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叶如陵:在奉献中收获快乐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志愿者叶如陵

  叶如陵,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他在西藏志愿服务30多年,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曾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等荣誉。

  “志愿者”这3个字对我而言,是一种选择,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1970年至2000年,我在西藏志愿服务了31年,将青春与梦想播撒在雪域高原。退休返京后,我又重操“旧业”,利用医学知识,结合自身经历,志愿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保健讲座和党史教育,已有12个春秋。这期间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我作为志愿者参与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盛会。快乐,是志愿服务带给我的最大回报。

  退休后,我有很多机会接受高薪返聘。但我想,在群众身边像我这样的医生太少了

  2000年10月,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深深眷念,怀着对医疗事业的依依不舍,我回到了北京。如何度过退休后的时光?当时,摆在我面前有3条路:一是求安逸,安享幸福晚年;二是求实惠,接受医院高薪返聘;三是无所求,沿着西藏志愿服务的道路继续前行。我一时难以决断。

  2001年年初的一天,我到所居住的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西里小区的绿地散步。突然,一位老人热情地迎上来:“叶医生,您都两天没有出门啦!”原来,他身体不适,去一趟医院又不方便,只好守候在我经常散步的路旁,希望我能给他看看病。看着老人渴望关爱的眼神,我的心里非常难受:是啊,在医院像我这样的医生很多,但在群众身边像我这样的医生却太少。生活上的安逸,物质上的丰裕,如何能比得上这种被人需要、信任的感觉?

  于是,我成了社区的志愿服务“全科医生”。老人们去医院之前,总习惯找我问一问;看病之后,带上化验单、病历,找我给他们讲一讲;有空随时过来量量血压……我总是微笑着耐心解答,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家门口、马路边、公园里都曾是我的“流动诊所”。2007年,北京市红十字会和朝阳区红十字会捐赠的“爱心小屋”在西坝河西里社区开门迎客,我才告别了“游医”的日子。

  为了方便远近居民随时咨询,我将家庭电话、手机号码都公开了。这下可热闹了,有时一天的咨询电话能有十几个。无论是谁来电,我都认真解答。一传十,十传百,不少远在广西、山东等地的群众都打来过电话。

  去年,我们小区有一位近80岁的徐大爷在买菜时摔倒了。他老伴情急之下,第一个给我打电话。接到电话,我一路小跑来到事故现场,气喘吁吁地一边拨打120,一边给徐大爷诊断伤情,初步判断为骨折。后来,我又陪着他们去医院,挂号、缴费、取药……忙上忙下,一刻不停。主治医生知道我的身份后,有些不敢相信地说:“我原以为你是病人的至亲呢!”他说得也对,在我内心深处,我早已把他们当成了我的亲人。

  我的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多,陪家人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好几次妻子和女儿想让我出京旅游一下,都因为与志愿活动冲突而取消了。10多年来,我忙于接待群众当面或来电咨询,服务了近万名群众;举办各种保健或急救讲座近千次,听众有近2万人次。为了给老少边穷地区的困难群众义务看病,我于2010年还远赴新疆等地。

  我的实际年龄是“40后”,我的身体年龄是“60后”,而我的心理年龄是“80后”。只要有一颗奉献的心,我永远年轻

  志愿不讲年龄,服务不分先后。虽然我生于1940年,但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上,我依然同那些“80后”、“90后”的志愿者们一道,用激情、真情和深情去服务盛会。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举办,中国百年梦圆。我早早地向志愿者组织提交申请,要求服务奥运会。但他们认为我年龄太大,怕我身体吃不消,婉拒了。我并不气馁,心想:“赛事志愿者当不成,场外志愿者总可以吧?”几经波折,我成了一名首都城市志愿者。

  我们十几个老人,组成了平均年龄68岁的“巡逻队”,在天气闷热难当的8月,每天站岗、巡逻10个小时,奥运会期间从未间断。我还挤出时间,到奥运场馆中心区和社区“红十字服务站”为奥运工作人员及居民进行义诊和咨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时,我荣幸地和20名奥运健儿一起站在“北京奥运”彩车上,通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其实,为了服务好奥运,我不只是在时间、精力上全力付出,还在亲情上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我从小与姐姐相依为命,她培养我直到大学毕业。2008年,她多次催我回南京与她聚聚,但当时的志愿服务工作太忙,实在走不开,我先后买了2次火车票都临时退掉了。后来,姐姐猝然离世,我竟然未能与她见到最后一面。每念及此,我便痛彻心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我又早早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这一次,竟然如愿通过了,兴奋得我好几天脸上都带着笑。到了现场我才知道,我是那届世博会上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大家都开玩笑地称我为“爷爷级的志愿者”。年龄虽大,却不能马虎。当时,北京馆一天接待游客数以万计,我主要负责为游客加盖纪念印章。高强度的工作让我练就了一个绝活:加盖印章,一秒一个,端正清晰。

  那段日子,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我们顾不上好好吃一顿,美美睡一觉。渴了,就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就吃上一碗方便面;累了,就靠着装物资的纸箱子打个盹……当时心里惟一的念头,就是好好展示志愿者的精神风貌,让所有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我们那一代人都会唱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如今我坚信,志愿者也永远是年轻,因为奉献的心永不会老。

  作为志愿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祖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成为社会志愿者的10多年里,我欣喜地发现,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志愿服务种类越来越丰富,公众对志愿者越来越信任,社会对志愿活动也越来越认可。“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条件,争当志愿者”正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

  2002年,我刚成为社会志愿者。那时人们并没有形成“志愿者”的清晰概念,对我的种种行为也有诸多不解。有人说,“老叶这样做是想收获好名声。”还有人说,“老叶恐怕只有三分钟热度。”10年过去了,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群众对志愿服务由陌生到熟悉,由不解到认同,由观望到参与。如今,每当我穿上志愿者服装,社区里的老人总是要过来摸一下我的衣服,看着他们那种羡慕甚至嫉妒的眼神,我感到既自豪又幸福。

  10年来,志愿者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就拿我来说吧,光志愿服务的衣服就有五六套,颜色有4种。黄色T恤是开办讲座时穿的,红色是在社区站岗穿的,蓝色是志愿岗亭值班时穿的,而这绿色,则是服务上海世博会时穿的。

  最让我欣喜的是,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志愿者人数实现快速增长。2008年,服务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人数是170万左右。2010年,服务上海世博会上的志愿者超过200万人。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招募赛会和城市志愿者达到了59万人。在无数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奉献之下,盛会更加成功,赛事更加精彩。

  我今年72岁了,这其中至少有42年与志愿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我至今无悔的人生抉择。在我的书屋里,有一幅我写的字:“做一辈子的志愿者,把我的知识和爱心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直到永远”。这既是我总结人生历程的内心独白,更是我立下的铮铮誓言。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0日 14:35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吕莎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