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人民的好儿女 《村头有棵常青树》

微信扫一扫 ×

  不足30平方米的两间旧土房,一张破旧不堪的老床,一张旧书桌,几条旧板凳,还有一排装满红薯干的土陶罐,几乎就是江西省新余市罗坊中学离休教师蒋国珍攒下的全部家当。“追求物质享受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用节省下来的钱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从内心感到快乐。”面对种种赞誉,蒋国珍语气平淡朴实。

  生活抠门,只为慷慨助学

  在蒋家村,蒋国珍也算得上是“富人”,每月的离休工资有2700多元。但是,蒋国珍的“抠门”更是远近闻名:一条毛巾剪成两块用,一个咸蛋分三餐下饭,四季吃红薯南瓜饭,烟酒不沾……

  “去年涨大水冲毁了老房子,他才搬到下山桥小学旁边的新家,现在这里所有的生活用具基本上全是从老房子里扒出来的。”罗坊镇宣传委员朱文艳说。

  不过,生活“抠门”的蒋国珍却又十分慷慨。1979年,尽管在动荡岁月中饱尝苦头,但平反后的他却将国家补发的22年的工资9600元全部捐资助学。此后的30多年间,蒋国珍不仅捐了自己的工资,还把开荒种地的钱也拿来资助贫困学生。粗略统计,蒋国珍共捐赠了20余万元,惠及2万多名学子。

  新余市邮政局职工敖辛伦清楚地记得,1988年自己考取大学时,家里一贫如洗。就在他打算放弃求学的时候,蒋国珍写来一封信。“我到学校报到时,蒋老师的汇款单也随即‘追’了过来,一帮就是4年。”

  今年7月,为了到北京参加“七一”表彰大会,蒋国珍生平头一次“奢侈”了一回:雪白的衬衫、笔挺的西装、发亮的皮鞋。“我本来说别这么浪费,但别人说我代表江西老表的形象。而且党过生日,党员穿的精神点也是庆贺。”

  不求回报,内心甘之如饴

  在罗坊镇,多年来接受过蒋国珍资助的学生很多,但因为带着礼物去看他而被“骂”出门的也不少。“你们不要买东西来看我,如果有这个能力,就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吧!”

  30多年来,学生有困难,他捐钱;村里搞新农村建设,他捐钱;村里人上医院、盖房子缺钱,他也捐钱。时间久了,到底捐出去多少钱,又捐给了哪一个人,蒋国珍早已记不清楚。

  由于种种原因,蒋国珍一直未婚,无儿无女。或许正因如此,他把所有的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子女,将几乎全部的收入用于资助、奖励学生。这位“固执”得可爱的老人,心里还藏着一本账:一年的离休工资算起来有37000元左右,除去正在资助的一个贫困大学生每年所需的10000元,还剩下27000元。怎么才能把这笔钱花出去,成了蒋国珍经常琢磨的一件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蒋国珍在罗坊镇各所学校的帮助下收集到了全镇300多名困难学生的资料。现在,蒋国珍的心里已经有了新的计划:“从这些学生里面,再选出100名左右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让他们好好读书。”

  信仰至上,好事要做一辈子

  1997年,67岁的蒋国珍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重宣誓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成为蒋国珍最为珍视的荣耀,也是他矢志不渝捐资助人的不竭动力。

  “我没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唯有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多读书、多学知识,长大后带领群众致富。”蒋国珍说。

  1954年,24岁的蒋国珍响应组织号召,放弃机关干部的身份到农村小学支教。从那时起,蒋国珍就与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离休后,他仍然坚持到罗坊镇的各所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授课。为了讲好每一堂课,蒋国珍平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在蒋国珍的旧书桌上,散落着一张张广告纸和医院的处方签。每次读书,蒋国珍都会用圆珠笔工整地写下一段段随想:生活简朴,工作廉洁,才能换得民心;越注重物质享受,信仰就会越少……

  入党14年来,蒋国珍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先后获得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今年他又被列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认识我的人会说,蒋国珍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这就够了。”蒋国珍说,自己承诺过要当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理解,真正的共产党员,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7日 13:33      来源:央视网 打印