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小巷总理”杨兆顺:用深情和汗水浇灌都市和谐家园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他是近8000名居民公认的“小巷总理”,他是人人称道的“党员老大哥”。他十多年如一日满怀深情为基层百姓服务,营造起和谐平安的都市家园。

  他就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

  “我就是在最基层长大的孩子,我不去,谁去?”

  上世纪90年代末快节奏的城市化,催生了专门安置老上海棚户区“两湾一宅”(潭子湾、潘家湾、王家宅)动迁居民的新社区——紫藤苑。这里曾是涉黄涉赌的重灾区,天一黑,连出租车都绕道而行。

  1999年,当过棉纺厂工人、已有数年社区工作经验的杨兆顺接到上级指派的任务——担任紫藤苑社区党总支书记。

  当时的紫藤苑,6000多居民中有下岗待业人员810人,各类持证残障人士191人,经过医学鉴定的精神病患者88人,有吸毒记录的人员43人,受到行政拘留以上各类处罚的332人……

  组织上考虑到杨兆顺曾经也是“两湾一宅”的一分子,动迁前就熟悉那里的居民,更容易取得群众的信任,在“草根”中树立党的威信。

  杨兆顺说:“我是在最基层长大的孩子,我不去,谁去?即使动迁了、安置了,还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人充满了感情。”

  10多年过去,紫藤苑的居民从6000多人增加到了近8000人,下岗待业人员减少了100多人。

  居民们竖起大拇指告诉记者,杨兆顺书记在紫藤苑一扎根就是10多年,是我们公认的“小巷总理”。

  “你就是一块冰,也会被我融化”

  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动迁安置社区,社会结构极其复杂,如何才能让紫藤苑这个“边缘地带”不要变成灰色情绪的“发酵场”?这是杨兆顺“接手”紫藤苑后一直盘算的事。

  “很多人问我,你有什么特别的工作方法?我的回答其实很简单,以人为本、以情动人。你就是一块冰,也会被我融化。”杨兆顺告诉记者。

  在紫藤苑,杨兆顺帮助居民老夏戒毒的故事家喻户晓。老夏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后一度心情沮丧,毒瘾又犯了。杨兆顺听闻此事,索性住到了老夏家里,“严防死守”,硬是帮他戒了毒。

  戒了毒的老夏为工作发愁,杨兆顺把他介绍给了物业公司,让他当起了小区保安。如今,老夏已经是保安队长了,还两次评上了优秀志愿者。  老王,紫藤苑出名的暴烈汉子,2006年因妻子就医过程中发生了医患纠纷,几次索赔不成,情绪激动起来。老王冲到医院里,一手握着装满汽油的塑料瓶,一手拿着打火机,扬言“要与医院同归于尽”。杨兆顺闻讯赶到现场,一番对话后,老王平静下来。

  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杨兆顺一直“跟踪”关怀着刑满释放的老王,从申请经济补助,到落实低保、安排工作等,无微不至。老王也曾答应过杨兆顺,“遇到大事一定要听老杨一句话”。

  那次“险情”排除后,杨兆顺又立刻联系了相关部门,最终给予老王妻子适当的补偿,妥善化解了矛盾。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在紫藤苑当党支书的10多年里,杨兆顺经受住了一些“极端考验”。社区里的“刺儿头”晃着刀子、锤子来找他,邻里恶言相向给他“冷拳头”,每每遇险,老杨总能化险为夷,把坏事变成好事。

  紫藤苑的老居民们都说:“杨书记在关键时候豁得出去!”而杨兆顺说:“党和政府的工作要落到实处,你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从雪灾善后到抗击超强台风,哪里有困难,哪里第一个出现的就是杨书记。为刑满释放人员带孩子,为孤寡老人送终,老杨自己出钱、出力,默默无闻。

  “小区要和谐,光靠你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关键要尽可能调动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把大家都发动起来了,小区自然就和谐了。”杨兆顺说。

  在老杨的带动下,外来媳妇王立国从一名家庭主妇成长为社区工作骨干,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紫藤苑党总支副书记。曾一度有轻生念头的肢残青年张斌,在老杨的鼓励下,不仅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还通过了残疾人助理员的培训,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斌说:“是杨书记手把手教我、帮助我,我再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去帮助社区里其他的残疾人。爱心就这样传递开来,接力下去。”

  杨兆顺还把社区党员按照楼组组织起来,尽管237名党员年纪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也一般,但杨兆顺提了“15字要求”——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护好自家楼。他认为,这种社区工作方法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杨兆顺还把一些身体好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巡逻护卫队、护绿护洁队、法制宣传队,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与温暖。

  10多年来,扎根基层社区的杨兆顺荣获各类奖项70多个,而他和同事们为紫藤苑得来了30多个集体先进称号。

  杨兆顺说:“我做了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事,我这个‘小巷总理’当得无怨无悔。”(记者许晓青 肖春飞)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8日 00:07 来源:新华网 编辑:石光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