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顾玉奎: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大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大地

  ——记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顾玉奎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他则把自己的人生,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在他深深眷恋着的土地上。他,就是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农业推广研究员、鸡西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顾玉奎同志。

  民以食为天,农业在我们这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尤为重要。农技推广,就是既要研究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又要把这些技术教给农民,让它们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一年只有一个生产循环;环节多,从种到收十多个管理步骤;风险大,天气等自然因素很难预测和控制;条件差,不仅是基础设施差,更主要的是大多数农民的科技意识落后和素质差。这就决定了农技推广成果的取得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推广过程也必将充满苦涩,干这一行注定要比其他行业多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

  只在办公室里搞不了农技推广,田间地头才是试验研究的地方,才是手把手教会农民操作的地方,才是农技推广人员要去的地方。所以,下乡对于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以前由于农村交通不便,到很多村屯只能靠步行,他曾经在麻山乡身背录像机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在麻山各村巡回放映和讲解,宣传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28年来,不管是流火的盛夏,还是刺骨的严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市郊所有的村村屯屯都被他走遍了。

  为了更好地做好全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把最适用的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广大农民,起示范带动作用,并为今后的农技推广搞好储备工作,同时也为了培养锻炼更多的技术人员,使他们增长才干,从2001年起,他开始建立本单位的试验基地,从试验地的选择,项目的安排,田间管理一直到项目总结全过程都是由他设计安排、组织实施和亲自调查。每年的五一假期,是基地的播种季节,这是一季管全年的季节,此时,他要起早贪黑抢时间完成播种任务;每年的十一假期,是基地的收获季节,这是关乎一年成果的季节,他要披星戴月抓紧收获。平时,在作物的生长季节,他要观察作物长势,研究生长规律,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其他人他享受节假日的轻松和快乐时,他却还在试验基地和这些不会说话的植物为伴。发生风雨灾害和病虫害时,基地就更多了他那忙碌的身影。正是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成果。每年都研究成功推广10多项新技术试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提高全市农业技术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全市农业的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温室及设施保护地的节本增效技术,必须在冬季进行试验。由于受试验条件的限制,他为了采光、保温和增温等方面的数据准确,常常在温室内温度高达30多度观测了半个多小时,又马上到零下10多度温室外观测,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反复多次试验,经常是上次感冒还没好,下一次感冒又接上了。为了能够得出全天的光照和温度的数据,常常早晨3点多钟从家去温室观测,太阳落山后结束。经过多年对全市近百个温室的不断研究和反复实践,他终于摸索出了适合我市的新型高效节能温室的结构参数和一整套含10余项单项技术的综合配套技术,能耗比普通温室低50%,效益提高20%以上。

  温室建造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就是确定温室的方位,只有方位确定好了,温室才能做到真正节能高效,恒山区红旗乡安乐村的温室蔬菜小区就是他亲自带着仪器到现场,为整个小区的每栋温室确定了最佳方位。他还经常到这个小区进行技术指导,和当地的种植大户老栾成了好朋友。

  长期以来,农民施肥凭经验、凭感觉,很多地块都是盲目施肥,该施的没施,不该施的施了很多,不仅浪费了大量肥料,增加了种地成本,还造成了化肥的面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10年开始,他组织开展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要求,这项工作必须在4月下旬前把所有土样采集完,时间紧、要求严、任务重。此时的大地依然春寒料峭,北风呼号,有的地块还是冰雪初融,地内大量积水。他带领技术人员每天一清早出发,在农田里行走20多公里,身背采集的100多个土样,脚磨出了泡,天黑到家时浑身像散了架一样,但仍然坚持按要求出色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省级业务部门的好评。

  在化验土壤样品时,他严格要求,对每一个化验步骤都认真检查,对出现的每一个可疑数据都重新审核,找出原因,确保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为摸清鸡西市的土壤基本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有了这些信息,以后农民种地就可根据种植的来作物确定该用什么种类的肥料和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为农民节省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对保护鸡西这片宝贵的黑土地和母亲河将起到重要作用。

  鸡西市现有水稻240多万亩,以前受自然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制约,许多优质高产的品种如东农428、越光等品种在我市根本不能种植。为了解决这个全省都在攻关的技术难题,突破瓶颈,他和技术人员一起,经过多年的试验,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终于研究成功了“水稻床土隔寒早播壮秧高产技术”。这项技术比普通水稻栽培提早育苗5-7天,可培育带蘖壮秧,扩大了优质晚熟品种的应用范围,使一些以往只能在我省五常种植的品种也落户到了鸡西,极大丰富了我市水稻品种,一往只有在我省五常才能生长的“稻花香”如今在我市也能栽培了,广大市民也能吃上当地生产的“稻花香”了。由于育苗时间延长,稻苗带蘖下地,因而水稻能提早成熟,新米提早上市,能卖上好价钱。另外,由于延长了生育期,水稻的成熟度提高,出米率也相应提高,农民在售粮时能提高一个商品等级,进而提高了销售收入。

  鸡西市柳毛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周是山,中间是盆地,年活动积温高。土壤肥沃,穆棱河从中间流过,特别适合水稻生长,是全市的有名的鱼米之乡。但这个乡长期以来,水稻育苗一直是小棚育苗,秧苗素质差,所用也是积温短、产量较低的品种,晚熟优质高产品种不能大面积应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的潜力没能充分发挥出来。针对这个乡的情况,2009年,他开始包扶这个乡的新盛村和铅矿村,并开展了水稻床土隔寒育苗技术推广,从大棚的选址,到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温湿度管理以及病虫害的防控等,每个生产环节他都反复讲解,并且经常到大棚进行技术指导。由于指导到位,当年即获成功。水稻不仅秧苗素质好,还能带蘖下地,产量大幅度提高,亩增产100多公斤,增产20%以上,亩增纯效益260多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民都非常高兴,第二年即在全乡大面积推广应用,凡是采用这一技术的,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几年来,这项技术已累计在全市推广50多万亩次,促进农民增收近2亿元。省专家鉴定组认为该项目是水稻育苗技术的重大突破,是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以后的又一次创新,对全省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被省农委定为全省重点示范推广项目,该项目获2011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被誉为鸡西的“袁隆平”。

  他身高182cm,体重仅有50多kg,由于长年工作在农业一线,饮食不规律、过度透支体能,使其患上了较严重的胃病、心脏病等疾病。多少次他强忍病痛答疑解惑,多少次他用单薄身体为农民架起了一座座致富的金桥。他常说:“目前农业落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科技水平低,新技术普及程度差,作为农业工作者我们就要多下基层为农民办班讲课、宣传科学种田的好处,启发农民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认知,苦一点、累一点不算啥,农民富了比啥都强”。他平均每年为农民讲课20多场次,培训农民上千人。坚持常年深入到田间地头,每年为农民现场咨询答疑100多次。还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上举办讲座,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导农业生产,为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被农民亲切的称为“老黄牛式的贴心人”。

  他先后主持和参与过50多项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其中有28项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政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省农业科技进步奖2项,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2项,其他级别奖励有10多项,还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参与编写了5部技术著作,制定了10项地方标准。这些成果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鸡西市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辛勤耕耘得到了组织、社会和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和称赞,他多次被评为全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鸡西市模范工作者,鸡西市第五、六、七届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2003年被批准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被评为全市特等劳模,2007年被评为鸡西市建市50周年10大功臣,2008年被评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2009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和全市科技标兵,2011年全市优秀劳动模范,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粮食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2012年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但他不骄不躁、一如既往,把一片丹心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农业科技工作,在这片黑土地上,用辛勤和汗水谱写了自己人生的华美乐章。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8日 00:12 来源:新华网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