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青春在奉献中炫彩

——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喜晓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11年7月1日,作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喜晓林坐在人民大会堂第10排,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她振奋不已,“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我有责任继续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将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继续走下去;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要把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作为最大的目标。”这是喜晓林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肺腑之言。

  培育特色产业 做治穷致富的领路人

  2007年,不到30岁的喜晓林挑起了隆德县张程乡乡长的重担。张程乡总人口1.2万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多,是一个典型的回汉杂居乡。上任之初,喜晓林带领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大搞劳务输出、草畜和马铃薯种植,修梯田、建水库、通道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造危房、接通自来水,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短短两年,张程乡的面貌大变样:退耕还林、林牧封育任务全面落实,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4.6%;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告别了过去“牛爬不过山、路到不了村、水入不了户”的生活现状;特色种养业大有起色,劳务输出成了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马铃薯变成了发家致富的“金豆豆”。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2008年达到2070元,增幅在全县名列前茅。在她努力推动下,张程、赵北孝、李哈拉三个纯回族村建成“千亩马铃薯示范点”,通过示范、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带动全乡农业生产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如今,张程乡每年种植马铃薯近3万亩,占农作物的近一半,每年增加农民收入数万元。

  2009年6月,喜晓林调任杨河乡担任乡长。这里工作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更差,各项工作都处于全县的末尾。上任后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准全乡发展的“脉搏”, 对症下药,推动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她提出了“立足乡情抓特色,调整结构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推动养殖业发展,她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乡党委的工作思路,并多次到县扶贫办和农牧局争取项目资金,在红旗村建起了大棚,引进新品种,进行肉牛标准化示范养殖,现在的红旗村已经成为全市的养牛示范村,全村年存栏达到5829头,户均5头。在红旗村的带领下,杨河乡全村牛存栏近1.6万头,成为全县养牛最多的乡镇,养殖业这一项也成为群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她每天总是早出晚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踏遍了全乡的各个角落,将串河村、杨河村、红旗村建设成为2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并着力发挥示范点带头作用,努力扩大地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带动全乡农业生产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如今,杨河乡每年种植马铃薯和玉米近3万亩,占农作物的一半,每年增加农民收入数万元。经济发展了,群众从发展特色产业中得到了实惠,发展致富的积极性高涨,杨和乡也从过去远近闻名的“告状乡”变成了“和谐乡”。

  增强发展活力 做回汉群众的贴心人

  喜晓林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与养育自己的这方热土上的回汉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知道山区老百姓最需要什么。

  2004年4月,她到杨袁村挂职锻炼,担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在挂职期间,她积极协助村干部做好本村发展规划。为发展该村的养殖业,多方统筹资金186万元,从外地购进良种母牛118头,建成标准化暖棚圈舍204座;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全村132户578人、467头大家畜饮水困难;发展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1060亩,户均4亩。为扩大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养牛业,她联系县农牧局给该村129户农户配备了铡草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购置两台大型磨面机,壮大村集体经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劳务输出工作中,喜晓林三次带农民工上新疆,在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中,喜晓林一直站到新疆。她整天操心的是老百姓吃好了吗,睡好了吗,而独独忘却了她自己。2007年9月,她又一次带领杨河乡的群众奔赴新疆摘棉创收,由于几天几夜没有睡上一个安稳觉,没吃上一顿可口的饭,她胃病复发,刚到目的地就病倒在了医院。人躺在医院的床上,可她的心里却牵挂着一同出来的乡亲。她明白,自己多住几天院,群众就要少挣不少钱。病情稍有好转,她就不顾医生和乡亲们的劝阻,奔波在了棉田和群众之中。 2008年8月的一天,村民马文林的女儿因患急性阑尾炎急需住院治疗,她得知后将身上仅有的500元钱全部交给马文林说:“你先拿着,不够了你再来找我。”在扶贫帮困结对子活动中,她一人承担了2家贫困户的帮扶任务,自己掏钱为一户农民购买了一头种羊和三头母羊,让他发展畜牧业;为另外一家购买了优质马铃薯种子,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两个特困户就先后购买了电视机、摩托车、小四轮拖拉机。每逢节日来临时,这两户“穷亲戚”总不忘到单位来看望喜晓林,他们说:“以前我们穷,不敢来,现在我们有钱了,我们要感谢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喜晓林是一名平凡的回族儿女,作为一名长期工作、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女干部,她把党对自己的培养、政府对自己的重托和群众对自己的期待,时刻铭记在心头,全身心地扑在发展乡村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她在奉献中丰富着青春的色彩,也为我们这个时代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3日 17:0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王壹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