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云南彝良抗震救灾纪实:王文忠和他率领的“农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云南彝良抗震救灾纪实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王文忠

王文忠和他率领的“农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参加云南彝良抗震救灾

  祖国边陲,云贵高原,乌蒙山下,2012年9月7日11时07分,位于云贵交界处的昭通地区的彝良县,发生了里氏5.7级地震。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发生后,河北省衡水市芍药村党总支书记王文忠,立即组织本村十三名农民党员,乘车转机,长途跋涉,带着河北农民的深情厚谊,昼夜兼程,迅速奔赴灾区一线,9月9日上午抵达重灾区—彝良县洛泽河镇毛坪村,积极投抗震救灾,拉开了芍药村“农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第三次参加抗震救灾的序幕。截至今日,他们是全国唯一一支继汶川、玉树到彝良的农民党员志愿者队伍。王文忠也是唯一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的志愿者,他抗震救灾的先进事迹,感人泪下、让人鼓舞、催人奋进。下面就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故事。

  肩扛救灾帐篷步行六华里

  毛坪村四处环山,山体陡峭,最高的山峰达一千多米,中间是几百米宽的牛栏江,江水湍急,这一带被当地人称之为“锅圈底”。驱车一路驶来,掉入江中的汽车、被山石砸毁的摩托车随处可见,王文忠和队员们心情急迫。由于前进的道路不时被山上滚落的山石堵塞,各地运送救灾物资车辆只能慢慢蠕动。

  为了赢得时间,他们带上铁锨和撬杠,徒步前行进入大山深处。刚刚行进一会,就看到路边十几名彝族同胞背着背篓,无奈无助的左顾右盼。原来,她们是从山上下来领取救灾帐篷的,帐篷领到了,但由于交通受阻没有办法运到山上,心急如焚。见此情景,队员们二话不说,扛起帐篷就往山上走。当时气温达到了30多度,肩扛一百多斤的救灾帐篷,大家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徒步前行六华里,终于到达目的地——猫猫山木梯子社村。见到盼望已久的救灾帐篷,彝族同胞们激动地说:“谢谢河北的农民兄弟,你们真是好人啊!”

  穿越生死线

  送完帐篷已经是下午一点半了,队员们蹲在牛栏江边空地上,啃了几块面包,喝瓶矿泉水,随机投入了新的“战斗”中。在一个救灾餐点,队员们和当地的志愿者一起,把满载三千多件方便面的救灾车辆搬运一空。持续的劳动中,汗水一次次把衣服浸湿。

  行至猫猫山吴家桥时,四名学生和三名青年焦急的神情,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原来,他们是彝良中学的学生和打工返乡的村民,闻讯家里发生地震,想回家看看,但由于余震不断,山石滚落,加上又不了解路途情况,不敢贸然行进。了解情况后,队员们毫不犹豫地承担了护送他们安全回家的任务。

  越往山里走,山体越陡,江面越宽,水流越急,被护送人员面色越凝重。队员们脚踩着崎岖不平的石头路仔细观察地形,还不断地和学生们聊天,让他们放松心情。

  大约走了五华里,路况越来越危险,山上不冒出股股“白烟”(山体松动形成的灰尘),“吱嘎吱嘎”山石崩裂的响声在山间回荡。就在震后第二天,一位骑摩托车的彝族同胞在此经过被山石击中,命丧黄泉。还有一位开三轮车的村民被也滚落的石头连人带车砸到江边,三轮车支离破碎,现场非常惨烈。

  面对不可预知的险情,为了减少伤亡,他们重新研究护送方案,希望被护送的七人分成两组,迅速穿越这个死亡地段。但归心似箭的七人不想分开,执意要一块走。劝说无效,队员们决定采取快速通过的办法,走了大约50米,山顶上“吱嘎吱嘎”的响声越来越响,冒出的“白烟”很快成了“黑烟”,山上滚落的的石头越来越多,状况十万火急。有人声喊:“快跑!”队员们拉着学生的手,像离弦的箭一般,飞速向前跑去。跑了仅仅三秒钟,就听身后轰隆一声巨响,像炮弹击中山体,大量山石夹着尘土,倾泻而下,瞬间将公路淹没。塌方处,喷射出几十米高的灰尘,大家顷刻间被“黑烟”包围。

  “跑,继续跑!”他们拽着学生的手,一边跑一边喊。实在跑不动了,大家停下来一看,个个都成“黑包公”了,嘴里,耳朵里都是灰尘,加上剧烈跑动,大家都出现了呕吐现象。随行村医刘国庆已经50岁,跑动中右腿被石头砸伤,其他三名队员的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划伤。庆幸的是,被保护的七人却一点儿都没有受伤。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躲过了一场灾难。

  雨夜抢险

  10日凌晨深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突发泥石流,危难,千里驰援彝良灾区的芍药村救灾队员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勇敢地冲了上去!

  “泥石流了,赶快下楼!” 凌晨1点16分,街道上有人大喊。队员们迅速下楼,跑到了大街上。街道上已经成了汪洋,大量的雨水夹杂着泥土冲刷着街道两边的建筑物。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在距离队员居住的旅馆右侧不到20米的地方,一辆皮卡汽车被山上急冲而下的泥石流砸了街道中间。接下来的泥石流瞬间鱼贯而入,几秒钟就把十几米宽的街道堵塞了,随即雨水越积越深,情况十分危急。

  他们马上拨通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电话,“我们是河北省衡水市芍药村的志愿者,在县城工商小区下游发生了泥石流,请求支援!”他们趟着没过小腿的雨水跑了过去。冒着暴雨,赤手搬运滚下来的石头。他们的举动,感动了附近居民,他们一起帮忙,不大工夫就打通了一个两米宽,80公分高的排水沟。

  2点38分,十几战名解放军战士赶来增援。大家合力奋战,把被泥石流困在工商小区小巷中间的三辆汽车和一辆三轮车推到安全地带。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险情终于排出了,然而天也快亮了。

  爱心助学

  王文忠在救灾过程中了解到:洛泽河镇毛坪中学有2455名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加上教职员工学校总人数达到了2600余人。并且在这里还安置了400多名村民,因此,出现了食物、饮水短缺的现象。

  2600名师生,就是2600个受灾家庭,这是个庞大的受灾人群。王文忠紧急调运物资予以资助。

  沿着崎岖的山路七拐八拐,12日上午8时许,两辆满载价值15万元的爱心食品车辆驶进了毛坪中学。等候多时的学校校长李德金快步迎了上去。,紧紧握住王文忠的手,激动不已,“太感谢了,你们送的两车物资太及时了,我代表全体师生和安置群众谢谢你们!”

  “卸车!”王文忠一声令下,身先士卒,跳上车辆。芍药村的年轻队员们,毫不含糊,车上扔的,地上抱的,人来人往,毛坪中学偌大的院子顿时热闹起来。在校的教师员工也也过来帮忙,大家排成长队,迅速传递,开心的笑容在脸上绽开。

  倾情帮扶

  2012年9月12日,对于彝良县洛泽河镇灾民汪建明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房倒屋塌,儿女辍学的汪建明,遇到了王文忠。之后,他的命运奇迹般地发生了改变。

  在位毛坪中学发放物资的过程中,王文忠与校长李德金交流时得知:灾民汪建明五个子女,家境贫寒,他家的房屋全部被震塌,学习成绩优异的两个儿子,一个已经辍学,一个面临辍学。

  王文忠得知后,和校长一起见到了汪建明。他黑瘦的脸庞,一脸的诚实,但难掩岁月和生活的双重摧残。汪建明的儿子汪泽雄怯怯地躲在父亲身后。汪泽雄今年15岁,在毛平中学读初二,品学兼优,这次地震使他也面临辍学的困境。

  “再穷不能委屈孩子,有困难我帮你!”王文忠开门见山。汪建明这个憨厚的汉子紧紧握着王文忠的双手,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孩子还小,我们共同培养他,将来让他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王文忠继续语重心长地说。一旁,汪泽雄早就泪流满面。王文忠揽过孩子,替他拭去泪水。这一幕,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王文忠当场拿出两千元现金,并现场签下承诺书,孩子从初二直到大学费用,完全由他负责。获悉汪建明房子倒塌,而没钱重建时,王文忠当天下午就给他汇入一万元钱作为建房用款。他不但救助了一所学校,还拯救了一个家庭。

  冒雨登山搭帐篷

  距离毛坪村十几里山路的上官地坪社(毛坪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急需搭建一批帐篷。那里居住着366口人,绝大多数是苗族人。由于地处山顶,交通不便,平时运送物资主要靠牲口。他们听说后立即前往。

  来到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溪跟前,汽车停住了。再往前,已经没有公路了,只能徒步爬山。此时,天上又下起了雨,紧密的雨点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看着高达1200多米的山头以及山路上不断滑落的石头,到底是上还是不上?

  “坚决上去”,灾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指令!王文忠语气坚决地给大家鼓气儿。

  嘴上这么说,爬山爬到一半时,王文忠已经是脸色蜡黄了。他本身患有胃病,去年又做过手术,爬到山顶,对王文忠而言,就是挑战极限。

  不止王文忠,就是年轻的队员们,个个也是气喘吁吁。在平原久居住的队员们,怎能一下子适应山区生活。

  “大家伙儿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尽管王文忠很疲惫,但依然在勉励着大家。

  数着数,咬着牙,历时近一个多小时的“磨砺”,穿越近十处滑坡路段,大家终于看到了居住在山顶的小村庄。

  “政府发给我们一些帐篷,因为不会干,着急呀”见到救灾队员,村民王文利大倒苦水。

  队员们二话不说,踏进玉米地里,开始清场、搭建帐篷。被雨水浸泡透了的黄土地,很难施工,不大会儿每个人的鞋上,都“长”出了大泥蛋,行动费劲多了。

  一边干,一边手把手交给当地群众,已经下午4点多了。五个漂亮整洁的帐篷矗立在田地里,而队员们早就一身泥水了。

  队员们要走了,淳朴善良的苗族群众自发站成一排,唱着他们自编的苗歌《送亲人》,眼含热泪,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一直送到下山口,王文忠看到这一幕,终于忍住不哭了。他走回去,和苗族同胞拥抱,请求他们不要再送了。在场的央视记者,以及所有抗震救灾队员也控制不住感情的阀门,泪如泉涌……

  上山时,是雨水和汗水,下山时,却更多的是泪水,这正是:灾难面前心连心,患难与共同胞情。

  打通救援生命通道

  几天来的强降雨和多次余震,使得地震灾区多处路段出现泥石流、塌方和滑坡,交通多次被迫中断,不但给救援抢险带来了阻力,而且严重影响了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这真是雪上加霜。因此,及时疏通道路,保障畅通成为了救灾工作的重中之中。

  9月13日,经过几天来的连续奋战,加上前一天过度劳累,所有队员都很疲惫,早晨起来,天还下着小雨,彝良的大街小巷依然是泥水交织,正在吃早饭时,王文忠接到了一个电话,脸色突然紧张起来,通完电话。他把筷子一放,高喊“不吃了,马上出发”,还没有回过神来的队员们,迅速的上了车。坐在路上才知道:昨夜凌晨五点多,因为一夜之间发生了三次余震, 在昭—彝公路36公里处,发生了大面积的塌方,唯一的生命救援通道被迫中断,情况十万火急,必须迅速打通通往震区的生命线。

  出了彝良县城,在去往事发地段的路上随处可见从山坡上滚落下来的巨石、泥沙和岩浆,塌陷的公路变的很狭窄,本来十几公里的道路,却走了半个多小时。

  到达出事地点,队员们立即投入战斗,此时,当地路政部门运来的几辆大型挖掘机正在作业,据当地路政人员介绍,此次塌方面积有2000多立方米。若不及时打开,不但会影响交通,影响救援,影响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再要发生塌方和地震,势必会对滞留在公路上的汽车和行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因为,昭—彝公路时一边是陡峭的山坡、一边是嶙峋的山谷,在下面是川流不息的江水。因为,你没有躲闪的机会,后果不堪设想。

  一时间,他们与前来参战的志愿者冒着余震和再次塌方的危险,搬石块,铲淤泥,清路基。一直干到11点多才打开一个不足两米宽的缺口,这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堵车现象,如不放行,会出现交通意外,为了尽快打通生命线,王文忠就彝良路政执法队的中队长张鹏说:“我看咱们这样,弟兄们都累了,但是工作还绝对不能停,我们车上有吃的、喝的,谁饿了谁就吃点,你们再调过几个开挖掘机的司机来,为了减轻交通压力,尽快打开外圈的道路,机械不能停,人马不能歇,抓紧疏导一下拥堵的车辆”。

  大家一致同意,说干就干,不到200米的地段上,成了他们的主战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意念:尽快实现通车,尽快打通生命线。只要提前一分,绝不拖延半秒。

  一点多,突然感觉身体一晃,地震了,紧接着塌方处的山上又出现了一次小范围的塌方,经验丰富的王文忠说:“快撤,地震了!”从山上滚落的石块夹杂着泥土瞬间居高临下,在队员的身边“横冲直闯”,所幸人尚无大碍。一场虚惊过后,他们又继续投入战斗

  期间又发生了两次轻微的余震,直到下午6点,昭—彝公路全线打通,,拥堵的车辆在公路执法部门的指挥下有序安全的顺畅通过,王文忠和队员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他们在被清出的像小山似的山石前面兴奋地合影留念。

  是的,高兴的背后是舍生忘死,微笑的背后是情系彝良。高强度的连续作业使队员们身心疲惫,但却深感欣慰,“打通生命线,全力保畅通”他们做到了,就是再苦再累再危险,他们也心甘情愿。

  泪水再次挥洒苗寨

  9月12日下午,这支队伍冒雨为毛坪村上官地坪子社的苗族受灾群众搭建帐篷,几十顶帐篷,只完成了一部分,因为特出环境,加上天色已晚,他们只好暂时离开,临下山,王文忠承诺:我们一定会把你们的帐篷搭完。昨天,为打通生命线突击队忙碌了一天,所以,王文忠今天决定再次上山,完成心愿。

  一大早,这支队伍就出发了,还是那条崎岖不平、险象环生的山路,环境大不相同,前天是阴雨不断,今天却是皎阳似火,从山脚往上走,十几里的山路走了一个多小时,因为险遇了几处塌方,走到苗寨,大家已经气喘嘘嘘,大汗淋漓了,老乡们听说我们到了,都喜出望外,都非常友好的出来迎接,稍作调整,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每到一处,老乡们很深情的说:“谢谢你们了,你们辛苦了”,让他们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午餐很简单,几块面包、两根火腿外加一瓶矿泉水,饱了。

  稍作休整,继续工作,期间王文忠的胃病又犯了,疼得他直不起腰来,村里的负责人王文明赶紧的把他让在家中,吃了几片药,休息了一会,他又来到搭建工地,直到把帐篷全部搭完,才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完成任务下山时,苗寨的男女老少几乎都出来了,他们煮熟了一大篮子鸡蛋分发给队员们,就像当年送子弟兵上战场那样的最高礼节欢送这些农民兄弟,大家不约而同的唱起了《送别歌》,送一程,唱一次,唱一次,哭一回,难舍难离;那歌声让人听起来是那样的心酸,我们走出很远,“再见了,河北的农民兄弟,感谢河北人民,感谢河北的农民兄弟!”的送别声还在整个山间回荡。泪水洒满了整个苗寨。

  几经周折寻孤儿

  几天来,除了积极参与灾区的各项工作以外,还有一件让他很揪心、很牵挂的事不能放下,两天前他听说:在重灾区洛泽河镇毛坪村一带,有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靠在大街上捡垃圾、破烂为生,经常是食不果腹,风寒露宿。他母亲在他三岁时就离家出走,他父亲前两年也失踪了,至今杳无音信。靠爷爷奶奶供养,后来两位老人相继过世,从此他成了孤儿,晚上居无定所,有时睡在马路边,山脚下,有时就睡在地震后有裂缝的危房中、废墟中,一直流浪街头,沿街乞讨,很是可怜。如果不及时找到他,因经常出现的地震、塌方、暴雨、泥石流就会直接危及他的的生命。王文忠很是焦急,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这个可怜的孩子。白天派出两名队员在他经常出现的地方,挨家挨户的走访,夜间,大家分头在县城繁华区域,四处打听,爱护询问,因为没有体貌特征,所以,要想找到他犹如大海捞针,功夫不负有心人,14日临近中午,在毛坪镇中学不远处的一个废品收购站附近,队员王志峰找了他—吴友金。两天来,突击队共走访当地群众100多户和几所学校,查遍了整个彝良县城,当第一眼见到这个皮肤黝黑,浑身脏兮兮的孤儿时,王文忠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很是欣慰。随后领着到商场买鞋帽、购衣服,从头到脚买了一大堆,晚上又为他洗了个热水澡,因为他的到来,王文忠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还给他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小幸福”。

  他与当地民政部门取得了联系,积极为他联系学校,让他上学,费用他出,假如找不到领养者,他会通过当地民政部门办理合法收养手续,带回河北供他上学。

  灾难即将结束,真情奉献依然。灾区人民正在恢复重建。“农民—农民党员——农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平时人们很难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而今却在彝良社会各界备受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整点新闻》、《新闻直播间》,对王文忠带领的“农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连续两天的跟踪报道,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王文忠,三次冒着生命危险亲赴一线参与抗震救灾;三次为地震灾区积极捐献物资;三次组织本村党员到灾区一线接受磨练。这不是偶然,但绝对是必然,因为,农民的淳朴和善良,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在他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和体现。他和他带领的这支队伍用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共产党员高大形象,为党旗争光添彩;他们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体现了芍药村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危急关头,他们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践行了入党誓言,诠释了党的光辉!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1日 00:35 来源:求是理论网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