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发展型党组织引领毕节试验区后发赶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核心提示

  毕节试验区是1988 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经过24 年的改革探索和科学发展,全市各项事业发展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央确定2012 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机遇。在今年1 月6 日贵州省基层组织建设年动员部署会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孙永春同志对全省开展“十项行动”、实施“百项任务”作了部署, 明确提出“以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为引领,用推动发展的实效检验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

  毕节试验区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总基调和“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按照以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轴心”,以培育发展型文化、夯实发展型基层基础、凝聚发展型人才、健全发展型机制为“四轮”,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发展能力为“基石” 的“一轴四轮一基石” 总体思路,开启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着力以党的自身科学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专家点评

  欧阳淞(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好的创新,把组织的自身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良性互动。

  王长江(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向对头、找准了定位;切合实际,找到了平台;制度化程度高,找到了路径,具有普遍意义。

  戴焰军(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发展型党组织建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解了一个“扣”,使党的自身建设的发展跟党所领导的工作发展两者互动。

  建强“轴心”引领科学发展

  “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强市升位、跨越发展’目标,按照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领导班子的要求,着力选好发展型干部、配强发展型班子,为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贵州毕节市委书记张吉勇说。

  在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毕节市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细化量化为便于考察、便于界定的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十二看十二比”选发展型干部、配发展型班子的考察机制,将干部的“德”和“才”直接考量到工作现场,着力选拔“想发展、会发展,有激情、敢担当,讲认真、重落实,顾大局、讲团结”的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从煤炭产量183.9万吨到500.2万吨、从百万吨死亡率10.33到0.4,大方县连续四年呈现煤炭产量上升、事故起数和百万吨死亡率下降的良好趋势,安全生产工作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全市目标考核第一。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县长许晓鹏因工作实绩突出,被重用为该县常务副县长。

  “十二看十二比”具体内容为:察其“德”,突出发展理念,看发展意识、比干事创业的状态,看发展激情、比敢于担当的胆识;察其“能”,突出发展本领,看发展思路、比学习谋划的水准,看发展措施、比执行能力的高低;察其“勤”,突出发展状态,看发展目标、比勇于攀高的决心,看发展干劲、比迎难而上的态势;察其“绩”,突出发展成效,看发展速度、比赶超跨越的程度,看发展方式、比优化升级的效果,看发展步伐、比稳定和谐的环境,看发展成果、比惠及民生的实效;察其“廉”,突出发展生态,看发展合力、比团结协作的表现,看发展风气、比廉洁从政的环境。

  毕节市通过“十二看十二比”,把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为干部首要的“德”、最大的“才”,将评价标准细化为35项指标,注重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经济一线选拔干部、在乡镇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在优秀的青年干部中选拔干部。

  由于有了科学比选机制,毕节市在市县乡换届中,经过组织比选提名的2632名候选人均高票或满票当选。现254名县区领导班子成员中,有工业经济、城镇规划、财政金融、外经外贸专业知识和工作阅历的共84人,占33.1%;有基层工作经历的195人,占76.8%;有3年以上乡镇、企事业党政主要领导工作经历的136人,占53.5%。全市250个乡镇均配备了25岁左右的领导班子成员。

  2011年毕节市组织工作满意度达85.73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在贵州省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中,毕节市选人用人公信度98.11分,排全省第一位。

  “像这样选出来的领导班子,我们很满意!”60多岁的小坝镇中屯村支部书记孙善辉连连夸赞新一届党委班子。

  驱动“四轮”推动科学发展

  毕节市把培育发展型文化、夯实发展型基层基础、凝聚发展型人才、健全发展型机制作为建设发展型党组织的“四个车轮”,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培育发展型文化,构筑精神高地,树立赶超意识。毕节市着力培育党员干部的发展型思想,通过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抓住机遇是能人、丧失机遇是罪人”的理念,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大力“构筑试验区精神高地、争当后发赶超排头兵”,全市上下形成“工作创一流、目标争第一”的干事创业氛围,努力推动试验区跨越发展。

  毕节市通过“抓理论学习促认同,着力深化试验区经验;抓舆论引导求认知,着力弘扬试验区典型;抓文艺创作塑灵魂,着力彰显试验区文化;抓文明创建夯基础,着力展示试验区风采;抓对外宣传扩影响,着力塑造试验区形象。”“五力并举”,使试验区精神高地内化于心。

  “干”:赫章县海雀村“苦干实干、不怕流汗”,24年人均收入翻百倍,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67%;“赶”:威宁县迤那镇“奋发图强、合力攻坚”,一年内经济发展从全县挂末跃升第一;“快”:贵州力帆时骏集团“快马加鞭、一马当先”,15个月建了一座年产30万辆卡车的汽车城,乌蒙山区飞出“工业凤凰”;“闯”:纳雍县勺窝乡“勇闯新路、勇挑重担”,乌蒙山旮旯里建起了靓丽的穿青人新城;“和”:黔西县水西社区“百姓情怀、民生心间”,“中华十大杰出母亲”喻朝芬将小善积成大爱,创造了一个充满爱的水西和谐大家庭。五个发展型文化典型挺起了乌蒙脊梁,塑起了试验区后发赶超的精神高地丰碑,成为试验区的宝贵精神财富。

  ——凝聚发展型人才,广泛招才引智,强化发展支撑。毕节市把引进和培训各类人才作为“强市升位”的重要前提,大力实施重点产业人才支撑、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创业等“五大计划”;通过引进人才挂职任职,向发达地区借脑借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使各类人才学习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创业有空间;并举办“硕博沙龙”、“挂友沙龙”、“财智沙龙”,开设“人才微博”,组建“人才QQ群”,建立人才“银行”等,通过招商引才、以才招才、激励成才,广泛凝聚发展型人才。

  针对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需要,毕节市出台了《建设发展型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配套制订了《关于加强工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业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城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建设毕节地区“发展型人才银行”的实施方案》等方案。

  在引进人才过程中,通过产业和项目吸附人才的方式在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的同时搭建人才施展平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建立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采取“人才+资金”、“人才+产业”、“人才+项目”等模式,吸纳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打造人才创业团队,形成人才集聚高地。同时,还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设立引进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把各级人才办创建为发展型“人才之家”,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努力营造以事业凝聚人、以成就激励人的用人环境。

  今年6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6位博士后到毕节试验区挂职服务,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博士后西部服务团,毕节是此项工作启动的第一站——这也是毕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目前,毕节市正在实施“百千万”工程,引进和培养博士研究生100名、硕士研究生1000名、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0000名。同时,建立试验区人才“银行”,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做到优秀人才基本情况清楚、特长动态掌握、跟踪了解到位,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详实资料。

  ——夯实发展型基层基础,解决突出问题,保障后发赶超。毕节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以实施“五项重点行动”、“五大先锋工程”、抓实“百项任务”为重点,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强化基层组织工作保障,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

  “一个食堂、一个淋浴室、一个水冲式厕所、一个文娱活动室、一个图书室”,毕节市实施乡镇机关“五个一”舒心工程,着力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下派“第一书记”帮扶转化“后进”党组织,全市5829个先进基层党组织、2709个一般党组织、54个后进党组织普遍实现晋位升级。

  “访贫困群众、问生活所需,访五保老人、问健康赡养,访流动人口、问社会服务,访信访人员、问事情原由,访致富能手、问致富经验,访党员干部、问发展良策,访留守儿童、问学习成长,访企业业主、问矿群关系。”“八访八问”工作法,增强联乡驻村工作实效,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目前,全市共选派4138名机关干部驻点3601个村,开展“帮县联乡驻村”工作,走访群众138.67万人次,筹集帮扶资金20多亿元,办理实事3.35万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1.28万起。

  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党委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为载体,各村按照“支部带头抓产业、党员示范创实业、党群携手富家业”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发展型党组织建设,还通过设置片区党工委,把全镇的工作力量下移、工作重心前移,形成了“镇党委+片区党工委+村党支部”的管理模式。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将烤烟种植较为集中的村民组整合,成立了“芙蓉王社区”党支部,推进了“征程养殖合作社”等3个产业党组织建设。在镇党委的强力带动下,目前迤那镇、村两级党组织累计引进、落实产业扶贫项目231个,协调落实项目资金5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6158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毕节市在市、县、乡、村设立“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服务网络,建立“创3+带5”机制,即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资金项目“三个环节”帮助党员创业、基地+合作社+培训+导师+能手“五个要素”带动群众致富。目前,全市共有5.2万名农村党员带动40万群众创业致富。

  ——健全发展型工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增比进位。健全完善“双考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机制,探索完善促进改革发展的制度体系,切实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选人用人氛围。同时,鼓励创新、鼓励竞争、鼓励争先,奖勤罚懒,制造一种新的不平衡,让干部在工作中比、用实绩来赛,使全市上下在平衡与不平衡的良性转换中形成比、学、赶、超的发展态势,在增比进位中实现发展的赶超跨越。

  “平时被盯到,年底算总账,干不好就下课。”曾负责毕节市倒天河二期治理工程的七星关区德溪新区管委会主任宋邦友介绍,“投资700万元的倒天河广场原计划需4个月才能完成,由于“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督查,后来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完工。”

  近年来,毕节市通过“双考双评双挂钩”机制,将干部实绩“平时考”与“年终考”、“组织评”与“群众评”有机结合起来,考核结果直接与干部的提拔使用和工资奖金相互挂钩。723名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或重用。

  同时,配套建立“创先争优扛红旗,增比进位促跨越”推进机制,对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项目建设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中心工作和重要事项,采取“每月一通报、每季一点评、半年一小结、年终一奖惩”,对前三名授流动红旗表扬加分,对后三位进行约谈诫勉或组织处理。目前,已授予县市区党政分管联系领导流动红旗263面,对335名干部实施了黄色预警、限期整改、诫勉谈话或组织处理。

  通过完善“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体系,着力健全发展型机制体制,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指挥棒”、彰显民意的“风向标”、推动工作的“加速器”,强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平衡与不平衡的良性转换中不断提质增速。

  毕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吉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组织工作就是要调动一切资源、汇聚一切智慧,形成加速发展、提速跨越的强大动力,全力推动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6日 10:0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吕莎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