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为眼疾患者守护光明——记魏文斌大夫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为眼疾患者守护光明——记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魏文斌大夫

  濒临失明甚至因眼疾危及生命,对患者无疑是难以承受的痛苦。北京同仁医院医生、共产党员魏文斌治愈了上万名濒临失明的眼底病患者,创新多项眼部肿瘤治疗技术,为无数患者守护了人生的光明和希望。

  守护光明

  北京同仁医院是很多眼疾患者“心目中的最后一站”,“如果同仁的专家说能治,就有希望”。

  魏文斌是这所中国眼科顶尖医院的眼科主任、首席专家,也是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接诊的病人中90%是外地患者,大都是辗转“专门找魏主任给看看的”。

  同仁医院护士王晶雪在眼科门诊工作,负责给患者分诊、加号等。她说:“找魏主任看病的人实在太多了。他把‘加号大权’给了我们。他嘱咐说,外地来的病人能加尽量加;眼肿瘤病人不能拖,必须加。”

  一次,从湖南来的老张赶到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分诊台,颤颤巍巍地展开手里捏着的一张小纸条,上边写着“魏文斌”。

  “那张纸条皱皱巴巴的,一看就是不知多少次被展开,又多少次被攥紧。他希望加魏主任的号。”王晶雪说,“那天从我手里给魏主任加出来的号,就有十来个了。”她拿不准是否该给老张加号,进诊室问魏文斌。

  老张也跟进来,抢着说:“魏大夫!你帮我的娃看看吧!老家医院都说,要摘眼球!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啊……”魏文斌二话没说,扯过加号单,签上名字递给他。经过一系列检查,魏文斌给老张的孩子安排了手术,治疗效果很好。

  魏文斌出一次门诊最多可以挂30个号。但是,他不忍心拒绝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经常加号。“魏主任出门诊有时能从早上8点一直看到晚上9点多。”王晶雪说。

  在眼科,几乎所有的眼底检查和手术都是在暗室中进行的。因为只有在黑暗中,透过检眼镜或玻璃体切割机导光纤维发出的光,才能更清晰地辨出隐匿于患者内眼深部的疾患。魏文斌在这片被“黑暗”包围的世界里耕耘了26年,为上万名濒临失明的患者守住了最后的光明。

  做“好医生”

  “针一样细的手术刀深入眼球里,切除病变,展平视网膜,激光固定,比头发丝还细的线飞快的缝合伤口……”这是魏文斌手术时的情景。

  同仁医院眼科分科很细,魏文斌主攻的是眼底病。同仁医院党委书记韩小茜说,眼底科疑难杂症最多,风险大,病人往往面临失明甚至生命危险。

  就是在这个“艰难的领域”,魏文斌立志“当一名好医生”。他认为,“好医生首先是拥有高超医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那些深陷病痛的人”。他从医20多年来,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2006年,魏文斌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回国时买回巩膜敷贴放射治疗器样品。开始对眼肿瘤实施局部放射治疗,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最常见的成人眼内恶性肿瘤,过去都要摘除眼球。魏文斌探索出一种既不影响生命,又能保留眼球,还能挽救一定视力的治疗方法。截至目前,他已开展此类手术数百例,是国内开展这种手术最多的医生。

  魏文斌还闯进手术禁区“黄斑区”,在这个厚度要用微米做度量单位的视网膜最薄弱的地方,舞动手术刀,为濒临失明的患者夺回光明。

  “虽然我干得很苦但我很快乐。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都源自我做一名好医生的梦想。”魏文斌说。

  播撒光明

  “只有培养更多的眼科医生,才能解决‘看病难’的根本问题。”魏文斌在多次扶贫活动中,亲眼看到基层眼科医生严重缺乏,诊疗能力有限。他也曾目睹了很多贫困眼病患者,根本走不出大山去求医,只能在等待中渐渐失去光明。

  除了在首都医科大学讲课、带研究生,魏文斌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讲学、义诊上。贵州、安徽、新疆、西藏……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他努力让基层的医生能学到眼科的诊疗规范和先进的医疗手段。

  在新疆库尔勒扶贫时,魏文斌看到一个小医院连消毒设施都不完善,就提议在当地建立青年志愿者基地,让同仁医院眼科的年轻人轮流去帮扶。在他的带动下,多名志愿者到这家医院帮扶,这家医院的眼科医生诊疗水平大幅提高。

  为了把同仁医院的经验传播给更多的同行,26年来,魏文斌将工作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整理,主编了19本专著,这些书全部以临床实用为中心,易懂易学,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韩小茜说,由于拼命工作,魏文斌的健康已严重透支,“他是四十多的年纪,六七十岁的颈椎”。然而,一见到病人,他又全力以赴。因为,魏文斌的理想是——做一名既有医术又有医德的好医生,做一个患者心中的好大夫。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00:55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