,感受不到压力,丢掉了艰苦创业的传统,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这次会议,柏洋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新战略——以推进工业为重点,以产业升级为主线,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向商人、股东和老板的转变。如今,有83户成了工商个体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有100多户村民变成股东。

  2008年1月,由28个村民投资6500万元的华隆金属制品公司动工,次年3月投产。投产当年销售收入2亿元,2011年创利税500多万元,成为柏洋村的又一利税大户。

  2011年,村里引进福建大科集团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大科柏洋农业科技产业园,构建以产业园为依托,集生产、加工、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成为又一个农民收入增长点。

  房地产市场红火时,不断有人来拉王周齐做房地产生意,但他说:“虽然做实业短期回报慢,但从长远看,这是一条正道,能为柏洋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柏洋村没有闲人,不是在上班开店,就是在经商办厂。”张秋香告诉记者,村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有办企业的,有开店做生意的,有在企业上班的……村里的事业发展快,许多工作需要有人去做,仅保洁员、花木工、保安员就有30多名。除了老弱病残,人人都在干活。

  据统计,在柏洋村的600多农户中,创办企业的有80多户,经商开店的有100多户,有1300多人在家门口转岗就业,月平均工资2500元。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4850元,名列全省前茅。

  党组织引路、集体搭台、全民创业,柏洋村多个产业创新、多条途径创富、多种人才创业,全民创业的热情经久不衰。

  情注民生,走向和谐

  “威信来自无私奉献,来自公正办事。只有这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才会有凝聚力和公信力,干群关系才能更加和谐,更好地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78岁的王霞花,是柏洋村41名低保对象及孤寡老人之一。他在村老年和谐公寓免费住了6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王霞花除免费吃住外,还享受村里发的高龄补贴、日用品资助、医药费报销及节假日福利。

  不仅是老年公寓,柏洋村还在全村提高村民待遇,尝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村纪委书记黄劲光说:“柏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柏洋人的富裕程度。”

  王立明是永和新村造福工程二期项目的特困户,患有10多年的胃病,每年医药费要花2万多元;妻子有腿部疾病,长年服中药,一家人生活拮据。并村后,他家免费分到一块地基,但只造了一层就停工了。

  当记者来到王立明家时,却看到新房开始装修。正在忙碌的王立明说,村里送来了造房的红砖,还发了补助金,新房就快完工了。王立明给记者算了算家庭收入——他由村里安排在村办企业做仓库管理员,一年能挣1万多元;儿子在工厂打工,每年收入4万多元。一家人年收入有6万多元。最开心的是医药费可以报销,每年自费只需3000多元。“我们这样的人家,以前哪敢想这样的好事?有村里的关心,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王立明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共同富裕,离不开强有力的集体经济作支撑。集体的力量,在柏洋村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随着柏洋进入快速发展期,村里通过投资入股企业,集体经济更加强大,去年村集体收入达430多万元。

  有了实力,柏洋村将大量资金投入民生项目。去年,用于公共服务和村民福利的投入超过100万元。

  说起免费福利待遇,王立明一口气报出10多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城乡居民保险、有线电视费、电话月租费等,老人每月可领生活费,困难户可申请扶困补助……村民找工作,只要愿意,都由村里安排。

  幼有好学、病有良医、老有善养、弱有多助……在村民的笑脸上,记者读出了柏洋人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王周齐说:“柏洋人坚持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着力破解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了共同富裕之梦。”

  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到“十二五”末,柏洋村将全面实现“三三一”工程,即每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村集体收入1000万元;着力打造“三个区”,即山上生态农业观光区、山下工业企业集中区、公路沿线村民住宅区。未来的柏洋,将成为优美、和谐、幸福的畲乡新村。

  记者手记

  柏洋的变与不变

  从1994年村集体负债4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300元,到2011年村集体收入4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4850元,柏洋村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成为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实现了跨越发展和共同富裕。

  柏洋村的共同富裕并非从天而降,靠的是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山海并进、工业富村”战略。柏洋村坚持党组织引路、集体搭台、农户唱戏的全民创业、共创共富的理念,成为活力迸发的创业热土、创新赛场,让共同富裕之花盛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柏洋村共同富裕的生动故事昭示着,千好万好,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班子、一个好带头人。柏洋村好就好在有一个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幸福的党组织,有一批像王周齐一样爱村实干、厚农奉献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好班子给出好思路。柏洋村在发展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放宽视野打造大柏洋,突出产业发展,体现文化内涵,努力建设工业、农业、旅游、商贸、文化共同繁荣的畲乡新村。

  从发展集体经济到组建股份公司,从能人创业到全民创业……如果说,以前的柏洋,是依靠火车头带动的传统列车;那么,现在的柏洋,已经升级成为共同富裕的新型动车组——在村党委的带领下,每一位村民、每一个企业都是前行的动力之源。

  柏洋在变,然而柏洋亦不变。柏洋之变,变的是村庄的面貌,是村民的生活;柏洋不变,不变的是村党委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是一套公平、公开、民主的“五心”好做法,是党员干部只争朝夕谋发展、凝心聚力创新业的精气神。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00:59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