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时代先锋】柴家科:精医尚德 敬畏生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6月18日,对三入火海抢险救人被严重烧伤的战士高铁成而言,是生命中的一个特殊日子。

  这天,经过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柴家科精心救治,恢复良好的高铁成手捧鲜花顺利出院。告别时,高铁成动情地说:“人们说我是英雄,但在我眼里,真正的英雄是柴家科主任,我只不过救了10多个人,而他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柴家科从医30多年来,勇于献身烧伤医学事业,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28项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7项,主持救治严重烧伤病人2万多例,53次担负国家和军队重大突发事件救治专家组组长,医治大量危重烧伤患者,足迹遍及21个省区市,被各族群众誉为“生命线上的守护神”。

  关键时刻一定要冲得上、救得下

  柴家科领衔的烧伤整形科,是国家和军队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治单位之一。他说:“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国家有难、人民群众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一定要冲得上、救得下!”

  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发生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毒剂芥子气泄漏事件,几十人沾染中毒,情况相当紧急。

  芥子气是一种剧毒的糜烂性毒剂。面对“毒剂之王”,柴家科作为救治组组长,不顾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危险冲到最前沿,一边现场指挥抢救伤员,一边向群众宣传防护知识,并在最短时间内明确病因,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毒气的进一步扩散。由于救治及时,44名芥子气中毒患者中,除1名深度烧伤患者死亡外,其余全部救治成功。

  医院政委卿建中介绍说,柴家科在烧伤界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除非外出开会和参加重大抢救,大部分时间他都泡在病房和办公室里,“白天查房、手术,晚上带领学生搞科研”。

  2006年5月26日,黑龙江省黑河市嘎拉山林大火肆虐,奉命作战的武警官兵有35名不幸严重烧伤。中央领导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

  当时,柴家科正在山东烟台主持一个全军性烧伤专业学术会议。接到命令后,他冒雨辗转18个小时抵达现场组织抢救,对13名危重伤员紧急实施气管切开术,为17名伤员开展焦痂切开减张术。经过一夜的奋战,多数伤员伤情趋于平稳,为后续治疗赢得了时间。

  “不能让父母失去孩子,不能让英雄的生命就这样逝去!”由于当地急救设备达不到救治条件,柴家科果断建议将伤员转运北京进行救治。

  烧伤抢救的“黄金时期”在6小时之内,受伤官兵抵达北京时已是烧伤后的第三天,伤员生命随时面临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伤情就是命令!为减少脓毒血症的发生、降低伤残程度,柴家科带领救治小组全体人员连续奋战3个昼夜,完成所有伤员的急救手术。

  蒙古族战士敖翀是所有伤员中伤情最重的。5月31日晚,他突然出现神志不清症状,血色素、血氧饱和度持续降低,监视屏幕上出现血压下降,有大量浆液从气管插管处涌出,急性心功能衰竭。

  柴家科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在入院最初的20多天里,敖翀先后3次出现病危,都由于抢救及时有效而闯过了鬼门关。病情稳定下来的敖翀眼含热泪说:“我醒来第一眼就看到柴主任,是他多次为我实施抢救和手术,把我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时值盛夏,室外温度在30多摄氏度,而特护间的温度更超过40摄氏度。炙热的气温混杂着患者创面焦痂的恶臭,令人窒息。为保持创面的清洁,柴家科每天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为每位受伤战士换药6次以上,每次换药要持续一两个小时。

  参与抢救的烧伤整形外科副主任杨红明告诉记者,由于超负荷工作,柴家科牙龈发炎,脸颊肿得像馒头一样,高烧不退,喉咙红肿,连喝水都困难,但他坚持服完药后又回到伤员身边。

  80多个日日夜夜,柴家科吃住在病房,密切关注伤员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他83岁的老母亲从山东老家来北京,半个多月没有见上儿子一面。直到有一天,柴家科在病房门口见到母亲。他哽咽着对母亲说:“妈,儿子最近太忙了。我是军医,必须把这些官兵救好。”看着眼前疲惫不堪的柴家科,老母亲满含热泪。

  经过医护人员艰苦努力,35名伤员全部救治成功,实现了“零死亡、低伤残、早康复”目标。

  把我国烧伤医学事业推向世界最前沿

  在无数次同死神的搏斗中,柴家科悟出一个道理:“医生不能只是开刀匠,还必须用一流的科研成果,为病人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1997年初,柴家科结束美国博士后研究,谢绝挽留,放弃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国,开始攻关严重烧伤脓毒症这一世界性难题。

  烧伤脓毒症的病死率高,有效预防和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烧伤救治成功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仍有一部分危重烧伤病人由于延误了救治时机,失去早期治疗的黄金时间,导致并发症发生而死亡。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的指导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历经10多个寒暑,柴家科带领团队就烧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临床特点以及烧伤脓毒症的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修订了1991年由美国提出的脓毒症诊断标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符合东方人烧伤实际的脓毒症诊断标准,使之能够真正反映烧伤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对患者的诊断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为烧伤脓毒症的针对性干预提供了依据;

  ——系统、全面地总结了烧伤脓毒症的诱因、临床特征和转归,为烧伤脓毒症临床综合防治方案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烧伤脓毒症骨骼肌“有氧糖酵解”的全新概念,为烧伤后高代谢、高乳血症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立了烧伤脓毒症的临床综合防治方案,使我国在烧伤脓毒症的防治上实现重大突破,发病率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3.9%降为26%;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由17.3%和87.5%降为6.9%和40%,烧伤总治愈率达到99.8%,居世界领先水平。系列研究成果在全国100余家医院专科进行推广应用后,产生了显著综合效益。

  “烧伤学科能够立足于世界前沿,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有一支过得硬、打得赢的创新团队。”院长黄少平如是说。

  柴家科先后培养51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所带领学科已经成为我国烧伤医学领域最重要的集专科救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从事创(烧、战)伤外科临床、科研、教学的重要基地。

  让更多烧伤病人重获新生、重新融入社会

  “我是医生,只有在病人身边我才能找到生存的根,才能感到生命的活力和价值。”柴家科说。

  2004年春节前夕,山东一对小姐妹在洗澡时,浴室热水管突然爆裂,两个孩子瞬间被烫得体无完肤。当地医院大夫看着两个几乎被“煮熟”的孩子,连声说:“治不了,快转院吧!”

  农历腊月二十九上午,求救电话打到柴家科办公室。由于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许多医生都在准备过年,有的已经买好回家机票、车票,柴家科听完伤情介绍,没有丝毫犹豫:“马上送来,越快越好!”

  柴家科立即组织医务人员准备无菌病房,备足相关药品,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当晚10时许,两个昏迷不醒的孩子乘飞机被转送至医院。检查发现,姐姐烫伤面积达85%,妹妹烫伤面积达70%,均为深Ⅱ度烫伤。除面部外,她们全身皮肤脱落,裸露的创面向外渗着黄水,生命垂危。

  柴家科指挥抢救治疗全面展开,医护人员分成两个救治组,抗休克复苏治疗、脏器功能保护与支持、创面清创消毒、补液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综合抢救措施紧张而有序地进行。除夕凌晨3时,孩子们的病情趋于稳定,体温开始下降。

  为了这两个幼小的生命,春节7天长假,柴家科和科里医护人员放弃与亲人的团聚,24小时轮流守护在她们身边。柴家科更是每天盯在病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每项治疗措施及时、稳妥。18天后,两个幼小的生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康复出院。孩子的母亲红着眼圈、紧紧握住柴家科的手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孩子能治得这么好,恢复得这么快,我们一辈子忘不了恩人解放军!”

  柴家科常说,他平生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把更多的烧伤病人治好,使他们重获新生;第二个目标是让烧伤病人的外貌恢复美观,功能得以重建,使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

  柴家科提出以整形美容的观点救治烧伤病人的原则,从病人住院的第一天起,就要想到病人出院后的功能康复。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自体皮源不足,是早期创面覆盖、后期瘢痕增生、外观和功能差等临床救治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柴家科带领课题组,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对异种(猪)皮肤替代物研究。研制的去细胞真皮基质和选择性去细胞猪皮经过动物实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检验、临床验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产品注册,实现了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一成果推广应用后,治疗烧伤患者和整形患者3万余例,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也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07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作为人大代表的柴家科,得知了长春部分救活伤员思想包袱较重的消息。“那些孩子才十八九岁,如果不治好他们,他们将无法面对生活,我一定要去看看他们。”

  听说抢救过自己生命的柴家科大夫要来会诊,20多名伤员不顾身体疼痛早早地排好了队,迎接“救命恩人”。部队领导拉着柴家科说:“你对官兵的爱高于长白山,对官兵的情长于松花江。”3月10日,柴家科抽出人大休会一天的时间返回医院,为6名从长春来院治疗的伤员实施了整容手术。术后,这些官兵恢复良好,往日光彩的容颜也重现在脸上。(记者胥金章)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1日 19:30 来源:新华网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