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周台子村党委创先争优强村富民启示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从“零资源”到“第一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周台子村党委创先争优强村富民启示录

  “资源不足”、“班子软弱”、“观念落后”是贫困村发展缓慢的通病。

  “条件不错,发展不快”、“资源不少,村民挺穷”是一些资源富裕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我市资源贫乏村占80%,富裕村占20%。

  资源“穷”村,如何挖出观念之“穷”,彻底走出发展的“唯资源论”?资源“富”村,如何民本至上,切实还富于民,成果共享?

  从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到去年村年生产总值4亿元、实现利税8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从村党组织多年被列为“后进转化对象”到“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从有名的贫困村到“承德第一村”、“全国文明村”、“中国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带领村民24年强村富民的探索实践,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范振喜事迹感人,农村需要这样的致富带头人。”省委书记张云川批示。

  “周台子村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村庄改造、新民居建设,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农村系列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藏胜业到村调研时指出。

  “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团结,精神状态好,思想境界高的村班子。这样的思想境界比金子还珍贵,是花钱都买不来的!”。2009年3月,市委书记杨汭在周台子村调研时评价。

  穷则思变:“人行我也行”

  “有铁矿,发展当然快!”提起周台子村,一些人想当然如此认为。

  然而,事实上,该村地下确有铁矿,但相当长一段时间村里并没有开发权。该村的发展完全建立在矿产“零资源”的基础上。

  “一穷二乱人心散”。1987年,村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村支部书记没人愿意干。党员、群众将信任目光投向了25岁退伍军人范振喜。

  “村民想当工人也只能摊上几个指标,工人来自承德全地区,甭说沾光了。”村民任太军说。1976年,位于周台子村但隶属承德市冶金局的国有周台子铁矿上马。1982年,村分田到户,集体经济意识淡薄,周台子铁矿界定了开采范围后,几个零散小矿点谁先占上,就成了谁的个人副业。经协议,国有周台子铁矿把距中心采区较远的7号矿体授权委托给周台子村委会开采,村委会便将7号矿体授权给范振喜的亲二哥范振礼开采经营。1985年,张百湾镇组建“群采大队”,对所有小矿点实行统一管理,按产量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那时,周台子村有矿产资源只是概念性、形式上的,实质上这些资源的收益与周台子村集体经济没有关系,村子仍是一个纯农业的落后村。”谈起当时,村民座谈会气氛热烈。

  “人行我也行,定要穷村变个样!没资源,不等不靠就是最好的资源!”范振喜一班人认定:“集体经济是强村之本,村有实力,为大伙办事才不是空头支票。”

  整顿村矿点从范振喜的二哥开始。

  “别人当干部,我都能包矿,你当支书却先坑自家人,我没你这个亲兄弟!”范振礼一听范振喜要收回自己的矿,火冒三丈。

  “当干部就得为全村考虑。”再三做工作,最后范振礼忍痛让矿。

  “这个矿,为全村集体经济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其他矿点见范书记秉公办事,都主动完善了管理合同。”对“范氏兄弟”,村民心存感激。

  挖穷根、清陈欠、收民心。上任两年,范振喜带领班子迎难而上,垒坝护田,栽树治山,投资20万元盖起了村小学和村部。治理荒山3000多亩,栽板栗13万株,修护地坝3500米,扩大水浇地面积300多亩。

  “固农、强工、兴三产、促文明”,1991年,周台子村在全县率先脱贫。

  启示一 不等不靠——“贫困村”必须树立的“创业观”

  由穷变富,关键在人,核心在干。24年前,周台子村和所有贫困村一样,发展条件一般,短短几年,率全县之先脱贫,靠的是艰苦创业的志气!靠的是不甘人后的精神!范振喜一班人主动摒弃“唯资源论”,办厂兴业,为资源穷村树立了不等不靠的创业观。实践证明:资源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穷,精神穷,进取之心穷,为民谋利的心思穷。

  富而思进:“有利百姓的事再难也要办成”

  “村要富起来,光有矿点不行。”1995年,范振喜带领班子决定上铁选厂。资金一时凑不齐,范振喜决定向村民借。他拖着病体挨家动员,夜以继日奋战,年处理5万吨矿石的铁选厂仅3个月就建成投产,当年收回全部投资,第二年上缴利税达100万元。

  积劳成疾,1992年范振喜患了血癌。几年间,他经历两次生死,与死神较量,凭借着惊人毅力,以滚雪球的方式,操办起了村草片厂、浴盆厂等企业,年实现利税400万元。村办企业为周台子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和镇多次协商,镇“群采大队”把开采权下放给周台子村。2001年8月,村里注册了 “兴台铁矿”。

  为了把资源管好、用好,切实成为全村人的财富,村组建了周台子村矿山管理办公室。为让懂矿的继续开矿,经协商,村里以固定收取的方式,获取相应的收益。

  2004、2005两年,以范振喜为首的村班子看准坐落于村内市属国有铁矿改制的机会,大胆决断筹集资金1个多亿,收购了国有改制后的全员股份制企业周台子铁矿,并接受和安置了在企业就业的900多名职工。现在,这些人不仅在企业稳定就业,村里还为他们建设了职工公寓和职工宿舍。

  “落后山区的一个村靠自己筹资一个多亿收购国有大矿,没点儿担当精神是绝对办不到的!这要顶着筹措资金的巨大困难,顶着归还借款的巨大压力,冒着难以把握的市场风险!”前来参观考察调研的人无不叹服周台子村的惊人之举。

  恰是此举,让周台子村民彻底结束了“地下有铁矿,村里没资源”的历史。

  “这个矿,范振喜和班子完全有理由、有能力把它‘拿下’赚自己的钱。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想的是村集体,想到的是全村的老百姓。”

  “这个矿,其实并不大,年产铁精粉才15万吨,但正是因为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集体上,用在给全村老百姓干事上,我们村才有今天的大变化!”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评价范振喜为首的村班子,村民说得最多的几个词就是“公正”、“廉洁”、“开拓”、“干事”、“成事”。

  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壮大,周台子村成为全县首富村。

  启示二 勇创大业——“脱贫村”应有的“进取观”

  许多村实力渐强后,就此裹足不前。其重要根源之一在于村班子的进取心。周台子村党委班子正因为怀揣信任,牢记宗旨,肩负责任,带着感情和追求,无怨无悔,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抱定“有利百姓的事,再难也要办成”的进取心,才有了村集体集资一个多亿收购国有企业的惊人之举,才有了村集体经济从小到大,全村百姓的由穷到变富。

  心系百姓:“共富共享才是真道理”

  “这么多年来,我们村走的是一条共富共享之路”,这是村民最大的感受。

  “早在1996年,村里就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义务教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多项村民福利制度。”

  村民各项税费全部由村集体统一支付;中小学生免费上学,考上高中和大中专院校的,每年奖励1000—4000元;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费100—500元;村民住院治病,“新农合”报销后,村里给补助。村民住楼取暖村给补贴。2000年以来,每年每个村民因村集体发放的各种福利而增收3000多元。

  “高标准建新农村,村庄城镇化改造,建设新民居,我们村起步于2001年9月,一干就是10年。”

  如今,全村600多户村民全部住进高标准新楼房。全村70 岁以上老人免费住进老年公寓,实现了令城里人羡慕的护理有专人,生活不便有人帮,全套家用电器全免费,子女同村不同住的现代生活方式。有100多户与子女分居的50岁以上中老年夫妻住进了不用交房租的福利公寓,避免了代际之间生活方式不同而带来的不便。

  尽管全村变化天翻地覆,但他们前行的脚步没停半步,干事的劲头丝毫没有松懈。文明生态村和新农村建设投资近4亿元,建设了水上公园、中心广场、村民公园、科技培训中心、老年公寓、卫生院,新修了标准化环村公路和桥梁,现村中心已形成了“三纵两横”道路网。

  “我们村2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没有一根烟囱,全部采用低碳环保的水源热泵供热,开北方农村之先例。”谈起新村建设,村民对此十分自豪。

  2006年,村投巨资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千人大礼堂、多媒体培训室和科技培训中心、党团员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房、歌舞厅等。为发挥好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教育培训作用,村里成立了村民文化教育办公室,以“建设新文化,培育新农民,促进新发展”为目标,实施了旨在包含村民道德、文化、技能、法律素质在内的“素质提升工程”。

  现在,本村新毕业的大学生纷纷回村创业,周台子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向往的地方。周台子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村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承德“第一村”。

  启示三 成果共享——“富裕村”应该恪守的“共享观”

  就资源富裕村而言,“条件不错,发展不快”,“资源不少,村民挺穷”,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共享理念”。周台子村20多年来,正因为恪守“共享”观,才有全村600多户户均一套现代化的住宅楼,才有了全村70 岁老人全部免费住进老年公寓,才有了包括义务教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多项让城里人羡慕的一系列福利待遇。而共享理念的真正践行,是需要一颗颗为民谋福无私的心。

  科学发展:“不吃子孙饭”

  采访范振喜,难!因为他忙,太忙!整个采访基本都是在午夜完成的。几次采访,他没有一次不是靠药物支撑着。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如果停两天药,他肯定爬不起来。记者发现,他一次须吃十五六种药,每天要补充二三十次人工泪液。他的胳膊和后背的肌肉硬硬的。

  “就是这样一个只有‘半条命’的人用生命创造了奇迹,也为村集体发展创造奇迹。”

  2007年10月,范振喜作为特邀代表列席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回来后提出要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9年3月3日,市委书记杨汭到村进行为期一天专题调研,提出要“科学发展,二次创业”。

  向全国50强的名村、名“村官”问计,请全国一流经济专家会诊。

  天道酬勤。“二次创业、三个转变、四大产业”浮出水面:立足资源型经济向非资源型经济、循环经济转变,从原材料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农业转变。重点发展精品矿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轻工建材四大产业,力争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三番。

  化蛹成蝶,开花结果: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1000多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36个和2个11000平方米的高标准智能温室,与经营者签订合同,土地实行“反租倒包”、“入股分红”。“村10年发展和村庄整体建设规划”完成;请中国农业规划设计规划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周台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建设;与中国轻工塑料加工应用制品研究所签订了中长期合作协议;全村产业科技培训、研发基地——6000多平方米的科技培训中心投入使用。“村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整体规划”正在修订;周台子集团公司基本框架已经完成……

  “周台子村堪称中国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2009年,中央党校对周台子村深入研讨后对村给予高度肯定。去年村评为“河北十大名村”。今年3月,村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首批百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休闲农业是承德旅游业重要一翼,我们村一定竭力为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做出新贡献;村党委一定不负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荣誉称号,百尺竿头,层楼更上。”

  启示四 持续发展——“小康村”应该秉承的“发展观”

  周台子村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方略,得益于强烈的发展意识、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当年,范振喜和他带领的村班子率全国三年之先,探索“土地流转制度”,率全国贫困山区四年之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如今,可持续发展理念催生了四业并举新格局。可持续发展正导引着周台子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周 易 令春

  ---------------------

  农村创先争优的“多重”样板

  承德日报评论员

  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和谐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创先争优?

  周台子村党委24年的探索实践为全市贫困村、脱贫村、富裕村、小康村提供了可资可鉴的好样板。提起周台子村,一些人认为,周台子村有矿,所以发展快。事实上,多年前,村域内所有矿产资源收益均与周台子村集体无关。该村发展的起点是一个“零矿产资源”、纯农业的落后村。后来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是村党委班子励精图治、攻坚克难的结果。毋庸讳言,全市有矿产资源的村并不少,且比周台子村矿产资源丰厚的村也不少,但村经济、产业、村庄改造、新民居、科技文化、村民福利走在了全省前列的并不多见。

  从“零资源”到“第一村”,24年来,正因为该村始终坚持创先争优,事争一流,才在全县率先脱贫,成为全县首富,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村”,成为“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该村不同发展阶段所体现出的穷则思变的“创业观”,富而思进的“进取观”,心系群众的“共享观”,不停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全市贫困村、脱贫村、富裕村、小康村树立了好样板。

  24年来,周台子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不仅彻底改变了全村穷困落后面貌,也孕育出“范振喜精神”,即“一心为民,公而舍私的奉献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穷则思变,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迎难而上,不等不靠的自强精神;实事求是,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

  全市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周台子村党委为榜样,学习“范振喜精神”,穷则思变、富而思进、心系乡亲、科学发展,在创先争优中辟新天地、创新业绩。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1日 00:13 来源:承德政府网 编辑:石光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